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中渚后溪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住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后溪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和后溪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针刺外关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针刺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背侧丘脑和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和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针刺后溪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针刺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6位健康志愿者的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后溪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后溪穴主要引起扣带回、岛叶和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5.
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并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Is)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和激活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相对集中地激活对侧脑区,其激活点和强度都相对集中;皮部浅刺,左右两侧脑区均有激活,激活点较为分散,激活强度也相对较弱。结论支沟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不同脑部功能区激活没有显著差异,有趋势表明,常规针刺对脑区的激活更加集中。  相似文献   

6.
自1990年Ogawa等首先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对比技术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以来,已有很多研究机构及学者利用此手段对中医学针刺理论进行研究。它为针刺治疗的作用机理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手少阳经中渚穴和足少阳经阳陵泉穴时大脑皮层兴奋区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经络、穴位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2例健康受试者(右利手),随机分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两组.采用fMRI技术实时动态扫描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脑功能区的变化,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中渚穴引起的脑内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额叶、颞叶、小脑和枕叶,阳陵泉穴引起的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枕叶、小脑、额叶和颞叶.结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均可以引起双侧听觉、视觉相关大脑皮质和双侧躯体运动区大脑皮质兴奋,这可能是临床治疗相关病症的中枢作用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了解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的脑激活区情况。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采用组块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分为3个组块),手法捻转行针针刺右侧的神门穴或养老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Hz)。评价针刺的感觉,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并观察安全指标。结果:针刺捻转时,操作者指下均有得气感,所有受试者也均有"酸、麻、重、胀"的得气感。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神门穴主要激活了右侧额叶的中央后回BA2、BA1、BA43,左侧额下回BA47,其次为右侧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4、左侧颞叶的颞上回BA22、右侧脑岛BA40;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5、BA46,其次为左侧颞中回BA37、颞下回BA37、额上回BA10。结论: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的激活脑区是不同的,可能与本经相关的经脉、脏腑联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查阅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外关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展望。方法:运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以“针刺and外关and fMRI”或“针刺and外关and功能磁共振成像”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文章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激活脑区不同,以及外关穴与外关穴组穴针刺脑激活区具有差异性。结论:针刺外关穴特异性激活右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额下回、小脑,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感觉及视觉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整理、阅读与分析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神门穴的相关文献,探索生理与病理状态下针刺神门穴特异性激活脑区的情况.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激活的脑区与经络循行密切相关,会形成复杂协调功能连接效应,激活的脑区多与自身情绪控制与情绪加工相关,印证了“心主神明”的中医理论.运用fMRI技术在无创条件下分析神经系统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针刺3条不同经络的穴位(三阴交、足三里和阳陵泉)所引起的脑功能区的信号变化,对针刺的神经机制作初步探讨。方法 对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针刺fMRI,每次磁共振扫描持续5min12s;手法行针30s,静息30s,然后再重复相同的刺激模式,如此反复交替,直至试验结束。结果 (1)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相同的脑部激活区为中央后回及右侧额下回;不同的激活区为左额下回、左岛叶、左侧顶下小叶、左小脑山顶、左颞中回及左额中回。针刺阳陵泉穴未发现大脑皮层的信号增高区。(2)针刺3条不同经络的3个不同的穴位均可以出现脑部信号减低区,其共同的区域见于双侧海马旁回、海马、扣带回、楔前叶及小脑。结论 针刺不同的穴位可以在脑部特定的区域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已广泛应用针灸治疗脑梗死,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但作用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2007—06—2007—12,我们通过针刺脑梗死患者足三里穴7例,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观察针刺的脑功能区激活情况,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近年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抑郁症诊断及针刺治疗疗效等方面的研究,从不同的针刺和成像方法对文献进行筛选、归纳、总结,认为针刺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明确,能够明显改善焦虑、睡眠障碍和躯体化症状等.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从脑微观结构及内在功能对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进行多角度评价,体现出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4.
搜集并总结针刺阳陵泉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的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1)不同针刺深度、生理状态等因素对针刺阳陵泉穴激活脑区的影响;2)针刺阳陵泉穴所激活脑区的特异性;3)阳陵泉穴与其他穴位配伍所激活脑区的差异对比。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针刺阳陵泉穴可激活特定的脑区,如双侧颞上回、双侧中央前回等及双侧眶回、右侧颞下回等区,从而起到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功效,在治疗胆系疾病及中风等病症中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刺申脉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针刺申脉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激活脑区的定位信息。方法:利用血氧依赖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健康志愿者的申脉穴在行针及留针不同针刺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SPM信号处理系统,对比分析不同针刺状态下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申脉穴主要激活边缘系统(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和额叶、颞叶等脑区,在行针和留针过程中激活的脑区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行针过程中首先激活对侧脑区,留针后逐渐由对侧延伸到双侧。结论:激活的脑区可能在申脉穴治疗失眠等心境障碍性疾病时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熊杰  宁丽娜 《山西中医》2008,24(6):51-52
自1990年Ogawa等[1]首先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对比技术进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 - nance imaging,FMRI)以来,已有很多研究机构及学者利用此手段对中医学针刺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电针曲池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表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了解电针曲池穴时脑的反应,为揭示针灸疗效的中枢机制提供可视性实验数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电针曲池穴时脑功能图像,用t检验分析获得电针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结果:电针右侧曲池穴引起同侧的初级躯体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双侧的初级躯体感觉区(SⅠ)和次级躯体感觉区(SⅡ).另外,双侧顶上小叶(SPL)、顶下小叶(IPL)、对侧扣带回(CG)、双侧的楔前叶(Pcu)、双侧颞中回(MTG)和颞上回(STG)、黑质底部(SN:B)、中脑导水管(Aq)、海马(HG)下丘脑(Hy-Vm)、尾核有明显激活.结论:电针曲池穴可引起大脑特定区域的激活,从而揭示了曲池穴具有治疗半身下遂、慢性疼痛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妇科疾病、胃肠道疾病、恶心、呕吐等病症的中枢功能机制,电针曲池穴能引起双侧特定脑皮质的反应,有的以同侧米、有的以对侧为主,显示出脸穴作用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右侧太溪穴和非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比较针刺太溪穴与非穴的不同。方法:将24例MCI患者,随机分为太溪穴组和非穴组,分别给予针刺右侧太溪穴和非穴;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分为针刺前静息态、捻针状态及出针后3个模块。扫描后图像使用SPM2进行后处理。结果:针刺太溪穴激活右侧扣带回BA24、双侧额内侧回BA6、左侧中央后回BA3。针刺非穴激活左侧中央后回BA2、左侧顶下小叶BA40、左小脑。结论:与针刺非穴比较,针刺太溪穴靶向性激活了MCI患者病变脑区,且对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正>经络遍布周身,纵横交贯,通过有规律的循环和复杂的网络交会,将人体联系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旦经络不得宣通,气血就不能遍布全身,使人患病。针灸的作用主要是使经络、气血畅通,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笔者通过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经穴的脑功能激活情况,以期探  相似文献   

20.
医学数据可视化已成为科学数据可视化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1].数据可视化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可提供一种直觉的、交互的和反应灵敏的可视化环境.人类的创造性不仅取决于人的逻辑思维,而且取决于人的形象思维,抽象的数据只有变成形象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从中找出隐藏的规律,为科学发现、医学研究提供依据.脑功能成像技术是医学数据可视化的的重要一类,它可以将人脑功能变化信息,进行直观的功能可视化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