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分析该院2011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心搏骤停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10、20、30 min时的收缩压均比明显对照组患者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运动反应、角膜反射和疼痛躲避反应阳性率及存活率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面罩-气囊通气法复苏较常规心肺复苏抢救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严浩  李贝 《北京医学》2015,37(11):1089-1091
目的 探讨院外亚低温治疗与心肺复苏同时进行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回顾分析北京急救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院外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经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送至院内再行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mild hypothermia therapy,MHT)组33例,心肺复苏与亚低温治疗同时进行.对比两组患者CPR前的肛门温度,到达医院时肛门温度以及达到目标温度所用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在复苏后第1、3、7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以及存活例数.结果 MHT组到达医院时,有5例肛温达到目标温度,平均肛温(34.7±0.8)℃,低于对照组的(36.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T组达到目标温度平均用时(3.0±1.8)h,低于对照组的(5.7±2.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当天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5)vs.(6.8±1.3)];复苏后第7天,MHT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12.1±1.6)vs.(9.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HT组最终存活9例,对照组存活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院外心肺复苏的同时开始亚低温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脑保护效果,增加了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院外抢救心脏骤停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CPR机在CA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科2014.12~2017.5治疗的102例CA患者分析抢救效果,抢救102例时使用了CPR机.结果:CPR成功41例,CPR时间为(6.32±2.06)min.结论: CPR机能提高CA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我院近期利用及时通气协助成功抢救1例心跳骤停患者,现将抢救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探讨目前救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改进对策。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期间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救治的229例OHCA并行CP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复苏结果分为复苏成功组(71例)和复苏失败组(158例)。采用Utstein模式回顾性分析影响OHCA患者复苏成功(ROSC)的相关因素,通过与现阶段国内研究数据对比,寻找目前我区救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HCA患者ROSC的因素为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有无第一目击者、有无即刻CPR、有无6 min内CPR、有无院前急救、首次监测心律类型、电除颤次数、电除颤时间、CPR总时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前急救反应时间(P=0.020)、有无6 min内CPR(P=0.002)为OH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复苏成功率降低约27.3%(95%CI:0.557~0.950),有6 min内CPR者复苏成功率较无6 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规范化团队合作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前后OHCA复苏的病例,比较两组病例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成功率,对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的有效性进行论证。结果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前后,两组病例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RO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团队合作的CPR的院前急救队伍,可以提高OHCA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最紧急最危险的状态之一,在我国,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小于2%。而第一目击者若能及时对心脏、呼吸骤停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本文报告1例院外心脏停跳达38分钟之久的老年患者,在没有电除颤情况下徒手和药物复苏成功的例子,印证了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所强调的重点是有效心脏按压和群众广泛参与。本例复苏成功的例子还证实,在早期建立了基础生命支持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抢救时间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10.
周义翰  吴小君  崔英胜 《当代医学》2021,27(22):135-137
目的 分析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肺复苏对抢救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95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程序,根据通气方案,分为气管插管组(n=45)和气囊面罩组(n=50).气管插管组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气囊面罩组实施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肺复...  相似文献   

11.
王炳今 《中外医疗》2016,(23):97-99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急诊抢救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医院接诊的实施心肺复苏的76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面罩通气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8例。面罩通气组在心外按压的基础上给予面罩通气,联合治疗组在面罩通气组的基础上联合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博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心肺复苏率和存活率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呼吸、心搏恢复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面罩通气组[(9.1±1.5)min比(11.9±2.5)min、(5.2±1.4)min比(6.9±1.1)min、(33.5±2.2)min比(40.4±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面罩通气组[(84.8±9.5)%比(40.5±11.7)%,(32.6±7.6)mm Hg(1 mm Hg=0.133 k Pa)比(70.9±10.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心肺复苏率、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存活率均高于面罩通气组[76.32%(29/38)比34.21%(13/38);94.73%(36/38)比44.74%(17/38);63.16%(24/38)比26.32%(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面罩通气联合气管插管急诊抢救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麝香配伍冰片治疗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7月期间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CA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60例.采用随...  相似文献   

14.
张晓凡  黄晓鸣  张虞  曹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50-2252
目的 分析无锡地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复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无锡市急救中心2008-2009年共接诊的1 637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心搏骤停以不明原因最多,占69.09%,其次是车祸、溺水、坠落伤,分别占10.31%、3.60%、3.20%.在实行心肺复苏的1 067例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组)34例,成功率为3.19%.成功组发病至至呼救时间为(5±6) min,较未成功组的(16±25) 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呼救反应时间为(9±8)min,较未成功组的(11±7)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550例,复苏成功30例(5.45%),未气管插管组517例,复苏成功4例(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充分复苏组132例,复苏成功18例(13.64%),未充分复苏组935例,复苏成功16例(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搏骤停不明原因者居多,目击者对心搏骤停发生前危重症状识别知识缺乏,未成功组发病至呼救时间和呼救反应时间明显较长,因此加强公众对常见危重病的识别知识、判断能力和只需动手的心肺复苏的培训,注重气管插管和现场充分复苏是进一步提高本地区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心肺复苏机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救治中的疗效与徒手心肺复苏疗效的比较,旨在探讨心肺复苏机在濒死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102例濒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在得到确认后4s之内开始心肺复苏术,其中组1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术,组2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心肺复苏术,按照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执行持续心肺复苏,观察自主心率、自主呼吸、颈动脉搏动、面色、瞳孔,心电图.结果2组救治方法比较,观察指标证明有效或无效,组1有效1例,无效63例,有效率1.56%;组2有效6例,无效31例,有效率16.21%,2组对比两总体阳性率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2明显高于组1.结论心肺复苏机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有很好的复苏效果,复苏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同时,在调试合理,运用娴熟的情况下,还可有诸多的好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心肌梗死心跳骤停抢救成功的机会不多 ,现作者报告 1例心肌梗死心跳骤停 10min后复苏成功的病例如下 :1 病例资料患者 男 ,5 3岁 ,1997年 11月 9日主诉持续性心前区痛 1d多入院。T36 .9℃ ,P 96次 /min ,R 4 0次 /min ,Bp18.6 /11.7mmHg ,神志清楚 ,颈静脉无怒张 ,心律齐 ,心音钝 ,两肺无罗音 ,腹平软 ,肝脾未触及 ,神经科检查正常。GOT10 4单位 (本院正常值2 5单位 ) ,心电图检查报告下壁心肌梗死急性期。住院当日下午 4时 10分突然出现不省人事 ,心音消失 ,颈动脉和肱动脉脉搏触不到 ,血压听不到 ,抽泣样呼吸每分…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现阶段,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每年约有1万人死于院外心脏骤停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5%。早期除颤为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等方面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尚无相关系统评价。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探讨现场第一反应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搜集有关现场第一反应者使用AED对患者周存活出院率影响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包含29 605例患者,文献质量总体在中等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现场第一反应者使用了AED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周存活率高于现场第一反应者未使用AED的院外心脏骤停者〔OR=0.47,95%CI(0.45,0.50),P<0.001〕;专业现场第一反应者使用AED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周存活出院率高于非专业现场第一反应者使用AED的院外心脏骤停者〔OR=0.72,95%CI(0.65,0.81),P<0.001〕。 结论 现场第一反应者早期除颤可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周存活出院率,且接受过早期除颤培训的专业急救第一反应者予以早期除颤较非专业急救第一反应者可有效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周存活出院率。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局限性,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功率的影响,提高CPR成功率。方法纳入2011-01/2013-01月作者医院内发生的63例CA患者,分为A组(标准CPR)、B组(CPR+临时起搏器)、C组(CPR+胺碘酮+临时起搏器),比较3组间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成功率。结果全部CA病例中ROSC成功共21例(33.33%),其中C组成功率最高(47.06%),B组最低(12.50%),A组(36.67%)。C组ROSC成功率高于B组(P=0.036)。结论院内CA患者单纯使用临时心脏起搏无助于ROSC的提高,早期使用胺碘酮联合临时心脏起搏可增加ROSC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辅助通气方法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院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60例进行心肺复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面罩通气组、球囊气管插管通气组和机械通气组,各20例,分析三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平均心跳恢复时间、平均动脉压、指脉氧饱和度。结果三组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面罩通气组、球囊气管插管通气组平均心跳恢复时间均短于机械通气组[(11.2±1.2)min,(13.8±1.3)min比(19.5±1.7)min,P<0.05];球囊面罩通气组、球囊气管插管通气组指脉氧饱和度显著高于机械通气组(0.721±0.012,0.720±0.012比0.628±0.012,P<0.05)。结论球囊面罩通气和球囊气管插管通气可使患者更早恢复心跳,保证氧供,有利于脑复苏。  相似文献   

20.
心搏骤停患者119例心肺脑复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内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院内急救的11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复苏结果及预后。结果119例心搏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32例,最终复苏成功7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6.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5.9%。结论院内较高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并不能有相应的最终复苏成功率。后者的成功率与复苏开始时间、能否在第一目击现场打开气道、即刻给予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打开气道和即刻给予的胸外按压,能满足脑及其他重要脏器最低代谢要求,不仅与心搏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率关系密切,而且也是决定高级复苏术后心搏骤停患者能否最终康复出院的决定性环节。除颤只是有条件下的恢复心搏骤停患者心搏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