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利妥昔单抗在DLBCL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的应用。方法 DLBCL 患者21例,IPI评分低危和中低危(0~2分)14例,中高危和高危(3~5分)7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4~8个疗程,其中有5例接受APBSCT,动员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加依托泊苷,预处理方案为CBV (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方案。结果 21例患者中CR 13例(61.9 %),总有效率90.5 %(19/2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69.74±10.43)%,2年总生存率为(84.44±8.35)%。IPI评分0~2分患者CR率92.9 %,总有效率100 %,3~5分患者CR率0,总有效率71.4 %,IPI 0~2分患者CR率高于3~5分患者(P<0.01);5例接受APBSCT的患者采集的中位单个核细胞(MNC)为7.34×108/kg,中位CD+34细胞为8.82×106/kg,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9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12天;主要不良反应是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14.3 %)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疗效满意,IPI 0~2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3~5分患者;利妥昔单抗不影响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及造血重建;利妥昔单抗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30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经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30例MM患者有2 例复发行2 次APBSCT,因此共计移植32例次。移植前予常规联合化疗(11例含万珂),化疗联合G-CSF 动员APBSC ,选择以马法兰为基础的预处理方案,d0 天回输。结果:动员后患者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6.41× 108/kg,CD34+细胞4.75× 106/kg。APBSCT后中位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9.5 天和11天。APBSCT后CR和VGPR 率分别为37.5% 和34.4% ,中位生存期(overallsurvival ,OS)为67.2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 ,PFS)为29.77个月,其中CR组、PR组中位PFS 分别为29个月、20个月,VGPR 组中位PFS 未达到,CR+VGPR组与PR组PFS 比较P=0.025。万珂组和非万珂组CR率分别为63.6% 和23.8%(P=0.034),万珂组中位OS及PFS 均未达到,非万珂组中位PFS 为22个月(P=0.045)。 结论:硼替佐米诱导序贯APBSCT可获得更长的无病生存。APBSCT作为MM诱导缓解后的强化治疗,缓解率高,且移植后获得VGPR 以上反应的患者PFS 获益。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于上海瑞金医院行APBSCT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22例,包括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6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16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8例,非特异性PTCL4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所有病例均按WHO 2001年和WHO 2008年分类进行病理分型。预处理方案包括BEAM方案13例,ICE方案4例,CBV方案5例。采用1998年国际工作小组制定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根据患者移植前疾病状态和对化疗敏感性分为完全缓解(CR1)组和未达CR1组、敏感组和耐药组,并对临床治疗疗效以及移植前疾病状态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患者移植后中位随访13.1个月(1~60个月),2年预期的无进展生存率为(67.6±11.0) %,总生存率为(71.1±11.1) %。移植后共6例出现疾病进展或复发,其中5例死亡。CR1和化疗敏感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91.7 %,高于未达CR1组(42.6 %)和耐药组(19.0 %),而且两组病例总生存也显著优于未达CR1组和耐药组。结论 T细胞淋巴瘤患者移植时疾病缓解状态和对化疗敏感性对移植疗效有显著影响,提示在化疗敏感阶段和(或)获得CR1后应早期行APBSCT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剂量依托泊苷(VP1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淋巴瘤患者动员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VP16 1.2 g/m2分3 d静脉滴注,外周血白细胞降至最低点时给予G-CSF每天5 μg/kg,分2次,皮下注射,直至采集结束。结果 VP16应用后12 d(10~15 d)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获得单个核细胞(MNC)7.8×108/kg[(5.2~11.3)×108/kg],CD+34细胞7.2×106/kg [(5.3~13.1)×106/kg]。18例患者采集1次,13例采集2次。所有患者移植后均恢复造血,外周血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2 d(9~18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4 d(10~21 d)。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剂量VP16和G-CSF 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干/祖细胞有效、安全,可获得满意的动员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方法 21例CD20阳性的NHL患者,经过前期治疗,5例达完全缓解(CR),难治性病例为16例,包括11例部分缓解(PR)和5例疾病进展(PD)。在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第1、8天及预处理的-1、+7天每天应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结果 移植前疾病达到CR的5例患者,无一例复发;移植前处于PR的11例患者,仅1例在移植后6个月疾病复发,其余均无病生存;移植前处于PD的5例患者,2例无病生存。21例患者中位随访24(1~68)个月,复发、死亡4例(19 %),其余17例均无病生存,2年无病生存(EFS)和总生存(OS)率均为81.0 %。未观察到利妥昔单抗对采集所得干细胞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移植后造血恢复有不良影响。结论 APBSCT联合利妥昔单抗做体内净化治疗B细胞NHL疗效与移植前状态有关,作为巩固治疗,能使移植前达CR的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提高治愈率;作为强化治疗,可提高缓解率,延长PR患者的EFS及OS。利妥昔单抗的加入不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和移植后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6.
联合应用自体骨髓移植和自体外造血于细胞移植治疗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Z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集PBSC的MNC计数为(0.82~2.4)×109/kg,CD34细胞数(1.23~3.6)×106/kg,骨髓细胞NC计数为(0.92~2.4)×108/kg,CD34细胞计数为(0.9~2.4)×106/kg,结果表明经上述治疗后患者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复明显快于单独的移植治疗方法且毒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2007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ASCT治疗的HL38例患者资料,Kaplan-Meier和Cox方法分析移植后疗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38例移植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全组患者移植前后CR率分别为55.3%和81.6%,5年PFS和OS分别为76.1%和79.0%。单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IPS评分、移植前缓解状态、结外受累和预处理方案(均P<0.05)是影响HL患者ASCT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P<0.05)是影响5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SCT治疗高危、复发难治HL患者的疗效显著,有B症状是影响移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预后不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具有预后不良因素的NHL患者10例,经CY+TBI方案预处理(其中2例双次APBSCT患者,第二次给予MEC方案)后行APBSCT治疗。结果 12例次患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为7~14 d,中位时间10.58 d,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0~37 d,中位时间16.25 d。移植后10例患者均完全缓解(CR),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无移植相关死亡。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随访时间为3~6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有7例无瘤生存至今,3例复发,其中1例因疾病进展死亡,另2例经治疗,目前仍带瘤生存。结论 APBSCT是治疗预后不良NHL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41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化疗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化疗药物+G-CSF的动员方案。移植前预处理方案:26例患者采用BEAM方案+地西他滨,12例采用BEAM方案,3例采用BEAM方案+西达苯胺。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相关并发症、移植后转归,以及临床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 2-微球蛋白(β 2-MG)、移植方案、移植前状态对移植后OS及PFS的影响。 结果:41例患者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37例(90.24%),部分缓解2例(4.88%),未评估2例(4.88%)。24例干细胞采集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的中位有核细胞计数12.74×10 8/kg[(3.91~22.68)×10 8/kg],中位CD34阳性细胞数为6.74×10 6/kg[(0.91~50.47)×10 6/kg]。全部41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 d(7~32 d),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9 d(8~16 d)。41例患者移植后疾病均获得完全缓解,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3例,死亡8例。患者移植后12、24、72个月OS率分别为93.4%、85.3%和60.9%,PFS率分别为93.3%、84.0%、84.0%。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不同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LDH、β 2-MG、移植前状态患者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地西他滨患者PFS及OS均优于单用BEAM方案患者(均 P<0.05)。 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具有较好的效果。BEAM方案+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较单用BEAM方案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大剂量阿糖胞苷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缓解后强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及造血重建的影响;观察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15例AML患者缓解后予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此后有3例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7例接受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结果 2例在CR1期行非血缘allo-SCT,目前均无病生存,1例在复发期行单倍型allo-SCT,在+110天复发;7例行APBSCT的患者中3例无病生存,另外4例复发;未行移植的5例患者均死亡。7例接受APBSCT的患者采集的中位MNC 7.33×108/kg,中位CD+34细胞6.9×106/kg,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11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13天。具有预后良好核型的患者3例,2例无病生存;具有预后不良核型的患者4例,2例行allo-SCT,1例行APBSCT,目前均无病生存,另外1例死亡;具有预后中等核型的患者共6例,其中1例联合APBSCT,目前无病生存,其余患者均死亡。结论 中大剂量阿糖胞苷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AML缓解后强化治疗患者复发率较高,具有预后中等和不良染色体核型的患者行allo-SCT可能改善预后;采用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强化治疗的患者均能采集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并能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1.
High-dose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gnosis of lymphomas[1]. Some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an improved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high-risk aggressive NHL who receive 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 in first remission[2]. The benefits of 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 have been demonstrated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use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as a graft source has diminished substanti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对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20年12月于我科接受大剂量化疗(HDC)序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并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40例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34例,霍奇金淋巴瘤6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剂量放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MLB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例PMLBL接受了高剂量放化疗联合APBSCT的治疗,7例采用高剂量化疗(HDC)联合全身照射(TBI)或全淋巴结照射(TLI)或次全淋巴结照射(STLI)作为预处理方案,2例采用单纯高剂量化疗作为预处理方案。均于移植后进行了原发部位的补量放疗。随访10-84个月,中位24个月。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3例,进展(PD)1例。结果 5例诱导化疗后获CR的患者全部无病存活;3例诱导化疗后PR者中,l例获长期无病生存,2例分别于移植后3个月和5个月死亡;l例PD者移植后6个月死亡。全组无移植相关死亡。根据寿命表法分析,全组7年累积无疾病生存率(DFS)为66.7%,7年累积总生存率(OS)为66.7%。结论 高剂量放化疗联合APBSCT治疗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PMLBL,取得较好的疗效,该方法易耐受,安全性好,但其在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中心2007年至2013年确诊的34例Burkitt淋巴瘤(BL)的病理、临床特征及12例临床特点和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013年我中心确诊的34例BL(占淋巴瘤总数1.43%,B细胞淋巴瘤2.03%)的病理资料及12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为[hyperCVAD(A+B)±R(利妥昔单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观察短期疗效[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和长期疗效[包括1年和2年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4例患者中男∶女=10∶7,中位年龄23.5岁(3~74岁),0~14岁29.4%(10/34),15~22岁23.5%(8/34),大于22岁47.1%(16/34)。全身各脏器均可发病,主要以浅表淋巴结、脑部及鼻咽部为主。Ki-67指数均大于95%以上;c-myc阳性77%(10/13)。其中12例在我中心接受治疗,Ⅱ期1例(8.4%),Ⅲ-Ⅳ期11例(91.7%)。诱导治疗:11例(91.7%)采用hyperCVAD(A+B)方案化疗,3疗程后2例达PR,9例(82%)达CR。9例达CR的患者中有1例采用CHOPE方案巩固化疗,1年内复发;5例采用hyperCVAD(A+B)巩固化疗6疗程,1例1年后复发,2年OS及PFS分别为100%、80%。3例采用hyperCVAD(A+B)+利妥昔单抗(R)方案巩固化疗6疗程,2年OS及PFS均为100%,PFS较未用R组高。3例在巩固、维持治疗后序贯allo-HSCT,随访至2年无复发,病情稳定,OS及PFS均为100%。随访2年无复发8例,年龄小于15岁占50%(4/8),15~22岁占37.5%(3/8),大于22岁占12.5%(1/8)。结论:BL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男性高于女性,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诊断时临床分期常较高,需要高强度、高频率、足疗程、规律化疗,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利妥昔单抗和大剂量化疗药物协同使用,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能提高OS率与PFS,但仍需要临床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5.
High dose chem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AHSCT) developed dramatically in the past decade, and great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sensitive solid tumors, malignant lymphoma, multiple myeloma, and pediatric solid tumors. So far, high dose chem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cell support has been proposed as a potentially cur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ggressive lymphoma that remains sensitive to furth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999年3月至2005年8月,用PBSCT治疗恶性浆细胞病19例,其中自体PBSCT(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16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1例,异基因PBSCT(allo-PBSCT)治疗MM 2例。结果 17例APBSCT患者均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植入(≥0.5×109/L)和不需血小板输注(≥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3(9~24)d和13(8~25)d;移植后完全缓解(CR)或接近完全缓解(nCR)7例(41.2 %),部分缓解(PR)9例(52.9 %),总有效率为94.1 %;平均随访30个月,复发或进展10例,其中死亡7例,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分别为18(2 ~ 69)个月和49(14 ~ 75)个月,3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39.4 %和75.5 %。移植相关毒副反应主要为发热9例(52.9 %)、口腔溃疡或糜烂5例(29.4 %)、腹泻4例(23.5 %)、肝功能异常3例(17.6 %)、带状疱疹和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各1例(5.9 %),随着造血重建和对症治疗后均完全恢复。2例allo-PBSCT患者中,1例获CR并已无病生存41个月,1例于移植后7个月死于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论 PBSCT是治疗恶性浆细胞病的有效方法;如何减少APBSCT的复发和提高allo-PBSCT的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mab,利妥昔单抗)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s)净化动员的作用。方法 8例CD+20 B细胞NHL患者,在应用CHOP类化疗±利妥昔单抗4~6疗程诱导/巩固治疗后进行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利妥昔单抗(375 mg·m-2·d-1,第-1,7天)体内净化动员PBSCs。观察利妥昔单抗副反应、骨髓抑制期及相关并发症、PBSCs采集时间、数量以及采集物肿瘤标志物基因等。结果 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仅1例患者发生轻度利妥昔单抗相关的皮疹。PBSCs平均采集时间为CTX应用后(11.6±1.0)d,中位采集次数2(1~3)次。采集物平均单个核细胞(MNC)(3.4±1.0)×108/kg,平均CD+34细胞数(3.6±1.7)×106/kg。5例完成移植患者中3例移植后IgH/TCR转为阴性,1例治疗前后均为阴性,1例早期复发。4例无病生存。结论 利妥昔单抗不影响B细胞NHL患者PBSCs的动员效果,安全性好,并能加强体内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