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大鼠尿~1H-NMR代谢谱的变化,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模拟人体急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从尿液代谢组学谱图变化观察实验性RA大鼠代谢物质的变化。结果:佐剂关节炎大鼠尿液的代谢谱与正常大鼠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小分子代谢物主要为乳酸、琥珀酸、肌酐、尿素等物质。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尿液代谢物质差异产生机制与三羧酸循环能量代谢及糖酵解途径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2.
赵思俊  赵晓喆  向欢  秦雪梅  田俊生 《中草药》2017,48(13):2682-2690
目的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KEGG数据库,分析沙棘籽油干预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探讨沙棘籽油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CUMS模型,同步给予沙棘籽油干预,连续4周。采集大鼠血清和尿液进行1H-NMR检测,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血清和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搜索KEGG数据库分析代谢通路。结果在血清和尿液中共寻找出17个与抑郁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有9个,包括与对照组比较升高的脂质、β-羟基丁酸、乳酸、N-乙酰糖蛋白和降低的丙氨酸、甜菜碱、氧化三甲胺、α-葡萄糖、β-葡萄糖;尿液中有8个,包括与对照组比较升高的琥珀酸酯、天冬氨酸盐和降低的醋酸、2-酮戊二酸、柠檬酸、三甲胺、甜菜碱、苯丙氨酸。沙棘籽油干预后上述差异代谢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沙棘籽油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的能量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甲胺代谢和神经递质的合成等代谢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当归(Angelica sinensis,AS)不同炮制品挥发油对正常大鼠尿液代谢产物的影响,揭示其影响大鼠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该实验将5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和当归炭挥发油(volatile oils from charred AS,C-ASVO)、酒当归挥发油(volatile oils from parched AS with alcohol,J-ASVO)、土当归挥发油(volatile oils from parched AS with soil,T-ASVO)、油当归挥发油(volatile oils from parched AS with oil,Y-ASVO)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0.5%的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各当归炮制品挥发油组每次灌胃挥发油剂量为0.176 m L·kg-1,连续给药3 d,利用大鼠代谢笼收集各组大鼠48 h的尿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大鼠尿液代谢物进行检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方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和t检验来选择差异代谢物。利用metabolic pathway analysis(Met PA)数据库构建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归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给药组大鼠尿液中31种代谢物有显著变化(P0.05),并且当归不同炮制品挥发油对正常大鼠尿液代谢产物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以J-ASVO的影响程度略强于C-ASVO,T-ASVO和Y-ASVO。它们对体内代谢的影响可能主要集中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以及糖代谢。该研究补充了当归不同炮制品挥发油药物代谢和作用机制,为其中药药理作用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利血平所致大鼠脾虚证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的变化,鉴定与脾虚相关的代谢标志物以探讨脾虚相关代谢途径.方法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在血清和尿液中选取生物标志物.结果 利血平所致的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血清和尿液中分别鉴定了与脾虚相关的12种和10种生物标志物.结论 脾虚大鼠机体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氨代谢紊乱,同时,转甲基作用被抑制.该研究为探讨脾虚证的本质、诊断的客观化和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与健康人的尿液,寻找其可能的尿液代谢标志物,并分析可能的代谢通路。方法 选择10例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为试验组,选择同期10例体检健康者为空白组,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2组尿液的差异代谢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方法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再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和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重要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比,共筛选出14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的代谢物有59个,下调的代谢物有84个,上升的是咖啡因、可可碱、1,7-二甲基尿酸等,下降的是肉毒碱、泛酸、L-半胱氨酸等。2组差异代谢物再经过KEGG数据库和HMDB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显示,主要涉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Tryptophan metabolism)、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Valine, leuci...  相似文献   

6.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大鼠与正常生理状态大鼠尿液中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变化,筛选出与过敏反应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而分析其代谢通路,探讨过敏反应的代谢机制。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大鼠发生过敏反应为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含量,对大鼠肺和气管的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通过UPLC-Q-TOF-MS技术对过敏反应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PLS-DA)的方法,观察2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轮廓差异,筛选出差异代谢物。模型组和对照组的代谢谱图存在明显差异,并筛选出与过敏反应相关的14个差异代谢物,4条主要代谢通路。该文建立了基于UPLC-Q-TOF-MS技术进行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推测牛血清白蛋白诱导过敏反应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异黄酮、叶酸的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等过程,为进一步探索代谢组学在药物过敏反应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黄连-黄芩药对对脑缺血模型大鼠代谢的作用机制。采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阻塞复制缺血再灌脑损伤大鼠模型(MCAO)。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方法、Markerlynx软件、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正常大鼠、脑缺血模型大鼠以及分别给予黄连(HL)、黄芩(HQ)和黄连-黄芩药对(LQ)干预后大鼠尿液样本中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结合内源性代谢物的一级及二级碎片离子的精确信息,检索并鉴定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进而在MetPA数据库中构建代谢通路。结果在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尿液中发现并鉴定出了20种生物标志物,并对其相对含量及代谢途径进行分析。主要涉及神经递质调节、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这些代谢通路在脑缺血模型大鼠的体内发生紊乱,主成分分析表明,正常与脑缺血模型得到明显区分,而给予HL,HQ,LQ后可以使之向着正常状态转变。此研究对脑缺血大鼠代谢组及黄连-黄芩药对干预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体现代谢组学可反映生物体的生理及代谢状态,能较好地体现药对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优势,具有内在的组合变化规律以及中医药的整体观、系统观以及多成分协同或拮抗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肾阳虚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肾阳虚大鼠尿液代谢表型的经时轨迹变化,鉴定与肾阳虚相关的代谢标志物来探讨肾阳虚相关代谢途径.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肾阳虚大鼠尿液代谢表型的经时轨迹变化,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在尿液中选取生物标志物.结果: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肾阳虚大鼠尿液代谢表型呈现明显的轨迹变化,在尿液中鉴定了与肾阳虚相关的13种生物标志物.肾阳虚大鼠机体能量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受到扰动、甲基转移反应被抑制、氨转运功能受阻,同时,伴随一定程度的肾损伤.结论:该研究为探讨肾阳虚证的发生、发展及其病理机制、诊断的客观化和补肾阳中药的药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姬海南  王朋倩  吴茵  戴丽  霍海如  隋峰  张淼 《中草药》2019,50(18):4352-4363
目的观察吴茱萸汤对虚寒呕吐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变化,探讨其治疗虚寒呕吐证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复合法(大黄+顺铂)制备大鼠虚寒呕吐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吴茱萸汤组。利用超高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分析等方法对尿液数据进行分析,鉴定出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VIP及非参数检验筛选并通过多元化ROC曲线验证差异代谢物;运用PathwayAnalysis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拓扑分析;运用R和Cytoscape进行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和模块化分析。结果尿液代谢谱对照组和模型组完全分离,吴茱萸汤组靠近对照组,表明模型复制成功,且吴茱萸汤能够干预大鼠的虚寒呕吐症状,提示大鼠机体具有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趋势。从尿液中筛选出34种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发现虚寒呕吐发挥干预作用可能与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等通路有关;进行模块化分析发现10个模块之间关系密切,丙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异亮氨酸、琥珀酸、丙氨酸、富马酸、苹果酸、异柠檬酸等生物靶点可作为虚寒呕吐模型的标识。结论吴茱萸汤能够改善虚寒呕吐模型的生理特征,机制可能与吴茱萸汤调节大鼠体内紊乱的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脂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内源性物质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APP/PS1小鼠模型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寻找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作用机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Orbitrap MS)技术分析小鼠脑组织和血清代谢质谱,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比分析正常组、模型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小檗碱组的代谢数据,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借助KEGG数据库分析构建相关代谢通路。共筛选鉴定出脑内13种、血清35种,共计45种潜在内源性代谢物,其中白三烯B4、酪氨酸和腺苷有望成为与认知功能关联的差异性代谢物。黄连解毒汤可以回调22种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主要代谢通路有氨酰-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这些通路主要提示了黄连解毒汤干预AD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和外周炎症,调节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黄连解毒汤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可通过回调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来调控相关通路,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发现AD的生物标志物和阐明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百合作为药食同源之品,因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和经济价值而备受关注。长期以来,褐变、紫红色变的色泽变化问题影响着百合的贮藏加工以及品质。研究百合的色变机制和防控技术,对保持百合营养价值和色泽特性、延长货架贮藏期、保障品质、提高消费者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对百合色变机制、控制技术及色变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综述,为百合色泽变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芪皂苷组分干预脾虚水湿不化证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探求黄芪皂苷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对照组、模型组以及黄芪皂苷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确定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对照组、模型组以及黄芪皂苷组代谢模式明显不同,共鉴定11个生物标志物,其通路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淀粉与蔗糖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结论黄芪皂苷组分可能通过干预溶血磷脂酰胆碱导致的脂肪代谢紊乱、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减少导致的能量供给不足、肠道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对脾虚水湿不化证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高内涵筛选技术(high content screening,HCS)对硫熏麦冬的肝毒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人肝癌细胞系Hep G2细胞为载体,分别设置阳性对照药(噻氯吡啶)、阴性对照药(阿司匹林)、麦冬提取物、硫熏麦冬提取物组,利用HCS技术测定并分析不同药物的细胞数目、DNA含量、谷胱甘肽(GSH)降低水平、活性氧(ROS)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结果与麦冬提取物组细胞相比,硫熏麦冬提取物组从50 mg/mL开始,GSH降低水平超过肝毒性的阈值;从12.5mg/mL开始,硫熏麦冬提取物组细胞MMP的改变也超过毒性阈值。结论麦冬硫熏后表现出潜在的肝毒性,由其对MMP的影响推测硫熏致肝毒性可能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浙产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和川产麦冬的性状特征,为其快速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地考察并收集不同产地的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药材,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颜色等13个性状特征参数,采用Simca14.1和IBM SPSS Statistics2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浙产麦冬与川产麦冬的种植及采收加工技术有所不同;主成分分析获得了实验室加工样品8个符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的条件性状变量数据,产地加工样品9个符合VIP值>1的条件性状变量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道地主产区的浙产麦冬与川产麦冬在性状上可明显区分,但实验室加工的道地主产区的浙产麦冬与道地非主产区的川产麦冬则有一定的混淆。浙产麦冬外表面颜色深、中柱明显,气味清香,具粘牙性;川产麦冬外表面颜色较浅、中柱不明显,气味淡,无黏牙性。结论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的性状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其表面颜色、中柱大小、气味和黏性可为作为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宫文霞  宋亚鹏  王艳丽  周玉枝  秦雪梅 《中草药》2023,54(19):6314-6322
目的 研究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解郁”功效与“活血”功效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复制大鼠抑郁模型,以行为学指标及血流变指标评价当归对CUMS大鼠抑郁样症状及血液黏度的调节作用,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量化抗抑郁指标和血流变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CUMS大鼠肝脏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指认相关差异代谢物并构建代谢通路。结果 造模4周后,大鼠体质量、糖水偏爱率、旷场实验穿越格数、直立次数均显著降低(P<0.01),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显著升高(P<0.01)。给予当归干预后,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和血流变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行为学综合指标与血流变综合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筛选得到的1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中,当归能显著回调异亮氨酸、缬氨酸、乳酸、丙氨酸、柠檬酸等8种差异代谢物,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及甘油脂代谢等5条代谢通路。结论 当归的“解郁”功效与其“活血”功效存在显著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等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文谨  刘起华  柯李晶  仝小林 《中草药》2015,46(23):3489-3494
目的研究中药煮散的粉体特征及其水煎液中成分的分散溶出行为,为煮散的粒径控制及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黄芩、黄连、葛根、甘草4种饮片制成煮散,考察其粒度分布、流动性等粉体特征及水煎液中混悬性微粒的分散属性,并比较煮散与饮片煎煮有效成分的溶出行为。结果黄芩、黄连、甘草煮散粒度分散均匀,流动性好,葛根煮散稍差。煮散与饮片水煎液中大多为亚微米级颗粒,而光学和电学性质显示煮散水煎液中的微粒较多、较大、易沉降,具有非均相液体的特征,而其成分溶出速度、溶出量均明显高于饮片。结论煮散作为新型饮片之一,能增加药效物质的溶出,缩短煎煮时间,提高药材利用度,值得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当归水提物多成分体内代谢动态变化过程,筛选当归的质控成分,寻找中药质量评价新方法。方法采用肠系膜静脉和腹主动脉取血的方法,运用HPLC对比分析当归经肠代谢和肝代谢的化学成分特征谱,推断当归水提物中多成分的代谢变化过程。结果分析的15种成分在消化液中均基本稳定,其中有4种成分可能被肠道代谢,7种成分被肝脏代谢。并发现1种新成分是肝代谢产物,7种新成分是肠代谢产物,但其中5种肠代谢产物经肝脏又被代谢转化,未能吸收入血。最终确定了当归水提物中的4种原型成分和3种肠肝代谢产物能吸收入血。结论综合分析当归各成分的代谢轮廓,初步筛选出包括洋川芎内酯I在内的4种原型成分作为质控成分,建立了"质代关联"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鹏  高晓霞  高耀  许文倩  冯彦  李震宇  秦雪梅 《中草药》2021,52(7):2024-2038
目的研究柴胡Bupleuri Radix的抗癫痫活性及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和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考察柴胡低、中、高极性部位分别对戊四唑诱导的小鼠致癫痫模型的影响。并采用LC-MS技术对柴胡抗惊厥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全面表征。通过整合药理学方法对柴胡抗癫痫活性部位潜在作用机制进行初步预测,并构建柴胡潜在靶标与癫痫疾病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对于其中重要的通路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小鼠造模剂量筛选,选择戊四唑55.18mg/kg造模,发现柴胡高极性部位(20 g/kg)可以显著延长癫痫小鼠的阵挛潜伏期与强直潜伏期,并能显著减少惊厥次数。化学成分鉴定结果表明,在正、负离子模式下从柴胡抗惊厥活性部位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主要为柴胡皂苷类成分,还包括脂肪酸类、糖类和香豆素类等成分。通过整合药理学平台筛选出柴胡抗癫痫的关键靶标22个,其中疾病与药物共有主要靶点有10个,包括ATP5A1、ATP5B、ATP1A1、ATP5C1、PPP3CA、PTGS2、AR等;其富集的通路包括帕金森病、能量代谢、亨廷顿氏病、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最终,验证了能量代谢中关键节点,结果发现柴胡高极性部位能明显回调癫痫小鼠海马和肝脏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结论柴胡高极性部位具有显著抗惊厥活性,其主要通过调节能量代谢通路来抑制癫痫的发生,其中柴胡皂苷类成分主要调节能量代谢,并通过改善ATP含量水平起到抗癫痫的作用,这可能是柴胡治疗癫痫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梁梅丽  赵芳  方媛  田俊生  秦雪梅  高晓霞 《中草药》2018,49(10):2291-2301
目的柴胡石油醚部位具有显著的抗抑郁活性,研究抑郁症模型大鼠给予柴胡石油醚部位后海马组织的代谢物谱,明确其发挥药效的代谢调控通路。方法采用基于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海马组织的整体代谢轮廓,分析柴胡石油醚部位抗抑郁作用的代谢调控机制。结果柴胡石油醚部位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改善抑郁状态,但对正常机体海马组织的代谢轮廓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为柴胡石油醚部位抗抑郁作用潜在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物质基准制备及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菲  林美斯  王琳  李锐  张春容  赵丽  林大胜  曹科 《中草药》2019,50(16):3824-3832
目的制备百合地黄汤物质基准,进行制备过程工艺和质量控制分析,评价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按古籍方法制备15批物质基准,测定制备过程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计算转移率和出膏率;建立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分别检测饮片、煎煮液、浓缩液和物质基准的指纹图谱,进行共有色谱峰归属、指认和相似度评价。结果 15批物质基准梓醇和毛蕊花糖苷转移率分别为81.40%~92.88%和28.90%~41.41%,出膏率为36.06%~41.71%,均未出现离散数据;煎煮、浓缩和冻干过程有效成分转移率较稳定。标定物质基准指纹图谱共有峰16个,其中6个归属于百合、9个归属于地黄,指认了3个色谱峰;饮片、煎煮液、浓缩液和物质基准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煎煮液、浓缩液、物质基准3者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9。结论该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合理可行,能同时适用于饮片、中间体和物质基准;物质基准制备工艺科学合理,不会造成其物质基础明显改变。本实验为百合地黄汤制剂开发奠定了基础,为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制备过程工艺与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