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浠  姚思玥  潘永初 《口腔医学》2022,42(5):456-461
正畸治疗的目的是矫治患者错牙合畸形,在达到平衡、稳定、美观的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或避免正畸治疗对患者牙周健康的不利影响。与传统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具有舒适、美观、可摘、易清洁的优势,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本文将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作一综述,从无托槽隐形矫治力学特性、牙周临床指标和牙周炎症微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及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健康及龈下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正畸治疗的牙周炎患者11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隐形组和自锁托槽组。跟踪检查患者的牙周指数,包括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VAS法评价矫治前、后牙周疼痛情况和矫治效果,PCR分析矫治后患者龈下菌斑中常见致病菌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12个月及矫治结束后,自锁托槽组PLI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PD、GI、SBI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矫治后,隐形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矫治后1 d,隐形组患者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自锁托槽组(P<0.05)。隐形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自锁托槽组(89.10% vs 76.36%)。矫治后,自锁托槽组龈下致病菌检出率及含量显著高于隐形组(P<0.05)。结论: 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及龈下致病菌增殖,更有利于牙周健康及口腔卫生维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切牙牙根的吸收状况。方法 选择使用不同矫治器的安氏Ⅱ类2分类成年患者30例,其中传统MBT托槽、自锁托槽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各10例,共计240颗切牙。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并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Mimics软件以及3-Matics软件测量分析治疗前后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 传统MBT托槽组和自锁托槽组的上下颌中切牙以及侧切牙的牙齿长度(L)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颌中切牙及上颌侧切牙的牙齿长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下颌侧切牙治疗前后的牙齿长度无显著变化。而三组之间的对比,上下颌中切牙牙齿长度变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颌侧切牙的牙齿长度减少量相对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平均牙齿长度变化为(-0.37±0.11)mm,显著小于传统MBT托槽组(-1.32±0.47)mm及自锁托槽组(-1.05±0.38)mm。在牙根吸收区域的比较上,各组均表现为腭侧吸收多于唇侧吸收,近中吸收多于远中吸收。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可有效降低切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将我国自主研发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探讨该矫治器的临床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41例较简单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主要包括牙列间隙、牙列拥挤以及牙周病止畸治疗,应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通过层析扫描建立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通过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加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根据治疗方案,为每例患者设计10~40副矫治器.患者每2~3周更换一副矫治器,矫治后评估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完成矫治并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矫治后牙列排齐、无间隙、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矫治疗程6~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论 目前,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仅町矫治相对简单的错(牙合)畸形,并以其透明、美观、舒适、卫生等优点,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于轻中度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推磨牙向远中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随着隐形矫治器的不断发展,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改善磨牙关系,能达到很高的矫治效率。通过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曲面断层片,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的后移量及倾斜角度,发现牙齿的移动方式接近整体移动。文章就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的机制及优势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胡炜 《口腔正畸学》2008,15(3):109-113
目的应用低摩擦矫治器(Synergy矫治器)矫治错[牙合]畸形,研究其矫治疗效和临床疗程。方法选择37名患者(其中安氏Ⅰ类16名;安氏Ⅱ类8名;安氏Ⅲ类13名),使用Synergy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矫治中选择不同类型的结扎方式以减小矫治器系统的摩擦阻力。结果全部患者矫治结束,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后牙尖窝相对关系,平均疗程26.2个月。托槽脱落率为2.7%。结论临床应用Synergy矫治器可根据牙齿移动和控制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结扎方式,既有利于牙齿的移动,又可对牙齿移动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无托槽隐形矫治是一项新兴的正畸治疗技术,它凭借美观舒适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随着模型重构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从错胎畸形的复杂程度还是从患者的年龄上,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适应证都逐渐扩大。作为辅助矫治器固位和牙齿移动的附件装置也是该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临床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固定矫治器患者的牙周指数变化,比较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判断隐形矫治器是否更有利于口腔卫生和牙周健康维护.方法 临床选取40名成人患者,分为隐形矫治组(Ⅰ组)和固定矫治组(F组),通过测量在其矫治前及佩戴后1、3、6个月中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Index,GI)及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等牙周指数变化,对比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 隐形矫治组的PLI在治疗中明显低于固定矫治组,但GI及SBI除第一个月有差异外,后期无明显差别.佩戴矫治器后两组的各项指数均高于矫治前.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一定程度上仍有碍口腔卫生的维护,但优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在矫治过程中短期内仍会对牙周组织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与传统固定矫治器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采用EAB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时代天使公司)矫治牙畸形33例,完成4例。完成病例矫治时间为10~24个月。无托槽隐形矫治对于口内有修复体和较多缺牙及牙周炎患者具有一定优势,并对矫治力能精确控制和个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年安氏Ⅱ类2分类非拔牙病例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15例安氏Ⅱ类2分类成人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头颅侧位片及CBCT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将治疗前后相关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15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面部彩色照片的视觉模拟评分变化,探讨非手术正畸治疗对这类患者面部容貌造成的影响。方法①选定评分参照照片:从我院就诊的正畸患者中随机挑选男女各40例,由评分小组对每位患者的一组照片给出视觉模拟评分,选择视觉模拟评分均数与中位数最接近且标准差较小的男女各1例患者的照片作为参照照片。②对成年AngleⅡ1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照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随机挑选20例已治疗结束的成年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将每位患者矫治前或治疗后的相片及同性别的参照照片作为1个单位同时显示,顺序随机排列,由评分小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对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①选出了男女各1例患者的照片作为评分参照照片;②成年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评分值低于普通人群,治疗后评分值与普通人群无差别;治疗后高于治疗前。结论 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明显影响患者的面部容貌,非手术的正畸治疗也可以明显的改善成年患者的面部容貌。  相似文献   

12.
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牙周炎导致的唇向散开前牙经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并与牙周健康的正畸患者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Ⅰ或Ⅱ1前牙散在间隙的成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的成人正畸患者各12例,均无需拔牙,采用MBT直丝弓固定矫治,应用Nemoceph头影测量软件测量矫治前后前牙的牙冠与牙根比值,并作配对t检验,判断其牙根吸收程度。结果:矫治后两组均有轻度牙根吸收(P〈0.05),牙周炎组牙根吸收程度较牙周健康组大,但二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均有一定程度吸收,但是可接受的。牙周炎患者通过正畸关闭前牙散在间隙并不会加重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3.
正畸结合高强纤维夹板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正畸结合超强玻璃纤维夹板治疗牙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成人牙周病继发牙[牙合]畸形患者,在控制牙周炎症的基础上,应用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牙[牙合]畸形的矫治,并采用超强玻璃纤维加树脂作为固定牙周夹板。结果:随访1~3年,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牙周状况明显改善,有效地巩固了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增强了美观。结论:正畸治疗是牙周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恢复牙列外形,达到改善和恢复咀嚼功能的目的;超强纤维牙周夹板的应用可有效地保持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保存松动患牙。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功能矫治器作用下青春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实验组)及骨性Ⅰ类均角型患者(对照组)各30例,男女各半.实验组患者使用肌激动器(Activator)治疗,促进下颌骨向前下生长,平均治疗时间12个月;对照组患者同期进行非减数固定矫治.所有患者在功能矫治器治疗前、后,固定矫治前及中期拍摄锥形束CT(CBCT)图像,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及上气道线距,并与参考标准对比.观察后鼻棘点(PNS)到第3颈椎(C3)下缘范围内的气道形态,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应组织结构.应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各测量项目与参考标准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患者骨性测量指标SNB及APDI显著小于参考标准,ANB、Wits及OJ显著大于参考标准和对照组患者;上气道线距中,MPW和PAS显著小于参考标准和对照组患者.上气道经三维重建后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经Activator引导下颌前伸后,实验组患者骨性测量指标及上气道线距均与参考标准接近,上气道经三维重建后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显著增大,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上气道线距及三维重建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2组患者不同性别之间上气道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多伴有上气道缩窄.Activator引导下颌骨前伸,可改善患者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骨性特征,改善口咽腔和舌根后咽腔部位的狭窄,使上气道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增大,缓解上气道缩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序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08年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进行牙周序列治疗(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正畸治疗和牙周支持治疗),历时5年以上。在治疗前、正畸治疗后1~3年采用Florida探针检查记录前牙区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牙齿松动度(TM)、探诊出血(BOP)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在治疗前和正畸治疗后1~3年拍摄曲面断层片。结果:正畸治疗后1~3年前牙区PD、CA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BOP阳性位点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M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年较治疗后1年和2年,PD、CAL下降,BOP阳性位点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牙区牙龈增生伴张口呼吸、错牙合畸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历时5年以上牙周序列治疗,临床疗效良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Ⅰ、Ⅱ、Ⅲ类错验及正畸治疗后患者与个别正常验的咬合力差异,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术后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选择来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无正畸治疗史的Ⅰ、Ⅱ、Ⅲ类错铪患者110例及正畸治疗后患者42例,另选择个别正常矜志愿者28名。采用T-ScanⅡ咬合力分析系统,对其[牙合]力总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Ⅱ、Ⅲ类错[牙合]的验力总值均低于个别正常[牙合](P〈0.05);正畸治疗后患者虽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牙合]力总值增加,但与个别正常[牙合]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可改善咬合关系,增加[牙合]力总值,但与个别正常[牙合]的[牙合]力总值仍有差异,推断牙齿在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后,仍需要一定时间的咬合面磨合、神经肌肉的改建,才能更好地发挥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疗轻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正畸的效果。方法:对7名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疗的轻度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矫治前后的 CBCT 进行三维测量分析。结果:骨皮质切开的患者前牙内收时间为3.2个月;上中切牙明显内收,上颌牙槽骨也有内收,随着上颌切牙的内收上唇内收明显。结论:骨皮质切开术辅助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成人患者能够加速牙齿移动,并尽可能地实现前牙的整体内收,改善了患者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Le Fort Ⅰ型骨切开(Le Fort Ⅰ osteotomy)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在矫治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骨前突伴下颌骨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骨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 Fort 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骨,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骨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骨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患者,Le Fort 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正器与固定矫正器在治疗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中的牙周健康状况。方法:选取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即无托槽隐形矫正器组(实验组,16例)和唇侧固定矫正器组(对照组,17例)。记录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龈沟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和牙龈指数(GI)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比较2组间数据差异。结果:对照组BI、PD、PLI和GI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1、3、6、9个月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开始后1、3、6、9个月,实验组BI、PLI、G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D略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正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更加有利于牙周病伴错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20.
牙周病是影响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口腔疾病之一,重度牙周炎常伴发牙齿松动、移位甚或牙齿脱落导致牙列缺损等问题,若同时合并错牙合畸形,其治疗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口腔多专业的联合治疗。随着患者对美观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伴有错牙合畸形和牙列缺损的重度牙周炎,其治疗目标已不仅局限于恢复健康,还包括在此基础之上重建完整牙列及其所具有的咬合功能和美观。文章展示了1例广泛型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通过包括牙周基础治疗、正畸治疗、种植修复治疗在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获得满意的、口腔功能和美观改善的诊疗效果,以期为临床复杂病例的多学科综合诊疗积累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