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超过10%~([1])。房颤不仅显著升高患者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的风险,而且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心脏瓣膜疾病常与房颤伴发,约30%房颤患者合并各种类型的瓣膜疾病~([3])。心脏瓣膜疾病与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相关,因此其可能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4])。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房  相似文献   

2.
正心力衰竭(心衰,HF)是发达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尽管心衰的药物治疗已取得了明显进步,并在治疗和鉴定心衰的多种临床和实验室预后参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较高~([1])。超声心动图是心衰患者确诊最广泛的检查方法,但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的重复性取决于技师所使用的技术、手法;脑钠肽(BNP)则易受到心房颤动(房颤)、肾功能、年龄、肥胖等因素影响~([1,2])。心电图作为一种有效、可靠、可重复、定量的方法,具有价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全球房颤约为3350万例,预计2060年患病人数将再增加2倍~([1-2])。房颤和冠心病有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临床实践中两种疾病常常易共存,约有1/3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3])。心房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两者抗栓治疗策略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和关  相似文献   

4.
《中国循环杂志》2020,(5):514-517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当前心血管领域的两大堡垒性疾病,两者常相互共存,且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房颤和心衰并存的患者,远期预后差。目前房颤消融是否作为心衰患者的一线治疗仍值得探讨,心室率控制仍为大部分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本文就房颤合并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EF)患者心室率控制目标、药物以及器械治疗策略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1心房颤动的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般人群发病率为2%,8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10%,到2050年房颤患病率预计将增加三倍,这将带来相当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房颤可使中风风险增加,有20%的中风患者是由于房颤所引起的,即五个脑缺血患者中有一个是首诊房颤~([2])。尽管存在这些风险,至少有20%的房颤患者没有确诊,以至于不能得到适当的中风预防治疗~([3])。其中阵发性房颤占房颤的  相似文献   

6.
正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在中国心衰病人约为450万,发病率为0.7%~0.9%,其中约有40%~70%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1-2])。HFpEF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病人同样有着较差的长期预后,且HFpEF病人的住院率及再入院率高、住院时间长等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3])。HFpEF多见于65岁的老年人,且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以及COPD等多种慢性疾病~([4-5])。特别是在老年女性中,80%的新发心衰病例为HFpEF~([6])。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生活习惯的改变,HFpEF患病率不容乐观,HFpEF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年综合征。有关HFpEF的病理生理及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更是难点。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心房颤动(房颤)与心力衰竭(心衰)是2种常见的伴随高发病率、死亡率和健康经济负担的心脏疾病。两者常常共存,心衰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Ⅱ~Ⅲ级10%~26%,Ⅳ级可达50%~([1])。虽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很多大型队列研  相似文献   

8.
<正>在当今世界上,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1]),而心源性猝死(SCD)最直接的原因是室速(VT)和室颤(VF)~([2]),房颤(AF)虽不直接致死,但由于人们的知晓率及治疗率低,导致血栓栓塞事件持续增高,间接增加死亡率,浪费医疗资源,且房颤发病率逐年增高~([3-8])。本文主要从分子机制角度进行综述。1当前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消融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但离子通道阻滞剂对于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日益增加的心律失常。40岁后发生房颤的终生风险,在欧洲男性为26%、女性为23%~([1])。中国成年人房颤终生风险约为2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2])。房颤发病和年龄的内在联系,其病理生理基础尚不完全清楚,老年过程伴随的纤维化可能起重要的作用~([3])。房颤患者植入起搏器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没有证据显示起搏治疗能够改变房颤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尽管如此,起搏治疗领域一直在寻求技术革  相似文献   

10.
正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评估心力衰竭(心衰)危险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有研究表明,血清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LCN-2)与NT-proBNP有类似的作用,两者联合检测用于预测心衰心血管事件的准确性较高~([2])。另外,慢性心衰患者血清LCN-2和NT-proBNP水平升高可能与肾损伤密切相关~([3])。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成年人群中,心力衰竭(心衰)患病率约为0.9%,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占50%以上~([1])。HFpEF患者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本文拟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介绍HFpEF的治疗研究进展。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LVEF 40%~49%;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40%。对于HFpEF患者的治疗,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针对症状、心血管基础疾病合并症、危险因素等,采取综合性治疗手段~([2])。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临床指南推荐~([1])所有行PCI手术患者都应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即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但由于基因多态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疾病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2]),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不同。大量研究证实,治疗后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活性(HPR)~([3])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相关。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检测血小板功能来反映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活性~([4]),评价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但临床上对是否依据血小板功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进行性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合并焦虑抑郁、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及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2])。焦虑、抑郁降低了COPD患者体力耐受程度,加重了气促、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促进了疾病进展,增加了患者就医率、住院频率及死亡率,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并使治疗复杂化,不利于疾病的康复~([3-5])。因此,采用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治疗COPD合并焦虑抑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药物及非药物治疗COPD合并焦虑抑郁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简称慢性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转归,半年内病死率可达18.5%~([1]),1年内累积再住院率可达34.3%~([2])。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联合应用、控制饮食、保证出入量平衡、预防感冒等,临床证据显示,有效的自我管理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3])。自我管理是针对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通过自主调整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减少疾病对患者自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非瓣膜性AF病人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对照组的5倍。因此,对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评估系统(CHADS2)评分≥2分的高栓塞风险的AF病人应给予抗凝治疗~([1-2])。多年来,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作为最常用的抗凝药物被广泛应用于AF的抗凝治疗,但其易受食物、药物和疾病等影响,且需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而大大影响了治疗依从性~([3])。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为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研究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  相似文献   

16.
<正>研究表明,急危重病患者经常合并高血糖,即使这类患者没有糖尿病~([1])。同时,急危重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往往预示着不良的预后~([2])。心力衰竭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是各种心血管疾病进展的终末阶段~([3-4])。研究表明,血糖升高与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5-7])。然而,AHF合并高血糖的定义、不良预后以及降糖治疗对预后的影响仍有争议。本文通过对近  相似文献   

17.
正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其后代患病和携带突变基因的风险约50%~([1]),以左心室壁增厚为主要表现,且通常无心脏负荷增加的表现,是年轻人发生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之一,患病率约1:500。HCM患者发生房颤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常伴随终生~([2])。HCM是首个明确致病基因的单基因心脏病~([3]),主要由编码肌小节结构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至少有20种致病基因的400余种突变参与致病。国外研究结果~([4-6])显示: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心脏病和卒中数据更新显示,心力衰竭(心衰)患病数增加到650万,在美国心衰的成年患者中,有360万(55.4%)是女性~([1])。中国心衰的患病率为0.9%,女性为主~([2])。2003年流行病学数据显  相似文献   

19.
正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1])。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病人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研究发现,房颤的发病率除与年龄相关外,还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CHD、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2-3])。因为上述疾病的发病率均与年龄相关,老年人罹患上述疾病的风险较年轻人高。本研究观察了老年高血压合并房颤病人血清中炎症因子及纤维化指标水平,并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从而为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1心房颤动流行病学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比例更高,75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可高达10%~([1])。据统计,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大多数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2]);欧洲有超过600万的房颤患者,80岁以上患者比例为9%~([3])。我国8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7.5%~([4]),且数量仍在日益增加。有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