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常见癌症之一,西医对大肠癌防治的手段有限。通过探讨“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以此为切入点讨论大肠癌前病变的中医病机。大肠癌前病变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痰湿、瘀血、气滞、癌毒为标。充分认识大肠癌前病变的中医病机,可为防治结直肠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癌毒病机理论是笔者团队在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学说的基础上创建的中医肿瘤病机理论新体系,临床运用该理论辨治恶性肿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阐明食管癌的病理因素、病位和核心病机、病机演变规律,并提出食管癌的治疗原则、主要治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食管癌提供新的临床辨治思路,进一步提高中医...  相似文献   

3.
通过总结归纳近十年中医学者对于肿瘤骨转移文献,以探讨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法则。转移性骨肿瘤的病机可高度概括为正虚邪实,其中正虚以肾虚、阳虚为主,邪实则包括癌毒、痰瘀、寒凝等病理产物。故临床治疗当补肾填髓以扶正,配合解毒抑癌,破瘀化痰,温阳散寒等诸多治法。  相似文献   

4.
小议“癌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恪波  何立丽 《光明中医》2010,25(10):1784-1786
目前,大多数医家都认为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属"正虚邪实",强调应以"扶正祛邪"为其根本大法。但"邪实"的本质如何?较少客观探讨。本文试图通过中西医学理论之类比,阐释癌毒内生是恶性肿瘤发病病机之关键;癌毒病性属热,病位在精。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最有效办法,仍在于早期手术、术后中药治疗早介入,勿失良机。  相似文献   

5.
癌毒病机理论是近年来中医肿瘤病机理论的重要创新之一。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初步构建的中医肿瘤临床辨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因为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正气亏虚,酿生癌毒;核心病机为痰瘀郁毒;辨证要点为辨癌毒的致病特性、病理属性、所在病位、兼挟病邪、邪正消长;基本治疗原则为抗癌祛毒、扶正祛邪,临床常用抗癌祛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解郁、扶正培本等治法。该体系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癌毒病机理论防治肿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分阶段、多种基因突变积累的过程,从中医角度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分为癌毒形成、实邪蕴结、正虚邪盛3个阶段,其中癌毒形成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先决条件,实邪蕴结是癌前病变的形成阶段,正虚邪盛为癌前病变进一步恶化为原位癌,并向微浸润癌、浸润癌、转移癌渐进式发展阶段.并以此提出恶性肿瘤的中医防治策略,未...  相似文献   

7.
贾英杰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提出"黜浊培本"防治恶性肿瘤的理论,浊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癌浊是在浊邪和正气先虚的基础上产生的,夹杂毒瘀,胶结难化,发为肿瘤.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不同阶段、不同分期的结肠癌患者中,本虚浊实不断动态变化,临床应将舌脉与肠镜下表现相结合,从分消走泄、宽腑通肠多方面"黜浊",...  相似文献   

8.
米雪  亓润智  花宝金 《吉林中医药》2020,40(8):1017-1020
癌性疼痛是指恶性肿瘤、肿瘤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在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治疗癌性疼痛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中医认为癌性疼痛病机主要为正虚"不荣"为本,邪实"不通"为标,虚实夹杂,"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兼夹出现。花宝金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花教授以扶正培本为基本治则、兼以祛邪解毒,调理气机升降、调畅情志等法治疗癌性疼痛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恶性肿瘤的临床有效案例,探讨各常见恶性肿瘤病机要素及病机要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数据挖掘(data minimg)的技术手段,采用频数法探讨恶性肿瘤总体及各常见恶性肿瘤病机要素;采用因子分析法,以总体病机要素及各病种中病机要素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总体及各类恶性肿瘤中病机要素的常见组合。结果:病机要素有虚、实两个方面,常见的实性病机要素主要是癌毒与瘀、痰、热、湿、风等互结所形成的复合病邪,其中以癌毒与瘀互结致病最为常见;各类恶性肿瘤均是多个病机要素复合致病。结论:癌毒在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中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培青  沈洪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49-450,491
溃疡件结肠炎的中医病机认识多从本虚标实立论.作者认为,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本,湿热瘀毒之邪蕴结为致病之标,肝脾不和是其常见病机.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肿瘤是目前难治的肿瘤之一,其病机复杂,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认为其病机主要责之正气不足,气血病理是其发病基础,虚实和寒热相互关联。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尤其是术后患者,素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瘀毒存于体内,再次损害机体脏腑,进一步产生瘀血痰浊等其他邪毒。正虚邪实多为此类患者的共同病机特点,应以扶正祛邪,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治疗上注重顾护脾胃后天之本,用药时强调刚柔结合,适当给予心理疏导,调节情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来,我团队致力于结直肠癌研究,初步建立防治保康中西并重模式,并付诸实践。应用中医之道:从建立多学科肿瘤治疗团队向建立多学科肿瘤康复团队的转变;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生活方式的改变,以推进肠镜检查为结局,最终找出高危人群进行二级预防为目标;应用中医之术:以健脾补肾解毒为大法的结直肠癌全程治疗策略和多学科合作模式,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全程康复治疗,为单病种中西并重防治保康做出示范。借助于北京市中医肿瘤防治办公室和大数据创新实验室进行实践,在预防上积极探索以慢病管理APP为抓手,乡村干部、镇卫生院、区中医院为三级联动的结直肠癌中西医并重预防模式并向其他慢病扩展。在治疗方面,与北京肿瘤医院合作,在结直肠癌中西并重全程管理治疗模式中取得进展。在我院开展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康复多学科门诊模式标志着我国肿瘤康复事业前进了一大步。而在大数据分析上:团队对北京市三甲中西医医院住院病历的探讨,则能够从侧面看到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系列组稿将从多方面展现上述命题。  相似文献   

13.
慢性功能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病机为脾肾虚损,导致湿浊、瘀血等浊毒潴留于体内,弥漫于三焦。本虚标实为其致病特点。从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综合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概况。中医药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寿命,防治早中期肾功能不全有独特优势。指出应重视古代文献研究,全面掌握有关本病论述,验证于临床,辅助现代科技,中西医结合,扩展中医药治疗CRF临床研究思路,提高疗效及生存质量,使中医药治疗该病发挥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侵袭转移,因此控制其转移对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从病因病机出发,结合古典医籍、各家学说、临床与基础实验文献,提出结直肠癌转移的中医理论构想:正气亏虚(尤其是脾虚)是内在根本,癌毒内结(痰、瘀、毒、潜伏下来的致病因子)是必要条件,经络传注是主要途径,诱因则可成为导火索,最终造成癌毒在经络之间、脏腑之间、经络脏腑之间的传变。认为防治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当以健脾为主,结合各种祛邪手段(化痰、软坚、解毒、化瘀等),修复受损之络脉。  相似文献   

16.
翦慧颖  曾普华  郜文辉 《新中医》2021,53(3):125-128
肝脾肾三脏紧密相关,在癌毒传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肝癌早期,癌毒形成,毒瘀互结,肝郁脾虚;肝癌中期,瘀毒胶结,致肝脾肾失调;肝癌晚期,癌毒弥漫,脾气败坏,肝肾亏虚,五脏受累,脏腑功能紊乱,预后极差。从肝脾肾相关探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癌毒传变理论,并结合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防治经验,立足于癌毒致虚的核心病机,探寻阻断与延缓肝癌癌毒传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偶发癌(IPC)临床常见脾肾两虚、湿热毒蕴、痞热瘀结、气阴两虚等证型,中医药治疗IPC不离扶正祛邪之宗旨,法当调节免疫以扶正、减毒抗癌以祛邪。结合国医名师徐荷芬临床诊疗经验,以"扶正固本、养阴祛瘤"学术思想为纲,"期型分治"为目,探讨IPC不同时期不同证型的辨治方法,概括为温脾补肾、清热燥湿、化痞破瘀、益气养阴等治法;强调带瘤生存,引入生存质量评价,生存质量应包含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完善IPC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综述近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之核心在于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痰浊、瘀毒为标,病久则伤及脾肾,由实转虚。中医内治法主要以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或单方验方为主,外治法以中药洗浴、中药灌肠、肛门给药、针灸为主。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应继续完善对中医药作用机制的认识,制订统一的辨证论治及疗效评价标准,针对效果显著的名方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胡鑫洁  陈梅  李楠  朱虹丽  白俊  周瑞 《中医药导报》2021,27(3):155-158,163
运用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从中医分期辨证的角度出发,对宫颈癌前病变期、围手术期、放化疗期3个阶段进行概述。根据宫颈癌形成、发展的不同时期,治疗上第一阶段应侧重祛邪为主,佐以补虚;第二阶段应补虚与祛邪并重,同时注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第三阶段着重扶助正气,兼顾他症。倡导中医药使用不同的治法进行分期论治,提高人们对中医分期辨证论治的认知度,运用中西医的优势互补,为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刘沈林教授是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自身经验,认为胃癌发病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倡导“脾虚毒蕴”学说,同时围绕该学说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医治疗胃癌的临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