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复方薰衣草颗粒(CLG)镇静催眠及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1)CLG镇静催眠和抗抑郁、抗疲劳作用研究:以旷场训练结果为主要条件、体质量为次要条件,随机将79只ICR小鼠分为对照组、地西泮(3 mg·kg-1,化药阳性药)组、复方枣仁胶囊(12.3 mg·kg-1,中药阳性药)组和CLG低、中、高剂量(2.36、4.72、9.44 g·kg-1)组。采用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旷场和转棒实验,观察CLG对小鼠的一般状态、睡眠潜伏期、30 min内入睡比例和总睡眠时间以及行为学的影响。(2)CLG改善MCI作用研究:将60只昆明小鼠以Y迷宫实验训练结果为主要条件、体质量为次要条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多奈哌齐(3 mg·kg-1,阳性药)组和CLG低、中、高剂量(2.36、4.72、9.44 g·kg-1)组,每天1次,连续ig给药14 d,给药第9天起,给药1 h后,除对照组外,ip 3 mg·kg-1东莨菪碱制备MCI模型。于末次给药20 min后进行Y迷宫实验;第15天进行跳台实验;解剖取脑,称取脑质量并计算脑系数;HE染色后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取海马,ELISA法测定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CLG各剂量对体质量无明显影响;地西泮组和CLG各剂量组入睡率有增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地西泮组和CLG高剂量组入睡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 ;各给药组睡眠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2)与模型组比较,多奈哌齐组和CLG各剂量组跳台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CLG各剂量组Ach有升高趋势,多奈哌齐组和CLG中、高剂量组AchE有降低趋势;CLG各剂量组SOD显著增加,MDA显著降低(P<0.05);CLG中、高剂量组小鼠皮层和海马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CLG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其改善MCI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胆碱能系统和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光泽汀小鼠体内的遗传毒性。方法 C57BL/6J小鼠分为溶剂对照(0.5% CMC-Na)组、茜草素(200 mg·kg-1,结构对照)组、乙酰基亚硝基脲(ENU,40 mg·kg-1,阳性对照)组、甲基磺酸乙酯(EMS,200 mg·kg-1,阳性对照)组和光泽汀低、中、高剂量(100、200、300 mg·kg-1)组,溶剂、光泽汀和茜草素连续7 d ig给予,给药第1天记为D1,阳性对照ENU和EMS分别连续3 d给予,均每天给药1次。于D7、D56采集约0.5 mL外周血用于血清生化检测;于D14、D28、D42、D56采集外周血开展Pig-a基因突变试验;末次给药后采集肝、肾细胞开展彗星试验,分析每只动物至少100个细胞的尾DNA百分含量;末次给药后制备骨髓细胞样本,计算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发生率。解剖后取心、肝、脾、肺以及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试验期间所有动物一般症状未见明显异常,各组动物体质量未见明显差异,未见与给予受试物有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光泽汀低、中、高剂量组及EMS组肾脏尾DNA百分率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0.001),光泽汀高剂量组及EMS组肝脏尾DNA百分率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0.001)。光泽汀与茜草素的小鼠骨髓微核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100~300 mg·kg-1光泽汀未见对小鼠整体产生明显毒性。光泽汀可导致小鼠肝、肾细胞DNA损伤,肾细胞DNA损伤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愈风宁心片对偏头痛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模型组、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阳性药,0.9 mg·kg-1)组和愈风宁心片低、中、高剂量(378、756、1 512 mg·kg-1)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10 d。末次给药后1 h,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在头颈处sc 10 mg·kg-1硝酸甘油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观察疼痛行为学指标,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疼痛相关因子缩胆囊素(CCK)、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前列腺素E(2 PGE2)含量;利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右后足跖部福尔马林致痛实验观察愈风宁心片低、中、高剂量(546、1 092、2 184 mg·kg-1)对小鼠扭体反应和舔足时长的影响。结果 偏头痛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愈风宁心片各剂量组和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组的挠头、甩头次数和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0.01);愈风宁心片中、高剂量组血清CCK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低、中、高剂量组血清PGE2、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醋酸扭体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愈风宁心片中、高剂量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P<0.05、0.01),高剂量组小鼠扭体反应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福尔马林致痛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能显著缩短小鼠的舔足时长(P<0.01)。结论 愈风宁心片对偏头痛模型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善疼痛相关因子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梳理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联合开展的大鼠多终点体内遗传毒性试验数据,比较大鼠肝彗星试验与骨髓微核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灵敏性。方法 试验分设阴性物质组、作用机制明确的遗传毒性阳性物质组、受试物组,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0.9%氯化钠注射液、玉米油、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5%蔗糖和聚山梨酯80,给药体积为10 mL·kg-1;遗传毒性阳性物质包括200 mg·kg-1甲磺酸乙酯(EMS)、40 mg·kg-1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 mg·kg-1环磷酰胺、75 mg·kg-1甲基苄肼、800 mg·kg-1尿烷、75 mg·kg-1对氯苯胺、40 mg·kg-1 1,2-二溴-3-氯丙烷和10 mg·kg-1秋水仙素;受试物包括100、300、1000 mg·kg-1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5、65.0、650.0 mg·kg-1单蒽酮和6.5、65.0、650.0 mg·kg-1大黄素甲醚。分别在实验0、24、45 hig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10 mL·kg-1。开展大鼠肝彗星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计算每只动物的肝细胞刺猬细胞率和尾DNA百分含量(Tail% DNA),以及每只动物的嗜多染红细胞(PCE)/总红细胞(ERY)比例和嗜多染红细胞微核(MNPCE)率。结果 大鼠肝彗星试验可有效检出DNA断裂剂,对多种烷化剂(甲磺酸乙酯、甲基苄肼和尿烷等)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环磷酰胺和多倍体诱导剂不灵敏。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单蒽酮和大黄素甲醚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在1 000 mg·kg-1剂量下导致的肝Tail% DNA与0.5% CMC-Na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单蒽酮的肝彗星试验结果为明确阳性,剂量为650 mg·kg-1时,单蒽酮可导致大鼠肝Tail% DNA显著升高(P<0.05),且作用存在剂量相关性;大黄素甲醚的肝彗星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大鼠肝彗星试验可与骨髓微核试验互补,有效检出主要作用于肝脏且亲电子性较强的遗传毒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status epilepticus,SE)建立的优化给药策略。方法 9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4只,分别采用常规(一次量给药)或改良方法腹腔注射匹鲁卡品。改良方法为先给予150或200 mg·kg-1匹鲁卡品,30 min内若未发作,则继续给予1~2次30~100 mg·kg-1匹鲁卡品(给药时间间隔为30 min)。动物行为学结合海马脑电图用于评价SE成功诱导及动物猝死情况。结果 常规方法:200 mg·kg-1组(即一次量给予200 mg·kg-1匹鲁卡品)造模成功4例,5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50 mg·kg-1组造模成功3例,死亡11例;300 mg·kg-1组动物全部死亡。改良方法:(150+50)mg·kg-1改良组(先给予150 mg·kg-1匹鲁卡品,若未发作则追加50 mg·kg-1匹鲁卡品1~2次)造模成功6例,2例未SE发作,死亡6例;(150+10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7例,死亡7例;(200+3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6例,3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00+5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9例,死亡5例。结论 常规一次量方法诱导小鼠SE模型时匹鲁卡品有效剂量较难控制,经改良后(200+50)mg·kg-1的改良方法可能是小鼠匹鲁卡品SE模型建立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大鼠及小鼠 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并汇总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2015—2022年开展的基于免疫磁珠检测法的大鼠及小鼠 Pig-a 基因突变试验背景数据。方法 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和 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雄性 C57BL/6J 小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7 d;雄性 SD 大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14 d;大鼠间隔24 h ig 超纯水,连续 3 d。阳性对照为已知致细菌突变化合物,包括 N-乙基-N-亚硝基脲(ENU,10、40 mg·kg-1)、盐酸丙卡巴肼(PCZ,60、150 mg·kg-1)、乌拉坦(EC,300、800 mg·kg-1)、N- 亚硝基二甲胺(NDMA ,1.5 mg·kg-1)、N- 亚硝基二乙胺(NDEA,15 mg·kg-1)。小鼠间隔 24 h ig ENU 40 mg·kg-1,连续 3 d;间隔 24 h ig NDMA 1.5 mg·kg-1、NDEA 15 mg·kg-1,连续 7 d。大鼠间隔 24 h ig PCZ 150 mg·kg-1、EC 800 mg·kg-1、ENU 40 mg·kg-1,连续 3 d ;间隔 24 h ig PCZ 60 mg·kg-1、EC300 mg·kg-1、ENU 10 mg·kg-1,连续28 d。分别于给予受试物前,首次给予后14、28 d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红细胞表面 CD59蛋白的结合情况,结合免疫磁性计数微球技术计算网织红细胞(RETs)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RET)(作为外周血毒性考察指标)、总红细胞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BCCD59-,即突变的总红细胞)发生率和RETs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ETCD59-,即突变的 RETs)发生率。结果 各试验%RET数值均无大幅增加。SD大鼠和 C57BL/6J 小鼠的阴性对照组RBCCD59-和 RETCD59-突变率均低于 5×10-6,小鼠的背景值相对不稳定。连续 3 d ig给予小鼠 40 mg·kg-1的 ENU,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5),给药后4周进一步增加(P<0.01、0.001);给予小鼠NDMA后2、4周,RBCCD59-发生率略有增加,但仍在阴性背景范围内,但RETCD59-发生率在给药后第2周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4周则大幅回落;给予小鼠NDEA后2周,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均有所增加(P<0.05、0.001),给药后第 4 周则有所降低。连续3 d ig给予大鼠40 mg·kg-1 ENU,或连续28 d ig给予大鼠10 mg·kg-1 ENU,RBCCD59-、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第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 4 周进一步增加(P<0.001);连续 3、28 d ig 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 PCZ 或 EC 后,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 ENU类似,但 EC诱发的突变细胞率低于 ENU和 PCZ。结论 体内 Pig-a基因突变试验可在首次给药后4周内有效检出致细菌突变化合物ENU、PCZ、EC、NDMA、NDEA的致突变性。提供了大鼠和小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背景值范围,为标准化试验方法的建立和研究结果的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优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单用不同剂量STZ(180 mg·kg-1单次给药和275 mg·kg-1均分5次,每次55 mg·kg-1,连续5 d)或4周高脂饮食联合不同剂量STZ(50 mg·kg-1单次给药;100 mg·kg-1单次给药;150 mg·kg-1单次给药;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间隔72 h),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体质量、日饮水量及日进食量,比较各组造模成功率及稳定性。结果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得到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其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较长且稳定。结论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是较为理想的1型糖尿病模型;4周高脂饮食联合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或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均是较为理想的2型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丹酚酸B镁(salvianolic acid B,Sal-B)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再灌注低剂量组(Sal-B20 mg·kg-1组)、再灌注高剂量组(Sal-B 60 mg·kg-1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其余3组结扎左室缘支90 min,切断结扎线120 min,建立MI/R模型。各组分别于结扎左心室缘支前5 min、结扎后90 min、再灌注120 min时取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并评估缺血范围、无复流范围及梗死区心肌范围。结果 结扎90 min后,MI/R组、Sal-B 20 mg·kg-1组和Sal-B 60 mg·kg-1组3组之间CK-MB、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120 min后,Sal-B 60 mg·kg-1组的血清CK-MB、cTnI水平显著低于MI/R组、Sal-B 20 mg·k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缺血范围基本一致。与MI/R组、Sal-B 20 mg·kg-1组比,Sal-B 60 mg·kg-1组可以显著减少无复流面积(P<0.05)和梗死面积(P<0.05),MI/R组和Sal-B 20 mg·kg-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l-B 60 mg·kg-1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细胞结构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槲皮素脂质体以提高水溶性,研究槲皮素脂质体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将槲皮素包裹于脂质体中,使用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电位,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貌特征。将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空白脂质体组、槲皮素(20mg·kg-1)组和槲皮素脂质体(以槲皮素计20mg·kg-1)组,每组4只。对照组不做处理,其余各组ip 3mg·kg-1LPS,2h后ip相应药物,24h后取出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结果 槲皮素脂质体呈圆球状,粒径135nm,多分散系数0.260,电位(-4.28±0.66)mV。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脂质体20mg·kg-1能显著改善炎症引发的肺部结构变化,减轻免疫细胞浸润肺组织导致的肺泡壁增厚和肺泡结构紊乱,而槲皮素20mg·kg-1没有表现出治疗效果;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脂质体20mg·kg-1可显著抑制肺组织成熟IL-1β蛋白表达(P<0.01),显著下调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P<0.01),而槲皮素20mg·kg-1不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脂质体制剂增强了槲皮素对小鼠肺部炎症的抑制作用,减轻了LPS引起的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天然酚酸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HA)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模型的治疗作用,并对HA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除正常组外,向大鼠足跖皮内注射CFA 0.1 mL诱导AA大鼠模型。将AA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HA低、中、高剂量组(2.5,5,10 mg·kg-1)和阳性药物组(吲哚美辛,5 mg·kg-1),灌胃给予药物进行治疗干预,记录每组大鼠足肿胀体积、足肿胀厚度并进行关节肿胀评分;通过ELISA和qPCR检测不同剂量HA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的影响;采用X-射线和HE染色观察足爪组织形态学和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1和NF-κB的表达。结果 HA能减轻AA大鼠关节肿胀(P<0.05);从蛋白质和mRNA水平显著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产生(P<0.05),并显著降低caspase-1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X-射线显示HA能减轻大鼠踝关节损伤,HE染色结果显示HA能显著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软骨表层破坏等情况(P<0.05),且这些结果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HA可能通过抑制NF-κB/caspase-1信号通路缓解关节炎症状。  相似文献   

11.
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顽固性、致畸性自身免疫性疾病。Ⅱ型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CIA)表现为严重的多关节性炎,并能引起慢性、破坏性关节损伤,与RA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国际上广泛用于RA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该文就CIA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CIA发生病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建立及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的免疫性炎症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胶原性关节炎大鼠、小鼠模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多聚糖蛋白诱导的关节炎小鼠模型,链球菌细胞壁诱导的关节炎大鼠、小鼠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与人R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等有着相似特点,是研究RA、筛选抗炎免疫药物较理想的实验性病理模型。探讨RA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进一步了解RA病理、生理、免疫等特点及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RA的药物十分重要。该文将对几种常用的实验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造模特点、发病机制、与RA的异同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模型(CIA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采用组织病理学和X线摄片的方法显示关节炎大鼠的发病程度和病理学特征。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免疫后第36天关节肿胀达到最高峰。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TNF-α的水平均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高(P<0.05)。组织病理学和X射线摄片结果显示,关节软骨组织、骨组织和滑膜组织呈典型的关节炎病变。结论: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模型,其病理特征和人类类风湿关节炎(RA)极为相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类RA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RA)动物模型特别是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和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与人RA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有着相似的特点 ,是研究RA、筛选抗炎免疫药物较理想的病理模型。探讨RA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对进一步了解RA的病理、生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特点 ;对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RA的药物十分重要。该文就几种RA动物模型的建立、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that leads to severe disabilities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synovitis and subsequent cartilage and bone de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suppressing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RA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patients.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induced protein 8-like 2 (TIPE2) is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immune response in various diseases. However,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TIPE2 in RA are still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TIPE2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CIA) was determined. Lentivirus (LV) was utilized to deliver a TIPE2 overexpression system into the joints of CIA mice, and this was followed by pathological analysis, 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analysis,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 detection. TIPE2 was downregulated in CIA mice, which wa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arthritis progression. The ectopic expression of TIPE2 from gene delivery prevented susceptibility and disease severity by inhibiting the infiltration of macrophages and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 in the joints of CIA mice. Furthermore, lower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was observed in LV-TIPE2-injected CIA mice, which was in part associated with the activation of STAT3 and NF-κB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cartilage cells. These data support the suppressive function of TIPE2 in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identify the gene delivery of TIPE2 as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ag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RA and perhaps other autoimmune diseases.  相似文献   

16.
李龙  陈运芬  陈艳 《贵州医药》2002,26(7):591-592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OPN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OPN的表达,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及免疫组化检测50例RA和5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OPN水平及PBMC OPN蛋白的表达。结果:RA病人外周血清OPN水平及单个核细胞OPN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活动期与缓解期比较也有差异(P<0.05)。结论:OPN在PA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山香圆总黄酮体外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山香圆总黄酮(totalflavonoidsofturpiniaargutaseen,TFS)体外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arthritis,AA)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completeadjuvant,FCA)诱导AA大鼠模型:将同一批号的的卡介苗80℃水浴1h灭活,用灭菌液体石蜡配成10g·L-1的乳剂。d28处死大鼠,取AA大鼠的免疫细胞(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体外给药培养并检测一些免疫指标:细胞增殖法检测ConA、LPS诱导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IL-1、IL-2的分泌水平;放免法检测PGE2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A大鼠ConA、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低下,脾淋巴细胞产生的IL-2活性下降,LPS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IL-1、PGE2水平明显升高。TFS(10-8~10-4)mg·L-1可纠正AA大鼠低下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脾细胞IL-2的产生,降低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过高的IL-1和PGE2。结论山香圆总黄酮对AA大鼠的异常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莉莎  黄烽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5):1149-1154
炎性关节炎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是一组慢性、进展性炎性疾病,能够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生物治疗包括多种类型针对不同疾病发病机制的制剂。近年来,根据不同免疫和炎症机制已经研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生物治疗方法。现综合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和治疗进展,对近年来热点报道的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阻滞剂、IL-1受体阻滞剂、IL-6受体单克隆抗体等在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生物制剂在风湿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伊索昔康是一种昔康类苯并噻嗪衍生物。作者用国产伊索昔康治疗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87例,疗效满意。总有效74例,占85%,其中显效50例(58%)。该药副作用少而轻,是一种较好的抗炎镇痛新药,作者还随机对37例病人用伊索昔康和萘普生(naproxen)作了交叉对照试验,两药的疗效结果和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刘静  徐熠  吴铁军  黄瑾 《药学实践杂志》2022,40(5):442-445,476
目的 考察茵连痛风颗粒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缓解作用。方法 建立弗氏完全佐剂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茵连痛风颗粒高、中、低剂量组(15.4、7.7、3.8 g/kg),用药物干预后,测定大鼠关节炎指数、踝关节肿胀率、甲醛致痛分值,用ELISA检测IL-4、IL-10、前动力蛋白(PK1,PK2)含量。观察大鼠足趾肉垫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茵连痛风颗粒组可显著抑制大鼠踝关节肿胀,降低甲醛致痛反应(P<0.01),明显升高抑炎因子IL-4、IL-10 含量(P<0.01),降低PK1、PK2含量(P<0.01);缓解足趾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茵连痛风颗粒对佐剂关节炎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暗示其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