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3A级与FL 3B级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差异。方法:收集51例初诊FL 3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51例FL 3级患者包括FL 3A级34例(67%)、FL 3B级17例(33%),其中20例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成分。FL 3B级合并DLBCL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FL 3A级。相关性分析显示:FL 3A级和BCL2阳性(P=0.046)表达显著相关,而FL 3B级则与MUM1阳性表达(P=0.002)和较早的Ann?Abor分期(P=0.046)显著相关。经含利妥昔单抗方案的一线化疗,2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无显著差异。生存分析显示FL 3B级是FL 3级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8,HR=3.271,95% CI:1.012~10.573),但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显著影响。FL 3级合并DLBCL具有较短的PFS(P=0.003)和OS(P=0.04),且合并DLBCL是影响FL 3级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FS:P=0.012,HR=4.291,95%CI:1.373~13.405;OS:P=0.013,HR=2.392,95%CI:1.199~4.771)。结论:FL 3A级和FL 3B级在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上存在显著差异。FL 3B级患者具有较短的PFS。FL 3级合并DLBCL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诊时伴有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异常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分析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WBC>10×109/L或<4×109/L)的B-NH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白细胞计数异常程度分为3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组(WBC>30×109/L)、轻度增高组(WBC 10~30×109/L)、减低组(WBC<4×109/L),总结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案,评价早期治疗效果及生存情况,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68例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的B-NHL,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3例,轻度增高26例,减低29例;其中位就诊年龄63(19~80)岁,自出现症状至诊断的中位时间为2(0.2~120)个月,男女性别比为1.4:1。病理亚型以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主;分期均为Ⅲ/Ⅳ期或白血病期。有B症状者占57%(39/68)、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者占54%(32/59),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占67.7%(46/68),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者占56.7%(38/68),骨髓侵犯达91.7%(55/60),伴骨髓纤维化者占28%(15/53)。评价早期疗效40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为17.5%(7/40),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55.0%(22/40);ORR与LDH、血小板计数、首次治疗后骨髓改善情况相关(P=0.028,P=0.048,P=0.031)。随访截至2018年1月31日,有效随访43例,中位随访时间22(1~70)个月,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4个月(95% CI:8.722~39.278),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3个月(95% CI:2.721~23.279),轻度增高组PFS优于其他两组(P1=0.017,P2=0.026)。单因素分析,侵袭性组织学、B症状、贫血、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案、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是OS的预后因素;LDH、白细胞分组、是否治疗、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为PFS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B症状为OS的影响因素,治疗后能否早期达CR或PR是OS、PFS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 伴有白细胞计数异常的B-NHL患者早期就诊率高,但分期均晚,大多数患者出现骨髓侵犯,常合并贫血、血小板减少。该类患者早期ORR低、整体PFS短,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患者的PFS较好,OS有待进一步观察;早期ORR是OS、PFS的影响因素。白血病期患者接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强化方案治疗可获得较高的OR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to?albumin ratio,CA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314例患者纳入分析,截至2019年6月,中位随访50个月,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生存分析显示CAR增高具有更差的PFS和OS(P均<0.001),且CAR是影响PFS(P=0.006)及OS(P=0.009)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将CAR与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国际预后指数(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NCCN?IPI)结合后对DLBCL的PFS和OS的预测和判别能力优于NCCN?IPI(P=0.010和P=0.002)。结论:CAR为简单易行的参数,可作为预测DLBCL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前以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为基础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对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SCLC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血常规结果计算出SII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SII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估计SII水平和各临床病理特征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 结果SII的最佳截断值为571.5;低SII组临床分期中局限期的比例高于高SII组(P<0.05);低SII组的中位PFS和中位OS均好于高SII组(P<0.001)。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治疗前SII水平是SCLC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治疗前高SII水平SCLC患者往往提示预后较差,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组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研究旨在探索P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新指标,建立新的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21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2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评估。结果:所有PTCL患者中位PFS与OS分别为11个月和43个月。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正常患者的中位PFS(44个月vs. 9个月,P <0.001)和中位OS(83个月vs. 24个月,P=0.002)均优于Hb水平低于正常的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1(P=0.009)和Hb水平低于正常(P=0.007)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氟维司群治疗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经氟维司群治疗的44例HR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氟维司群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均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率为18.2%。中位随访20.2个月时,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8.23个月(95%CI:10.64~25.8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未达到;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5.9%(7/44),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s,CBR)为50.0%(22/44)。全组人群中氟维司群一线治疗的中位PFS为22.87个月(95%CI:20.28~25.46个月),无内脏转移患者的中位PFS为21.33个月(95%CI:15.77~25.89个月),单纯骨转移患者的中位PFS为17.23个月(95%CI:4.57~29.89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氟维司群治疗后患者的PFS与氟维司群的治疗线数显著相关(HR=2.48,95%CI:1.15~5.34,P=0.021)。COX多因素分析同样显示,氟维司群治疗后患者的PFS与氟维司群的治疗线数有关(HR=2.59,95%CI:1.06~6.32,P=0.036)。全组患者使用氟维司群后未出现Ⅲ级及以上不良事件,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氟维司群治疗HR阳性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氟维司群作为一/二线治疗时较三线以上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中的预后作用,寻找适合亚洲PCNSL人群的改良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International Extranodal Lymphoma Study Group,IELSG)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7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评估。结果:PCNS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7个月和39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证实PLR≥107(P=0.022,P=0.038)、年龄≥54岁(P=0.043,P=0.027)、乳酸脱...  相似文献   

8.
王婷  杨秋安 《黑龙江医学》2022,46(16):1929-1932
目的:探讨放疗开始前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能否作为老年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检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符合入组条件的40例患者,收集放疗前1周内的外周血常规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高LMR组(≥4.77,15例)和低LMR组(<4.77,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情况。结果:高LMR组患者中位PFS (36个月)、中位OS (37个月)明显高于低LMR组(15个月、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LMR对患者的PFS和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N分期、LM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放疗前LMR可以作为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高LMR提示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中的分布、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7年92例初诊MC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简化的MCL国际预后指数(sMIPI)进行预后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包括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4C)和CD8+ 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8C)。Mann?Whitney U及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 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51个月(12~150个月),92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是44个月。1年、3年、5年OS率分别为72%、45%、37%。ACD4C >0.5×109个/L的患者较ACD4C ≤0.5×109个/L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更长(P=0.009和P=0.004)。CD4+/CD8+比值>1.2的患者较≤1.2的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P=0.025和 P=0.009)。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体力状态(ECOG评分)≥2分(P=0.021)、B症状(发热、盗汗或体重下降)(P=0.001)、升高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P=0.027)、高sMIPI评分(P=0.004)、低ACD4C(P=0.013)、低CD4+/CD8+比值(P=0.030)与较短的PFS相关。而较短的OS与B症状(P < 0.001)、高sMIPI评分(P=0.004)、升高的LDH(P=0.040)、低ACD4C(P=0.006)和低CD4+/CD8+比值(P=0.012)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症状(P=0.006)、低ACD4C(P=0.001)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B症状(P=0.003)、高sMIPI评分(P=0.047)、低ACD4C(P=0.001)、低CD4+/CD8+比值(P=0.031)是影响OS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低ACD4C、低CD4+/CD8+比值与MCL患者不良的预后相关,ACD4C水平、CD4+/CD8+比值可作为判断MCL患者预后方便且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线应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方案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CIN)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线应用FOLFOX方案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158例,根据患者化疗后3周期内最低中性粒细胞数与化疗前比较分为CIN程度大的组(较化疗前降低大于等于1.0×109)和程度小的组(较化疗前CIN降低小于1.0×109)以及无明显变化组,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IN降低程度是患者预后指标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COX多因素回归分析,CIN程度大的组(large,L)较无明显变化组(absent,A)死亡风险降低31%(HR=0.687,95% CI: 0.381~0.812,P=0.016);CIN程度小的组(slight,S)较无明显变化组死亡风险降低18%(HR=0.817,95% CI: 0.527~0.939,P=0.027)。无明显变化组 (A)患者的中位OS为12.9个月,CIN程度少的组(S)患者的中位OS为17.3个月,CIN程度大的组(L)患者的中位OS为20.8个月(S vs. L, P=0.018; L vs. A, P=0.009; S vs. A, P=0.011)。结论:CIN程度是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判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监测并根据CIN程度及时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许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长期不良反应,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25例晚期RCC患者口服索拉非尼,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分级及转归,并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其对患者预后预测作用。结果:25例晚期RCC患者随访6~59月,中位随访时间23.8月。不良反应出现在1~8周,中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3周。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血压48%、贫血36%、疲乏44%、腹泻40%、皮疹40%、手足综合征56%,体质量减轻、恶心、厌食、疼痛、脱发等不良反应少见,多为Ⅰ、Ⅱ级。76%患者对症处理后,部分不良反应症状减轻或消失,中位时间20周,20%患者反应较轻,4%患者反应较重,药物减量后不良反应减轻。高血压的患者较未发生高血压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明显缩短(OS:P=0.005;PFS:P=0.049)。结论:索拉非尼治疗RCC不良反应发生较早,长期使用大部分不良反应可以耐受,高血压对患者生存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21外显子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接受埃克替尼单药或联合含铂双药化疗一线治疗中与EFGR19外显子突变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4例EGFR突变阳性初治晚期NSCLC患者,其中EGFR21外显子突变82例,38例埃克替尼单药治疗,44例埃克替尼联合含铂双药治疗;EGFR19外显子突变92例,43例埃克替尼单药治疗,49例埃克替尼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分别比较EGFR21及19突变患者在两组治疗方案中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差异。结果:埃克替尼单药治疗的患者中,EGFR21外显子突变患者的中位PFS较EGFR19外显子突变患者减少3.5个月(9.5个月vs. 13.0个月,P=0.046),中位OS、治疗1个周期后ORR、DCR无显著差异(P > 0.05)。埃克替尼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的患者中,EGFR21外显子突变患者较19外显子突变患者PFS、OS、治疗1周期后ORR、DCR无显著差异(P > 0.05)。EGFR21外显子突变患者中,联合组中位PFS较单药组延长5.8个月(15.3个月vs. 9.5个月,P=0.002),中位OS较单药组延长20.2个月(46.0个月vs. 25.8个月,P=0.004),两组患者治疗1周期后ORR、DCR无显著差异(P > 0.05)。EGFR19外显子突变患者中,联合组中位PFS较单药组延长9.1个月(22.1个月vs. 13.0个月,P < 0.001),中位OS较单药组延长35个月(61.0个月vs. 26.0个月,P < 0.001),两组患者治疗1周期后ORR、DCR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埃克替尼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对比埃克替尼单药治疗,可显著改善PFS及OS,尤其应用于21外显子突变患者中可取得与19外显子突变患者相当的PFS及O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全血EBV DNA载量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31例EBV活动感染儿童(原发感染174例,复发感染57例)、258例非活动EBV感染儿童(EBV既往感染)、45例无EBV感染健康儿童采用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全血EBV DNA载量,探讨其与EBV感染的关系。结果 EBV活动性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81.8%,全血EBV DNA载量为(3.99±0.96)lg Copies/ml。EBV原发感染组与复发感染组的全血E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19,P=0.517),E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6,P=0.221)。非活动EBV感染儿童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10.9%,全血EBV DNA载量为(2.89±0.20)lg Copies/ml。EBV活动性感染组与非活动性感染组的全血EBV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51.600,P=0.0001),全血E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9,P=0.001)。非EBV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0。EBV原发感染组中,全血EBV DNA阳性率(82.7%)高于EBV- CA IgM阳性率(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160,P=0.008),两者结果一致性不佳(Kappa=0.687)。以全血EBV DNA载量检测阳性作为诊断依据,敏感度75.9%,特异度91.2%,诊断符合率84.4%;在全血E-BV DNA载量为3.00lgCopies/ml时,是判断儿童EBV活动性感染的最佳临界点,敏感度70.1%,特异度95.3%,诊断符合率83.4%。结论全血EBV DNA载量是监测EBV活动性感染的独立指标,在儿童EBV感染诊断、疗效观察和愈后评估中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10年南方医院收
治的3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年龄46岁,
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股骨(29%)和脊柱(29%)。16例(52%)化疗联合放疗治疗,15例(48%)单独化疗,中位随访49个月,总体有
效率为94%(完全缓解68%;部分缓解26%)。中位总生存期(OS)为71(95% CI:36~106)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7
(95% CI:30~64)月。单因素分析提示使用美罗华、放疗及国际淋巴瘤预后指数(IPI)0-2分提高OS与PFS,多因素分析提示是
否使用美罗华、IPI评分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使用美罗华、IPI评分、是否联合放疗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使用美
罗华显著提高PBL患者的OS及PFS,放疗对PBL患者OS无显著影响,但提高PF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对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D)化疗中期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5年至2011年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确诊的42例HD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应用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期及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作为随访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组间PFS率及OS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结果:42例患者化疗两疗程后行18F-FDG PET/CT显像,结果阳性者和阴性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2个月和42个月,两年PFS率分别为10%(2/20)和68.1%(1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9,P=0.000);中位OS期分别为20个月和44个月,两年OS率分别为35%(7/20)和81.8%(1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31,P=0.002)。结论:中期PET/CT显像对HD患者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56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并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初诊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血红蛋白、结外病灶数目、B症状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长于低水平组(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3年OS率显著低于低水平组(67.1% vs. 86.7%,2=11.152,P=0.001),3年PFS率显著低于低水平组(56.8% vs. 74.3%,2=5.371,P=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858μg/L是影响初诊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升高与DLBCL患者生存不良有关,是初诊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7.
老年胶质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年龄大于 60岁的老年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分子病理学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级别、手术切除程度、 辅助治疗、手术前后卡氏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评分及分子标志物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transferase,MGMT)、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Ki-67的表达等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有45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 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1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6.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 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级别、术前KPS评分与OS和PFS无显著相关,手术全切、较高的术后KPS评分、术 后接受辅助治疗、较低的Ki-67指数、MGMT未表达、EGFR未表达是预后较好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较高的术 后KPS评分(P=0.019)、术后接受辅助治疗(P=0.024)以及MGMT未表达(P=0.026)均与患者中位OS和PFS较好的预后有显 著相关。结论:老年胶质瘤预后相关因素有辅助治疗、术后KPS评分、分子标志物的表达等,但仍需多中心临床研究 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复发、难治性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疗效,并探讨临床预后因素.方法 对本中心2000-2013年所有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至少12个月.按治疗方法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n=52)和未移植继续放化疗组(n=45).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COX逐步回归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移植组出现Ⅳ级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移植组(P<0.05),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56(12 ~158)个月,移植组死亡6例,病死率11.5%,3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78.6±6.20)%,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5.9±5.5)%;未移植组死亡21例,病死率46.6%,3年PFS为(43.1±7.60)%,OS为(54.1±8.1)%.移植组3年OS及PFS均明显优于未移植组(P<0.05).移植前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检查,PET阴性评判为CR的患者,其PFS明显优于PET阳性的患者(P=0.021),而对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未采用ASCT、LDH值高于正常、有骨髓侵犯是影响PFS的危险因素;而未采用ASCT、LDH值高于正常、国际预后评分≥3以及有骨髓侵犯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结论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肯定,其安全性较好,在我国可作为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陈建彬  王蓓  高秀飞 《浙江医学》2015,37(5):367-370
目的 分析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 法根据入组标准收集2006 年1 月1日至2008 年12 月31 日收治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285 例,并回顾性分析285 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与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关系,探究其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的285 例中,5年DFS 为90.3%,5 年OS 为94.6%。年龄≤35 岁患者相比35~60 岁患者DFS 与OS 均缩短(P<0.01)。淋巴结未转移患者比转移患者预后更佳(P<0.01)。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放疗、内分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DFS 及OS(P<0.01)。间断或中断内分泌治疗能影响患者DFS 与OS(P<0.01)。中药巩固治疗能改善患者DFS(P<0.05),但未能影响OS。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全组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辅助化疗、辅助放疗、内分泌治疗均能改善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生存,加强术后的个体化管理对规范内分泌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2(high mobility group AT-hook 2, HMGA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MMP-1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17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HMGA2和MMP-11进行检测,分析两者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评价两者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HMGA2和MMP-1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6%(129/173)、59.0%(102/17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HMGA2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40岁(P=0.044)、绝经后(P=0.046)、组织学分级Ⅲ级(P=0.024)、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阴性表达(P=0.017)、HER-2阳性表达(P<0.001)和TNM分期Ⅲ~Ⅳ期(P=0.013)显著相关;MMP-11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1)、ER阴性表达(P<0.001)、HER-2阳性表达(P=0.021)和TNM分期Ⅲ~Ⅳ期(P=0.001)显著相关;HMGA2阳性表达与MMP-1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772,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HMGA2和MMP-11表达阳性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均较HMGA2和/或MMP-11表达阴性组差(DFS: P=0.001; OS: P<0.001)。多因素Cox分析表明,HMGA2(P=0.002)和MMP-11(P=0.022)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HMGA2情况是影响乳腺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 HMGA2和MMP-1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存在相关性,HMGA2和MMP-11表达阳性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两者可能成为潜在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