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探讨造影剂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40例患者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其中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78例;手动触发组162例。根据BMI指数调节造影剂的用量与流率。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阈值设定为320HU,手动触发组根据患者心率情况,观察触发层面感兴趣区域的密度变化进行个性化手动触发。评价智能触发组与手动触发组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手动触发能克服自动触发启动过早或过晚的问题,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智能触发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1,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能获得满意的增强时相,有利于320排CT取得更好的冠状动脉CTA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方法:将10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分为3组.A组71例(心率<65次/min);B组19例(心率65~79次/min);C组10例(心率>80次/min).请2位影像科主治医师双盲评价冠脉13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3组在年龄、体重和身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1,3.95,2.18;P>0.05).应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高质量图像病例占93%~95%,各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4.1,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运用合适的触发时相则能获得理想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头颈血管造影的扫描技术及参数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动脉血管CTA患者的影像,对所有患者的扫描参数进行总结归纳.结果:95%患者的CTA图像均明确显示责任血管,且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良好,5%造影剂充盈不充分或造影剂显示过亮,影响诊断.结论: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是提高图像质量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全部病例均提供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资料,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灵敏度为92.39%、特异度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88.54%、阴性预测值为95.93%。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都比较高,有着显著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应用价值,可作为CAG检查前的有效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体层成像(CT)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和可重复等优势,是临床诊断各类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方法,但是常规CT难以准确反映患者的头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等情况,且无法显示血管形态、走形、狭窄程度等情况,在血管性病变诊断中作用欠佳。随着64排螺旋CT的应用,大大提升了CT检查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且能够显示微小血管的病变情况,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通过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以及邻近组织关系,从而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术前评估以及术后复查等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制定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CTA是临床诊断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方法,文章对64排螺旋CTA成像及后处理方法及该影像学方法在头颈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分析64排螺旋CTA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头颈部血管成像病例.结果 100例头颈部CTA发现:颈内动脉狭窄48例,颈总动脉狭窄20例,椎动脉狭窄或纤细38例,颅内动脉瘤11例,动静脉畸形5例,Moyamoya病1例,颅内大血管闭塞5例,起源异常9例,正常15例.结论 6...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86例临床疑似或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对比剂增强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扫描,在高分辨横轴位图像基础上,进行多层面(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对中央、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所有叶肺动咏均优化显示;8支段肺动脉为一般显示;42支段间肺动脉显示一般,15支段间肺动脉显示不清.86例患者中,28例显示明确的肺动脉血栓,其中21例显示存在段间肺动脉血栓,横轴位图像上甚至可以观察到更为细小(5级甚至以下)的肺动脉血栓.[结论]对比剂增强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技术作为一项诊断或排除疑似PE的工具,安全、简便、可行且经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拟行头颈联合CTA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低剂量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方案(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s,对比剂350 mgI/ml,50 ml),低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能谱64排螺旋CT在自动跟踪与小剂量试验触发法在头颈CTA成像中应用。方法 分析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诊断有头颈动脉或椎动脉钙斑,BMI指数接近。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A组于监控层面主动脉弓层感兴趣区域CT值达阈值(阈值设定为90 HU)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扫描。B组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观察监控层主动脉弓层对比剂的增强程度,当观察到对比剂开始进入监控层时按下手动按钮触发扫描。统计分析两组的影像质量和主动脉弓、双侧颈动脉的血管显影强度的CT值及辐射剂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C5段的CT值,剔除4例欠佳的图像。结果 两组的影像质量B组优于A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弓及右颈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比较,P > 0.05,无统计学意义,左颈动脉的血管显影强度及A组与B组的辐射剂量(CTDIvol、DLP)值A组低于B组,两者比较,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能谱CT小剂量试验触发技术比自动跟踪法更能获得满意的诊断图像,但自动跟踪技术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64排128层LightSpeed VCT螺旋CT机对42名临床怀疑患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行头颈部血管扫描,所有病例都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头颈部CTA对于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头颈部CTA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在后处理图像上更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具有很好的临床筛查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头颈部血管成像病例。结果:32例头颈部CTA发现:颈内动脉狭窄11例,颈总动脉狭窄8例,椎动脉狭窄或纤细7例,颅内动脉畸形2例,颅内动脉瘤1例,正常8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评价预后及制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扫描方法及其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52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320排CT血管成像,扫描数据调入Vitrea fx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其中21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该组152例320排CTA检查均能清楚显示头颈部动脉,其中,阴性35例,动脉闭塞15例,动脉变细或狭窄28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瘤23例,动脉钙化或斑块76例.21例同时行DSA检查,其中,320 CTA检出的5例动脉狭窄仅1例得到DSA证实,余4例中3例为阴性,1例为颅底小动脉瘤;320 CTA检出的9例动脉瘤经DSA检查证实均有动脉瘤存在;320 CTA检查中3例阴性病例DSA检查也为阴性.2种检查结果基本相符.结论:320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避免了分段成像的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及追加扫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无创性“一站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头颈联合扫描血管成像对TIA患者血管综合性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TIA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其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颅内动脉伴颅外颈动脉狭窄16例(4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3例(36%),单纯颅外动脉狭窄7例(19%)。36例TIA患者所累及血管中,轻度狭窄5例,中-重度狭窄甚至闭塞31例。共有26支血管发现斑块,其中软斑块4处,中等斑块8处,钙化斑块6处,混合斑块8处。结论:64层螺旋CT头颈部联合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TIA血管病变发生的部位、类型、程度,对TIA早期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提高对心肌桥的诊断效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期间284例检查图像质量好的受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经多种重建方式(包括VR、MIP、CRP等)后处理,观察MB—MCA的出现频率、部位、MB的厚度及长度、MCA受压的狭窄程度。结果共有79例发现心肌桥,占27.8%;共发现心肌桥83段,单桥75例,发现双桥4例。MB的厚度为(1.8±0.8)mm,MB的长度为(2.6±1.3)mm,39段壁冠状动脉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6例可见冠脉近端不同程度的血管粥样硬化。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高效、安全、清晰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提高对心肌桥的诊断效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期间284例检查图像质量好的受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经多种重建方式(包括VR、MIP、CRP等)后处理,观察MB-MCA的出现频率、部位、MB的厚度及长度、MCA受压的狭窄程度。结果共有79例发现心肌桥,占27.8%;共发现心肌桥83段,单桥75例,发现双桥4例。MB的厚度为(1.8±0.8)mm,MB的长度为(2.6±1.3)mm,39段壁冠状动脉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6例可见冠脉近端不同程度的血管粥样硬化。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高效、安全、清晰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低管电流行多层螺旋CT下肢静脉造影(MSCTV)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疑似下肢静脉疾病的患者30例,分为Ⅰ组常规剂量组(120 kV、300 mA)、Ⅱ组实验组(120 kV、200 mA)、Ⅲ组实验组(120 kV、100 mA).分别对各组SNR(信号噪声比)、CNR(对比度噪声比)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并由1名资深影像学医师以5分制对图像主观噪声进行评价.结果:Ⅰ、Ⅱ、Ⅲ组的CTDIvol、DLP、E均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one-way ANOVA检验),得出P=0.0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Ⅰ、Ⅱ、Ⅲ组的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均使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别得出F=890.80和F=910.23,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图像均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MSCTV使用100 mA所得到的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同时明显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智能触发监测点阈值条件下的CTA扫描效果,以期提高肺动脉CTA图像质量。方法 120例接受肺动脉CTA患者随机均分成Ⅰ、Ⅱ、Ⅲ、Ⅳ4组,分别以40、60、80、100HU作为监测阈值进行追踪触发扫描,比较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及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CT值差值的组间差异,同时比较不同监测阈值下等级图像差异。结果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及肺动脉与主动脉强化CT值差值在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监测阈值下等级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01)。40HU与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60HU与80、100HU有显著性差异(P〈0.001);80、100HU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以主肺动脉干为监测点,40HU监测触发阈值时肺动脉强化CT值最大,可获得理想的肺动脉CTA图像。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减影术在头颈部64排螺旋CTA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讨数字减影术在头颈部64排螺旋CTA成像的价值。方法对958例头颈部血管患者用直接法、Surestart法、小剂量测试法、Surestart减影法、小剂量测试减影法进行CTA成像,前3种为非减影法,后2种为减影法.从图像质量.成像时间、成像效果对5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优图像质量、最短成像时间、最好效果的CTA成像方法。结果图像质量按直接法(2.82分)、Surestart法(3.25分),小剂量测试法(3.33分)、Surestart减影法(4.10分)、小剂量测试减影法(4.18分)顺序逐渐变好,减影法好于非减影法;成像时间按直接法(40.26min)、Surestart法(35.06min)、小剂量测试法(33.49min).Surestart减影法(17.52min)、小剂量测试减影法(15.32min)顺序逐渐变短.减影法快于非减影法:减影法评估动脉瘤和狭窄的灵敏度比非减影法高.且狭窄程度和动脉瘤越小.减影法越优于非减影法。结论数字减影法是比较理想的头颈部64排螺旋CTA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