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戴红蕾  邹留河  赵萌  张丽云 《眼科》2006,15(1):59-62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兔实验性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40只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方法将40只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4 IU/ml rhGH组,2 IU/ml rhGH组,贝复舒组(阳性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将4组兔的右眼角膜中央用直径5.0 mm环钻制作成直径5.0mm、深度 0.1mm的无菌性角膜损伤。从术后第1天起各组分别点用4 IU/ml rhGH、2 IU/ml rhGH以及贝复舒、生理盐水。采用角膜荧光素染色、照外眼像。Matlab 6.5软件编程计算角膜损伤的面积。主要指标术后1-28天兔角膜损伤面积变化。结果术后3天生理盐水组(23307.9±22.1dpi)、2IU/ml rhGH组(10433.8±519.6dpi)角膜损伤面积与4IU/ml rhGH组(4838.7±192.3dpi)和贝复舒阳性对照组(7422.4±268.3dpi)有显著差异。4IU/ml rhGH组和阳性对照组促进角膜损伤面积减小效果相似,且优于2IU/ml rhGH组和阴性对照组。术后5天2IU/ml rhGH组角膜损伤面积减小到与4IU/ml rhGH组和阳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仅生理盐水组(8589.9±771.0dpi)与其它组在角膜损伤面积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兔角膜损伤修复的早期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鑫  葛红岩  薛大喜  肖楠  齐东华  田霈  刘平 《眼科研究》2013,(11):1006-1010
背景角膜上皮损伤可导致角膜溃疡和基质混浊,甚至出现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以往采用的药物治疗仅能缓解刺激症状,而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作用较弱,因此寻求能有效调控角膜上皮细胞生长,从而有效治疗角膜上皮损伤的药物至关重要。目的探讨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50只清洁级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其中2只兔制作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后即刻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眼前节照相后处死;48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衍生物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质量分数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O.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每组12只。在直径7mm环钻内滴人体积分数20%乙醇,置于角膜中央区60s,然后用角膜刮匙刮去角膜上皮,制作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术后各组兔眼分别点用相应药物,每天4次,分别于术后12、24、36、48、72h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于12、24、36、48h采用抽签法各处死2只实验兔,72h时各处死4只实验兔,制备角膜组织标本并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兔眼在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量各组兔眼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愈合面积。结果各组兔眼用药后均未发现任何眼部刺激症状。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造模后即刻全层角膜上皮缺损,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及对照组兔角膜上皮缺损区皆逐渐变小,可见周边角膜上皮向中央缺损区移行,细胞层数逐渐增加,细胞排列极向逐渐趋于规则。重组人EGF衍生物组、生理盐水组、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5.00、13.81、18.05、18.86mm。/d。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术后12、24、36、48h,0.25%、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重组人EGF衍生物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造模12、24、36h,重组人EGF衍生物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1、0.057、0.126)。与重组人EGF衍生物组比较,术后各时间点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39、0.025、0.008),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损伤面积仅在术后12h、24h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42)。术后各时间点0.25%、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间角膜损伤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58、0.259、0.108、0.062)。术后72h,生理盐水组角膜损伤面积为(0.51-+0.42)mm2,而其他3个组角膜上皮均完全修复。角膜上皮修复曲线表明,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修复的相对面积均优于重组人EGF衍生物组和生理盐水组。结论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优于EGF。  相似文献   

3.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对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方法采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切除角膜缘上皮组织的兔眼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在角膜上皮损伤8~32小时内,实验组与对照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22±0.19mm2/h和1.45±0.20mm2/h(t=3.89,P<0.01),实验组角膜上皮损伤愈合速度明显比对照组慢。实验组角膜可见大量的杯状细胞和新生血管,并随时间而逐渐向中央区发展。结论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角膜缘干细胞缺失,可使角膜上皮增殖能力丧失,角膜缘屏障功能下降,导致持续性角膜上皮糜烂、结膜组织长入和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角膜异物损伤15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俐 《眼科新进展》2007,27(6):439-439
角膜异物损伤是眼科常见的眼外伤,尤以金属性异物常见,而植物性异物(如谷粒、尘埃等)相对较少。角膜异物虽是简单的眼外伤,但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我院自2006年7月至10月,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te human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应用于角膜异物摘出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韩宏杰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40-2242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对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01/2013-01来我院就诊的角膜异物患者102例18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裂隙灯下剔除角膜异物,术后治疗组患眼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眼仅应用妥布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d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3d,治疗组的治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荧光素染色阴性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EGF能够特异性和角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缩短损伤的角膜上皮的创伤愈合时间,加速愈合,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滴眼液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 84例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病例 ,随机分成rhEGF滴眼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0 3 %氧氟沙星滴眼液 )各 42例。治疗组用rhEGF滴眼液 ,对照组用 0 3 %氧氟沙星滴眼液 ,每日滴眼 4次 ,共 10天。隔日观察上皮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rhEGF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rhEGF滴眼液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能有效地促进角膜上皮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8.
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兔角膜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eng R  Jin X  Yang B  Li B  Li L  Xu Z  Zhu H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215-217,I014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治疗角膜损伤的疗效。方法 新西兰白兔24只,全麻下切除角膜前板层,直径8mm,约1/3角膜厚度。将其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6只(12只眼),分别滴1、10、100μg/ml rhEGF液,对照组滴生理盐水,每天4次,共7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测量角膜损伤面积。结果 1、10、100μg/ml rhEGF治疗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9.31、9.96、9.  相似文献   

9.
生长因子对角膜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角膜上皮细胞是维持角膜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细胞。角膜上皮缺损,一般修复较快,但也有些角膜疾患可导致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从而此起一系列并发症,一些生长因子可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开创了治疗角膜上皮持续缺损的新方法,本着重介绍与角膜上皮细胞关系密切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转化生长因子(T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的结构及其在角膜上皮细胞修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早期的角膜上皮损伤常使患者术眼疼痛难忍。自2001年起,我们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损伤,观察其对角膜上皮修复速度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表皮生长因子对碱烧伤角膜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鼠表皮生长因子 (m ouse epiderm al grow th factor,m EGF)对角膜上皮创伤修复的作用 ,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 采用兔角膜碱烧伤后上皮缺损模型 ,分别给予 0 .5、1、2 g· L- 1m EGF滴眼液治疗 ,生理盐水作对照组 ,每日荧光染色裂隙灯观察、记录 ,疗程 1周。结果  2 g· L - 1m EGF治疗组与其他 3组有显著性差异 ,0 .5及 1g· L- 1m EG F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尽管量效关系复杂 ,2 g· L- 1m EGF对角膜碱烧伤后上皮缺损的修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ytotoxic effect on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HCECs) and the ability to faciliate corneal epithelial wound healing of carboxymethylcellulose (CMC) and hyaluronic acid (HA). METHODS: HCECs were exposed to 0.5% CMC (Refresh plus®, Allergan, Irvine, California, USA) and 0.1% and 0.3% HA (Kynex®, Alcon, Seoul, Korea, and Hyalein mini®, Santen, Osaka, Japan) for the period of 30min, and 4, 12, and 24h.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based calorimetric assa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metabolic activity of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leakage assay to assess the cytotoxicity. Apoptotic response was evaluated with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and fluorescence staining with Annexin V and propiodium iodide. Cellular morphology was evaluated by inverted phase-contrast light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wound widths were measured 24h after confluent HCECs were scratch wounded. RESULT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and cytotoxicity showed the time-dependent response but no significant effect. Apoptosis developed in flow cytometry and apoptotic cells were demonstrated in fluorescent micrograph. The damaged HCECs were detach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dish and showed the well-developed vacuole formations. Both CMC and HA stimulated reepithehlialization of HCECs scratched, which were more observed in CMC. CONCLUSION: CMC and HA, used in artificial tear formulation, could be utilized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toxic effect on HCECs. Both significantly stimulated HCEC reepithelialization of corneal wounds.  相似文献   

13.
FK506与环孢霉素A对角膜损伤愈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宁  安晓  张莉 《眼科新进展》2004,24(4):278-279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 (FK5 0 6 )对兔角膜上皮愈合的影响并与环孢霉素A(CsA)对比。方法  18只新西兰白兔建立角膜上皮损伤模型 ,分 3组 ,每组 6只 ,随机分为 4只和 2只 ,均于去除角膜上皮后即照像 1次 ,4只兔右眼滴 1g·L-1FK5 0 6眼液 ,左眼滴 5g·L-1CsA眼液 ,另 2只兔眼不滴眼液。 3组分别于滴眼后 12、2 4、36、4 8、72h各照像 1次。结果 统计学检验显示FK5 0 6组与CsA组及空白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CSA组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局部应用 1g·L-1FK5 0 6滴眼液能明显缩短兔角膜上皮愈合时间 ;而 5g·L-1CsA对角膜上皮愈合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易贝滴眼液治疗角膜上皮点状缺损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易贝滴眼液治疗角膜上皮点状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观察角膜上皮点状缺损病例 2 4例 4 4眼 ,随机分成易贝治疗组 11例 2 2眼 ,贝复舒治疗组 13例 2 2眼。 2种滴眼液均滴眼 4次·d-1,于用药后 7、14d和 1月分别观察角膜缺损修复、角膜点染情况。结果 易贝和贝复舒均有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点状缺损痊愈的作用 (P <0 .0 1) ,且治疗前后角膜点染差值 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易贝治疗角膜上皮点状缺损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 7d分别为 2 0 .0 %、4 5 .0 % ,治疗 14d为 18.8%、5 0 .0 % ,治疗 1月为4 6 .2 %、92 .3% ;贝复舒组治疗 7d分别为 18.2 %、4 0 .9% ,治疗 14d为 35 .3%、4 7.1% ,治疗 1月为 4 6 .2 %、6 9.2 % ;但 2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观察过程中 2组药物均未出现局部刺激现象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易贝滴眼液治疗角膜上皮点状缺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高糖环境对人角膜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初步探讨Cyclin D1蛋白在高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创伤愈合中表达的意义。

方法: 模拟糖尿病角膜病变的高糖微环境,人角膜上皮细胞经复苏、培养传代后,分别设置等体积蒸馏水的DMEM完全培养基的正常对照组和含25mmol/L葡萄糖的DMEM完全培养基高糖处理组的两组细胞,细胞长满后进行划伤刺激,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各组细胞生长状况及其变化,于不同时间点(0、12、24、48和72h)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分析高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qRT-PCR检测Cyclin D1 mRNA水平相对表达情况。

结果: 体外高糖处理条件下,人角膜上皮细胞划伤后修复速度减慢,漂浮细胞增多,细胞重新贴壁少,细胞间距增加,随着高糖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状态变差,生长速度慢; 正常组细胞损伤修复较快, 细胞密度增大,且形态规则,细胞膜光滑。Western blot 检测划伤刺激上调Cyclin D1的表达,但随着时间延长上调作用呈逐渐减弱,两组Cyclin D1最高表达量均出现在12h。高糖处理组Cyclin D1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qRT-PCR结果显示:高糖处理后,Cyclin D1 mRNA表达呈上调趋势,但随着高糖处理时间延长,上调作用减弱,且在48h处mRNA水平恢复至与对照组同一水平。

结论: 在角膜上皮细胞创伤愈合过程中,高糖呈负性调节,抑制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且与角膜上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及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诱导的肠道真菌菌群失调对小鼠角膜创伤修复的影响。

方法:选用健康无眼疾的C57BL/6J雄性小鼠,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两性霉素B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两性霉素B组给予添加两性霉素B的饮食,以诱导小鼠肠道真菌菌群失调,4wk后对两组小鼠角膜进行上皮创伤,使用荧光素钠染色角膜创伤区域,动态观察上皮修复情况,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细胞、炎症细胞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角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两性霉素B组与对照组相比,再上皮化速度和创伤修复延迟,炎症细胞明显减少,角膜上皮厚度变薄。

结论:肠道真菌菌群失调延迟角膜创伤的修复,降低角膜创伤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整合素在角膜上皮创伤愈合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成群  吴欣怡 《眼科研究》2009,27(6):525-529
整合素作为一类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通过影响细胞的形态,介导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生,在角膜上皮创伤愈合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讨论α2β1、α3β1、α5β1、αvβ3、α6β4、α9β1和αvβ6这7种整合素在角膜上皮创伤愈合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α6β4整合素为半桥粒的主要组成部分,介导角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外基质上的静态黏附,损伤后该黏附就转变为α2β1、α3β1整合素介导的动态黏附,细胞在黏附-去黏附的过程中实现迁移,从而修复创面。α6β4、α3β1整合素相互协调作用,实现上皮细胞的板层状运动。研究还发现α6β4、α3β1整合素的活化还能促进细胞的增生。损伤后上皮细胞表面α5β1、αvβ3整合素的表达上调,二者与黏着斑的形成密切相关。α9β1和αvβ6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与角膜上皮创伤愈合有关的整合素,其具体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吴燕妮  张琪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8):1367-1370

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损伤后愈合延迟较常见,持续不愈合的角膜损伤可导致复发性上皮糜烂、角膜溃疡甚至角膜穿孔,影响视功能。本文就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延迟的病理基础、发病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概述了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阐述了高糖、蛋白酶、泪膜、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角膜神经以及microRNA等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总结了治疗糖尿病患者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延迟的最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