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采用PICC不同位置导管留置对穿刺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46例采用PICC导管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上肢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穿刺并和下肢大腿内侧大隐静脉(其尖端位置在下腔静脉)穿刺并作比较,观察上肢与下肢穿刺时间及留置时间。结果通过46例新生儿PICC导管置管在不同位置的时间观察,下腔静脉组明显比上腔静脉组穿刺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PICC导管置管穿刺位置最适宜在大腿内侧,尖端位置位于下腔静脉,其操作时间短,留置时间长,易于护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定义、原理、发展、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PICC导管头端的位置直接影响着PICC导管的置入与使用,置管过程中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方法因操作经济简便,定位准确,受到置管护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简易心电连接器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30例病人使用简易心电连接器,采取静脉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简易心电连接器在30例PICC置管病人中,在即将进入右心房全部显示高峰P波,有效帮助置管护士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论]通过心电图Ⅱ导联P波变化可以判断PICC尖端位置,简易心电连接器可以有效地帮助护士在置管过程中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3~9月30例患者采用心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通过心电监护仪上Ⅱ导联P波在上腔静脉、右心房等不同部位的改变来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的到位率为100%,其中在T6位置5例,T7位置21例,T8位置4例,置管后无需重新调整导管头端位置。结论: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应用便捷、实时、安全,操作简单易学,可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是否能承担评估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职能。方法:由经过培训的5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对2010年4-12月入住我院行PICC置管的1016例患者的导管尖端位置进行评估。结果:专科护士对1013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估结果与放射科出具的诊断报告相吻合,准确率达到99.7%。结论: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有能力正确评估PICC导管的尖端位置,授权予专科护士PICC导管尖端位置评估职能是可行的,不仅大大缩短置管后患者用药等待的时间,且能及时处理导管异位的问题,在患者治疗的及时性、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以及加快医院床位周转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胸外科2022年2-6月住院需进行化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在穿刺时采用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定位,对照组常规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穿刺完成后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金标准”X线定位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置管原发性异位率、穿刺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置管原发性异位率、穿刺时间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ICC尖端定位中使用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可发现导管异位及时进行调整,避免由于护士经验不足而判断错误导致二次置管的现象;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适合在PICC尖端定位中使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尖端异位发生及自发矫正情况。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8年5月新生儿经上、下肢静脉置管PICC尖端异位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异位至不同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并分析原因。结果共425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72例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其中22例置管48 h内PICC尖端自发矫正至最佳的上、下腔静脉位置;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率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但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也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尤其是异位至颈内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高达71.4%。结论部分异位PICC尖端可以自发矫正,首次X线片定位结果显示尖端异位的PICC导管,不建议轻易退管或拔管,可以先当作外周静脉导管使用,置管后24 h内进行影像学导管尖端定位跟踪,确定其是否自行复位,如未能复位再重新置管或拔出部分导管后作为外周静脉导管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置管。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到位率观察组为96.7%、对照组为68.3%%;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15.00%。结论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余燕平  杨仙姬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2021,19(21):2936-2938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床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1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应用了床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置管时送管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同一患者用床旁B超定位和床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置管术送管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管,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总结1例脊柱严重畸形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体会。分析该患者PICC置管的难点在于置管部位的选择和导管预置入长度的测量。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结合患者双上肢B超、胸部增强CT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了右上肢为最适宜的PICC穿刺部位,同时联合主管医生、放射科医生,采用胸部增强CT结合体表测量方法,确定了导管预置入长度,最终将PICC导管尖端顺利置入患者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据新生儿期骨化特点及经周围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超声显影特点,探讨运用超声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新生儿60例进行PICC置管,分两组,组1:上腔置管30例,组2:下腔置管30例,先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技术盲穿置管,再运用超声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对导管尖端位置矫正。计算导管尖端显示率,评估导管尖端位置矫正后置管效果。结果采用盲穿法对60例早产儿进行PICC置管,全部将导管送达进预设长度。经超声尖端定位技术对导管尖端位置矫正,导管尖端均无异位,置入过深6例,过浅10例,盲穿后尖端位置不当率26.7%,矫正16例至正常位置,成功率100%;导管后期维护发现组1尖端移位至锁骨下静脉7例,移位率23%,组2至脐下下腔静脉内8例,移位率26%,矫正15例至正常位置,成功率100%。结论应用超声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对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较传统体外估测法精准、更实用,为导管后期维护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总结 1 例肺癌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经上肢 PICC 导管的护理经验。 护理要点包括:置管前由呼吸科医生、肿瘤科医生、放诊科医生、血管通道专科护士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会诊,进行风险评估、可行性分析及知情同意告知;由PICC 专科护士实施置管,同时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并做好急救准备和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置管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预防 PICC 并发症。 通过临床多学科综合治疗和护理,完成 4 周期化疗后拔出 PICC 导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位置对导管使用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75例进行新生儿PICC置管的患儿,置管成功后通过X线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结果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和下腔静脉的患儿比位于其他部位的使用时间延长;且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的患儿发生静脉炎的比例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静脉是新生儿PICC置管的首选,上腔静脉是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东省静脉治疗(简称静疗)专科护士的工作现状,为静疗专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对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培养的要求设计静疗专科护士调查表格,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参加2011-2014年广东省护理学会举办的静疗专科护士培训并取得《静脉治疗护理专科护士资格证》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发放54份调查表,回收47份。专职静疗专科护士占21%,兼职静疗专科护士占79%;100%静疗专科护士进行静脉导管维护,72.3%静疗专科护士进行PICC置管;89.3%负责或参与了静疗知识培训任务、38.3%开展了科研工作。结论广东省静疗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达到我国目前专科护士人才发展水平,提高了静疗安全和医疗护理质量,推动了静疗专科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永存左上腔静脉病人PICC置管的方法及安全护理。[方法]对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病人行PICC置管,加强PICC置管前评估、置管后X线摄片会诊,对导管末端位置显示不清的病人行心脏增强CT,确定置管位置,置管后正确评估导管功能,加强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建立置管信息数据库。[结果]3例放置于永存左上腔静脉的PICC功能良好,3例病人均继续使用中。[结论]通过专业团队组织多学科协作,加强永存左上腔静脉病人置管前后护理及随访,可保证永存左上腔静脉置管病人的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8.
总结上腔静脉电位指导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中的经验。该技术利用实时观测静脉内P-QRS波形的动态变化,利用检测到的不同部位特征性电位形态来判断静脉导管尖端位置。110例患者成功置管,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准确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次调整导管尖端位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0例神经内科患者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时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探讨该项技术的专科护理应用,观察效果满意。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能准确判断PICC尖端位置,防止导管异位,提高了置管成功率,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其家庭的医疗负担,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床旁高频超声及X线检查在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NICU经上腔静脉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96例,置管后分别采用床旁超声及X线检查对PICC尖端进行定位,计算两种检查方式PICC的显示率,探讨两者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价值.结果:96例置管患儿中,超声显示PICC尖端位置者9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