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在胸腔镜肺大疱手术中使用的差别.方法 连续20例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进入研究.诱导后置人支气管阻塞导管,定位成功后进行单肺通气.患者首先分别选用VCV或PRVCV中的一种模式通气20 min,然后改用另一种模式通气20 min.两种模式中潮气量均设定6 ml/kg,呼吸频率为15次/min,吸呼比为1:2.比较两种通气模式下气道峰压、血流动力学(心率、血压)、血气分析指标.结果VCV时气道峰压显著高于PRVCV时[分别为(18.2±4.3)cmH_2O(1 cmH_2O=0.098 kPa)和(12.7±3.6)cmH_2O,P<0.01].两种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潮气量、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VCV相比,PRVCV运用于单肺通气可以在不影响氧合的情况下,提供较低的气道峰压.  相似文献   

2.
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群  温凤金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576-1577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LV)期间不同通气模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胸腔镜手术病人分为2组,在(OLV )期间:A组为单肺间歇正压通气(IPPV);B组为单肺IPPV加患侧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在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后30min、单肺通气后60min和恢复双肺通气(TLV)后30min时,分别采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量(Qs/Qt)值。结果:单肺通气后30min、单肺通气后60min后,B组肺内分流量(Qs/Qt)值明显低于A组(P〈0.01);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OLV时采用单肺IPPV加患侧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可以作为改善动脉氧合、降低肺内分流量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超滤(MUF)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二尖瓣膜置换术的4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改良超滤组,对照组行常规体外循环,改良超滤组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改良超滤,在转流前(T1)、转流结束后(T2)、术后6h(T3)、术后12h(T4)测定记录气道峰压(Ppeak)、吸气平台压(Ppause)、潮气量(TV)、呼吸频率(F)、氧合指数(OI),计算动脉-肺泡氧分压梯度(P(A-a)O2)和气道阻力,记录术后呼吸支持时间。结果各组体外循环术后较术前的气道阻力、肺泡-动脉氧分压、氧舍指数都有明显变化,但是改良超滤组的变化小于对照组。在T3、T4时间改良超滤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气道阻力和肺泡-动脉氧分压梯度低于对照组。术后呼吸支持时间改良超滤组小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超滤技术能够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的呼吸动力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与侧卧位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侧卧位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平均气道压、平台压和气道阻力、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5.71%(9/35),高于对照组2.86%(9/35)(P<0.05);在改变体位前,两组的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各指标水平均无差异(P>0.05),机械通气后3 d患者的PaO2/FiO2值明显增大,且观察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H、PaO2、PaCO2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位变化前后平均气道压、平台压和气道阻力均增加,观察组增加值低于对照组增加值,差异有...  相似文献   

5.
袁曼萍  王丽 《现代保健》2010,(4):137-138
俯卧位通气可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治疗,它能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分压(PaO2),改善氧合状况,治疗有效率达64%~78%,俯卧位通气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分流,改善膈肌的运动,改善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态,降低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FiO2),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 利于气道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肺保护通气模式在重症创伤性湿肺时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2例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适应性支持通气(ASV)组和压力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3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 O2)、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总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气道闭合内压、肺顺应性.结果 机械通气后30 min,两组患者心率、MAP、pH值、PaO2、PaCO2、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气道闭合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SV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总呼吸频率、肺顺应性均较P-SIMV+PSV组明显改善[(692.6±38.6) ml比(558.5±25.6) ml、(8.9±1.7)L比(7.8±1.6)L、(16.3±3.3)次/min比(21.3±3.2)次/min、(42.15±5.28) ml/cmH2O(1 cmH2O=0.098 kPa)比(39.15±5.47) 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性湿肺患者在施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机械通气中低氧血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压力控制通可以发挥它降低气道压、减少肺内分流,达到了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和改善氧合。本文先对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这两种通气模式进行阐述,再分别从腹腔镜手术、单肺通气、心脏直视手术、侧卧位下脊柱手术这几种手术中这两种通气模式的比较,最后提出展望。旨在从这两种通气模式的比较中寻找最合适的通气模式,正确理解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84例行择期开胸术患者,根据病历号尾数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全麻组(GA组)和静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每组各42例。抽取动脉及混合静脉血,测定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r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结果单肺通气5min后,GA组和GE组肺内分流进一步增加(P〈0.01)。单肺通气后PaO2明显下降,30min达到最低值,分别为(186.7±8.5)mmHg(1mmHg=0.133kPa)和(191.5±6.2)mmHg,之后逐渐回升,双肺通气后,会达到单肺通气前水平。两组间各时间点PvO2、心输出量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复合硬膜外麻醉时,只要维持良好的体循环稳定,及时补充血容量,不会影响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胸段硬外麻复合全麻对单肺通气(OLV)病人肺内分流和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术中需要单肺通气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根据麻醉方式分为2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TLV)(S1),30分钟单肺通气(S2)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所有患者OLV较TLVPaO2明显下降。当组间比较,S1,S2,PaO2和PaCO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并不会显著影响患者的OLV动脉与肺内分流和氧合。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2018,(1):117-119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对单肺通气(OLV)患者呼吸动力学、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单肺通气组(n=25)和保护性单肺通气组(n=25)。分别在双肺通气30min(T1)、单肺通气60 min(T2)和气管拔管后2 h(T3)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等呼吸动力学指标,并在各时点检测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动脉血气指标。结果两组在T2、T3时PaO_2较T1时明显降低,且传统单肺通气组降低较保护性单肺通气组更为显著(F_1=15.121,F_2=14.542,P<0.05),传统单肺通气组T2、T3时PaCO_2较保护性单肺通气组同时间点均明显升高(F_3=5.201,F_4=4.725,P<0.05);两组T2时CT较T1时明显降低(F_1=21.913,F_2=15.652,P<0.05),而Ppeak、Raw明显升高,且传统单肺通气组升高或降低较保护性单肺通气组更为显著(F_3=11.202,F_4=12.115,P<0.05)。结论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于呼吸功能及七氟醚FA/FI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45例行开胸肺叶切除并行单肺通气(OLV)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和C组各15例。A组行定容通气,B组行定压通气,C组行小潮气量联合PEEP通气。比较三组双肺通气(TLV)后10min以及OLV后20、45、70min时的生命体征以及气道压变化;OLV20min时,三组均予以吸入1.5%七氟醚20min,记录并比较三组肺泡七氟醚浓度以及吸入浓度比(FA/FI)。结果:OLV后,T2~T4时,三组的气道峰压均有所升高,但A、B两组均明显升高(P〈0.05),三组肺顺应性均有所降低,其中A、c组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肺内分流率均明显升高,但C组明显低于A、B组(P〈0.05);三组动脉血氧分压均明显降低(P〈O.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期8min内,B组的FA/FI明显高于c组,随着时间的延长,三组的FA/FI趋于一致。结论:在单肺通气状态下实施定压通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肺部顺应性,但对于麻醉药物的FA/FI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40例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小潮气量组)应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20例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常规潮气量组)应用常规潮气量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及并发症、死亡率。结果两组呼吸末正压、吸气峰压、吸入氧浓度、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通气12h后小潮气量组PaO2较常规潮气量组上升,PaC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潮气量组的气压伤发生率及死亡率比常规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潮气量通气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改善氧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350例剖胸手术患者实施Robertshaw左DLT插管。其中男性264例、女性86例,年龄13~81岁,体质量39~95 kg。DLT插管后,机械通气根据患者体质量不同,选择潮气量7~11 mL/kg体质量,通气频率12~13次/min,吸呼比为1∶2。双肺通气后20 min及单肺通气后20 min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350例患者双肺通气20 min后血气分析结果与健侧单肺通气20 min后血气分析结果均在正常范围。结论:350例Robertshaw DLT插管、机械通气临床效果满意,因血气正常是呼吸功能的最终标志。该观察还表明,DLT临床应用,监测氧合的最好方法是动脉血气分析,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定容和定压通气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肺损伤中应用定容通气(VLV)和定压通气(PLV)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实施肺保护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VLV组和PL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气24h两组气道峰压(PIP)较通气开始时升高,且PLV组升高小于VLV组;而两组平均气道压(MPAW)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且VLV组降低大于PLV组;通气24h两组吸呼比(I:E)及呼吸频率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CVP)升高,VLV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PLV组减慢更显著;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在通气24h后明显升高,PLV组升高更明显,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VLV和PLV应用于急性肺损伤肺通气策略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LV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更适合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保护性通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凭静脉麻醉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动脉血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20):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全麻诱导插管后,A组以异丙酚靶控输注,B组以七氟醚吸入,维持BIS在40~60,PetCO2在30~35mmHg范围内。观察并记录患者侧卧位双肺通气10min(TLV)、侧卧位单肺通气15min(OLV+15)、30min(OLV+30),60min(OLV+60)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和平均气道压(Paw);在相应时间点抽取动脉血和右心房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观察并记录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苏醒延迟及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OLV期间,两组患者的Qs/Qt明显增加,B组大于A组(34.2±5vs28.8±2;38.4±8VS32.1±6;37.1±2VS29.5±2);两组患者的Pa02明显降低,但A组PaO2均大于B组(177±88vs125±63;150-4-65vs110±67;188±69vs12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OLV后15min、30min两时间点,A组患者的MAP低于B组(72±10VS88±14;74±12vs8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血压、苏醒延迟的发生率高于B组(10例VS4例;9例vs2例),B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于A组(9例VS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能有效减少胸腔镜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的肺内分流,改善动脉血氧合,有利于低氧血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曹雪琴  许晓红 《医疗装备》2023,(24):124-126
目的 探讨呼吸过滤器持续气道湿化过滤在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84例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通气方法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过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过滤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过滤。比较两组干预后呼吸力学指标[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气道湿化满意度、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护理工作量。结果 干预6 h后,两组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 d后,观察组气道湿化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5 d后,观察组痰痂形成、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工作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过滤器持续气道湿化过滤用于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在不影响呼吸力学的前提下,可改善气道湿化效果,减少痰痂形成,并降低痰液黏稠度和VAP发生率,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曹枫  邹红  何茹  陈荣琳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997-2999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所致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呼吸功能变化。[方法]将术后呼吸不全11例患者实施SIMV+PSV通气,其中5例同时给予肺通气保护策略(PVS),即潮气量(VT)=6ml/kg+呼末正压(PEEP)10cmH2O;6例按常规通气(VT=10ml/kg)进行。在通气第4h,第8h收集相关数据。[结果]PVS通气病人进气峰压明显低于常规通气病人(P﹤0.01),平均气道压高于常规通气病人(P﹤0.05),2例肺气压伤病人经PVS通气后病情得以控制。病人氧合均改善,10例72h内顺利撤机,1例因肺部感染而延长通气时间。[结论]辅助通气加PVS用于食管癌术后伴肺挫伤、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可防止肺过度膨胀,减低通气剪切力,有利于让病人尽快适应并代偿术后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肺通气时应用不同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对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术中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78例行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26例:Ⅰ组双肺通气后仅给予单肺间歇正压通气(IPPV),Ⅱ组双肺通气后给予单肺IPPV加PEEP5 cmH2O(1 cmH2O=0.098 kPa),Ⅲ组双肺通气后给予单肺IPPV加PEEP 10 cmH2O.记录并比较三组平卧位双肺通气、侧卧位双肺通气、单肺通气10和30 min的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结果 三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0.99~ 1.00.三组各时间点pH值、剩余碱、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HCO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单肺通气10,30 min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高于Ⅰ组[(336.2±113.2),(348.5±109.7) mmHg(1mmHg=0.133 kPa)比(285.0±103.5) mmHg,(357.6±104.0),(358.9±103.2) mmHg比(276.0±107.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左心室射血时间、体循环血管阻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单肺通气10,30 min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明显低于本组平卧位双肺通气、侧卧位双肺通气及Ⅰ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肺通气后给予单肺IPPV加PEEP 5 cmH2O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能维持满意的PaO2和PaCO2,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但PEEP 5 cmH2O较仅IPPV能进一步提高PaO2,而PEEP 10 cmH2O却没有进一步提高PaO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时用盐酸氨溴索气道湿化对婴幼儿重症肺炎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婴幼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并需机械通气治疗的65例婴幼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用盐酸氨溴索气道湿化,对照组用0.9%氯化钠,每次2 ml气管内滴入,然后接球囊加压给氧30 s,再接呼吸机通气,湿化后5 min彻底吸痰,24 h后观察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平均气道阻力、肺顺应性、呼吸功、气道平台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改变.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试验组呼吸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平均气道阻力分别为(0.68±0.04) cmH2O/(L·s)和(0.57±0.05) cmH2O/(L·s),1 cmH2O=0.098 kPa,肺顺应性分别为(3.17±0.81) ml/kPa和(2.56±0.69)ml/kPa,呼吸功分别为(0.54±0.08) J/L和(0.41±0.06) J/L,气道平台压分别为(2.23±0.58) cmH2O和(2.12±0.63) 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64.08±13.92)h和(79.57±19.6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通气时给予盐酸氨溴索气道湿化,能够改善婴幼儿重症肺炎呼吸力学指标,有效治疗重症肺炎,减少气道阻力,改善肺泡通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菌过滤器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比较机械通气时使用细菌过滤器前后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肺顺应性(C)的变化。结果:使用细菌过滤器后,气道阻力比使用前有所下降,而气道峰压、顺应性与未使用细菌过滤器时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细菌滤器气道阻力有所下降,不增加呼吸做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