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宝忠 《北京中医药》2005,24(5):299-300
火针是将特制针用火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火针开始应用于内经时期,当时称为燔针、粹刺,其后又称为烧针、白针.它在贺普仁教授倡导的针灸三通法里,属温通法.我们将火针用在痔疮的治疗上,在直肠无痛区操作,扬长避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为痔疮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方法.现将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后,快速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火针疗法源远流长,第一次明确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为<黄帝内经>,其中称火针为燔针、焠针,称火针疗法为埠刺.如<灵枢·官针>有云:"九日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1]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第五>中正式提出了"火针"这一名称[2].火针疗法延续至今,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近年来,对于火针在皮肤科的应用研究甚多,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皮肤病的火针治疗.  相似文献   

3.
贺氏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冰  李丽娜 《中国针灸》1998,18(4):231-232
贺氏火针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迅速等特点。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贺氏火针治疗各科疾病近百种 ,取得了满意疗效 ,尤其在治疗疑难杂症中 ,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大量实践 ,认为选择合适的针具、掌握用针的技巧、辨病准确是达到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针结合平衡针和火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肩周炎患者以体针结合平衡针、火针针法进行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2周有效率为82.22%,4周后有效率为93.33%。结论:体针结合平衡针和火针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火针是用特制的粗针烧红后剌入腧穴或患部的治疗方法。火针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传统医学认为火针具有祛寒祛湿、消瘀散结、温经通络等功能。我们运用火针治疗因热毒、寒湿、痰瘀等所致之疾,均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毫火针联合手针运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毫针刺联合手针运动法治疗.两组取穴相同.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两组症状、体征积分、疼痛综合评定.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之66.67% (P< 0.01);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毫火针联合手针运动疗法疗效显著,适应症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对火针治疗脑中风后上肢痉挛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 :将 6 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体针组 ,治疗 2 0天。结果 :火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有显著意义P <0 .0 1。结论 :火针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火针疗法因其针具较粗,施治时疼痛较著,遗留针孔较大,局部易感染,多人畏之,临床难以推广,但其疗效确切,往往是针到病除.因此对于医患双方来说,毫火针的替代是迫不及待的事.毫火针是将普通毫针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的部位并立即退出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是在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火针疗法的延续与创新.笔者在临床运用中,认为毫火针操作简便,疗效突出,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较好疗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14-1116
火针疗法是将针体烧红后,刺入人体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黄石玺主任用毫火针代替传统火针治疗痛证疗效明显,通过对黄石玺主任治疗痛证经验的总结,从而为痛证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中医传统火针临床论治常见的带状疱疹。方法:采用细火针、三头火针针具,主穴加辨证论治取穴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细针深急刺、三头火针点刺的治疗手法,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片、肌注维生素B12、外敷等方法治疗,7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判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0%、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率21.67%、总有效率63.33%;两组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带状疤疹疗效快,止痛效果好,病愈迅速,有不留后遗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