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优秀运动员发生髌腱末端病(patellar tendenopathy,PT)的主因是训练强度过大,髌骨和髌腱长期处在超负荷状态,引起髌腱的髌尖附着处反复牵拉进而导致慢性损伤~([1])。运动医务人员主要目的是保障优秀运动员能够正常训练和比赛,PT在跳跃类(球类、武术、田径)或半蹲姿势较多(摔跤、冰球、举重、赛艇)的体育项目发病率高~([2]),对运动能力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恢复系统训练相当困难。据报道,不同项目  相似文献   

2.
髌腱末端病(Patellar Tendinopathy,PT)是一种因长期过度使用所致的髌腱损伤,主要表现为髌腱疼痛、局限性或弥漫性肿胀以及运动功能受限,常见于长期进行跳跃或落地等相关体育项目的年轻运动员[1]。据报道,排球和篮球运动员的PT患病率约占32%~45%,而田径运动员、手球运动员以及足球运动员的患病率约占13%~25%[2]。  相似文献   

3.
末端病即发生在肌腱附着于骨骼端的劳损性疾病,通常是微细结构的损伤,好发于四肢关节的主要发力肌腱的末端区域[1],如肱二头肌腱、冈上肌腱、髌腱、髌尖、跟腱等.髌韧带末端病临床多表现为以疼痛为主的髌腱慢性创伤性病变[2],如运动员训练后,普通人参加运动会后,旅游登山后出现髌韧带区域疼痛,如酸痛、压痛、膝部酸软、跑跳无力、发...  相似文献   

4.
正跟腱是人体最大、功能最多、最重要的肌腱,其作用是储存和释放弹性能量,以及提高肌纤维力学效率~([1])。跟腱病是一种常见病,大部分由跟腱过度使用引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5%—34%的跑步运动员患有跟腱病,跟腱病的发生,直接威胁运动员的职业生涯~([2—4])。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糖尿病、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亦是跟腱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惯于久坐的风湿性疾病患者,跟腱病发病率亦高于以往预期~([5])。此外,在正常人群中,跟腱撕裂和慢性跟腱炎的发病率高达5.9%和2.1%~([6])。而且跟腱撕裂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7])。跟腱病病因复杂,临床鉴别跟腱炎、跟腱撕裂和腱周炎  相似文献   

5.
正偏瘫肩痛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12%—60%不等~([1—4])。它不仅发生在脑卒中的早期阶段,也可以持续至慢性阶段~([4])。其发病原因不是单一的,疼痛往往发生在运动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范围受限。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患者情绪;还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功能恢复,造成抑郁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等~([5—7])。因此,关于偏瘫肩痛的研究一直是康复的焦点,目前的治疗研究包括运动疗法、理疗、肉毒毒素注射、皮质类固醇注射、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分析髌腱末端病发生机制和髌腱末端病对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活动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患有髌骨肌腱病的男运动员及10名运动项目、身高和年龄匹配的正常男运动员,采用瑞士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图的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等长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峰值转矩比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在等速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并随着运动角速度增加而变化显著,而峰值转矩比比值均不同程高于对照组;末端病组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整合肌电图比值在等长运动和等速运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分析髌腱末端病发生机制和髌腱末端病对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活动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患有髌骨肌腱病的男运动员及10名运动项目、身高和年龄匹配的正常男运动员,采用瑞士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图的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等长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峰值转矩比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在等速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并随着运动角速度增加而变化显著,而峰值转矩比比值均不同程高于对照组;末端病组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整合肌电图比值在等长运动和等速运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已经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系统地回顾、总结,并比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各种离心训练方法。方法:在各大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离心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研究,纳入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9篇文献共计229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结果:现有的证据表明离心训练是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研究质量差异较大,未能进行meta分析。结论:离心训练对于髌腱末端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否比其他形式的运动疗法(如向心训练、牵伸训练)更有效,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多数方案采用在25°斜面上进行缓慢的离心下蹲这种运动形式,运动中疼痛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自身体重开始,出现疼痛减轻或无痛等适应训练表现时逐渐增加负荷。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上肢痉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下肢,且其康复难度高于下肢~([1—4])。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牵张反射兴奋增加引起的以速度依赖性的紧张性牵张反射亢进,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5])。痉挛是脑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造成患者肌肉短缩、姿势异常、疼痛和关节挛缩,导致运动模式异常,从而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并制约了患者偏瘫肢体  相似文献   

10.
髌腱末端病二维超声与临床、X线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二维超声对髌腱末端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髌腱末端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共106髌腱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与临床、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末端病组95%伴有髌下滑膜囊积液,且积液的位置与髌尖疼痛的临床表现相关;(2)临床与二维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达96%,表明二维超声检查对髌腱末端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患髌腱末端病的职业击剑运动员膝关节疼痛分级、功能动作评分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24例有髌腱末端病的职业击剑运动员(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2例。对照组运动员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实验组运动员则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增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于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干预后)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分级、功能动作筛查和平衡能力评定。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膝关节NRS和FMS评分分别为(2.08±1.24)分和(16.25±0.97)分,显著优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睁眼和闭眼单脚状态下,压力重心在X轴的摆幅、线形图总长度、最大摆幅和线形图面积与组内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能显著促进患髌腱末端病患者身体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致死类疾病之一~([1])。脑卒中患者即使在发病后存活,仍有大部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2])。运动功能障碍常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与社会参与能力的下降。通过积极、规范的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3—4])。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已成为康复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Bohannon等~([5])的研究显示,偏瘫侧姿势控制相关肌群的肌力较非偏瘫侧相差约30%,在多个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比较与分析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力学特征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规律,为髌腱末端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于2009-06/07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机能评定实验室完成.对象:选择忠有髌腱末端病的男性运动员10人为髌腱末端病组,年龄(21.44±1.51)岁.配对选择10名无膝关节伤病的运动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1.37±1.36)岁.方法: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等速运动时两组对象屈伸肌力矩的比较.②两组对象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的比较.③两组对象股内侧肉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比率的比较.结果: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屈伸肌峰力矩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股外侧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是记录肌肉肌力首选方法~([1]),利用表面电极技术从骨骼肌表面导出多个运动时所产生的电变化在时间和空间叠加,与肌肉的纤维组成、解剖结构及功能状态、运动单元数量、放电频率等都有密切关系~([2—3])。根据医学研究,12—19岁人群被称为Adolescents;20—29岁人群被称为Vicenarian;30—39岁人群被称为Tricenarian~([4])。国内范洪彬等~([5])研究不同年龄段肌肉特性  相似文献   

15.
<正>关节松动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之一,是一种以低速度、不同振幅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为治疗手段,以改善和恢复关节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为目的的被动手法操作技术~([1])。临床用于治疗疾病所导致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对改善疼痛和关节活动范围有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活动受限或关节僵硬非常有效~([2-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节松动术被广泛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并取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股四头肌收缩过程中的电机械应答现象分析,探讨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动作反应特征。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患有髌腱末端病(PT)的男性运动员11例,分别在屈膝30°、60°和90°条件下,进行膝关节最大伸膝力量(MVC)、动作反应时(TRT)和股四头肌sEMG的测试,比较PT侧和对侧膝关节的TRT和股四头肌的反应前时(PMT)、电机械延迟(EMD)以及sEMG积分值的变化。结果:屈膝30°、60°和90°时,PT侧膝关节TRT均较对侧延长(P<0.05),PT侧膝关节在屈膝30°时的股内侧肌PMT和屈膝90°时的股外侧肌PMT,与对侧比较均延长(P<0.05);PT侧膝关节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的EMD与对侧比较均延长,且以股内侧肌EMD变化最为显著。结论:髌腱末端病股四头肌存在肌电激发和收缩时间延迟现象,股四头肌收缩非同步化增加是引起膝关节动作反应迟缓和力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俗称冻结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表现为盂肱关节的主动及被动活动范围受限伴疼痛,在所有肩关节疼痛病人中,约占2%~5%~([1]),最早由Codman和Neviaser提出本病的概念~([2])。自然病程大约1~3年,病人因疼痛及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及时治疗。治疗主要以功能锻炼、物理治疗、药物、局部注射为主~([3]),若粘连严重影响功能,常需进行手  相似文献   

18.
正影响老年人跌倒的因素众多,其中神经肌肉控制和感觉运动功能下降会损害老年人的姿势控制功能~([1—2]),导致跌倒风险的增加。受解剖结构的影响,衰老对人体侧向姿势控制的影响更为明显~([3])。单脚站立、直行避让、弯道行走、斜坡支撑等活动增加了老年人侧向姿势控制的难度~([4—6]),上述活动中身体质心的不当移动将改变老年人侧向姿势控制的策略,进而可能诱发跌倒的发生~([7])。跌倒导致的髋部骨折极大地降低老年人愈后的生活质量和减少老年人预期的寿命~([8])。因此  相似文献   

19.
正跑步是常见的大众健身运动,但会增加膝关节损伤的风险~([1])。Francis P~([2])2019年的研究表明,跑步的慢性损伤风险高于其它类型的有氧运动;每年有27%—70%的跑者发生诸如膝关节炎等跑步相关损伤;63%的跑者在其跑步生涯中有过下肢损伤史;23%的跑者发生过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运动损伤性疾病,如髌股关节疼痛等。跑步导致的膝关节损伤主要是由于膝关节在冠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上长时间过度使用~([3]),加上膝关节发生过大位移造成的,即屈伸角、内收外展角及旋内旋外角滑移过大,使髌股关节应力过大(髌股关节应力是评估髌股关节负荷的核心指标,与髌股关节病变发生率呈现正相关~([4])),造成慢性运动损伤~([5])。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是目前造成肢体功能缺失的首要疾病,也是导致手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1—2])。人类手功能约占全身功能的54%~([3]),60%以上脑卒中患者直到平台期仍持续存在上肢活动障碍,特别是远端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动作~([4])。由于手部位于大脑皮层的投射区域相对较大,手及手指的精细操作和协调配合极具复杂性,使得其恢复较身体其他部分更为困难~([5]),所以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目前仍是临床康复中的重点和难点~([6])。有研究显示,手及上肢功能的灵活性与上下肢一体的协调性康复效果直接影响患者手的实用性能力及回归家庭的日常生活能力~([7—9])。针对手及上肢功能的灵活性与上下肢一体协调性康复,本研究选择了多关节协作、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