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热灭活隐球菌对小鼠隐球菌脑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内接种热灭活的隐球菌(heat—inactive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H-CN)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对小鼠脑和脾IL—2、IL—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H—CN)和对照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生理盐水),然后分别取两组中部分小鼠的脑和脾用RT—PCR方法检测IL—6mRNA和IL—2mRNA基因表达,同时给予两组剩余小鼠脑内接种致死量的隐球菌,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小鼠脑组织总RNA以IL—6和IL—2引物进行RT—PCR,实验组IL—6表达阳性,IL—2表达阴性,对照组IL—6、IL—2均表达阴性。小鼠脾组织总RNA以IL—6和IL—2两种引物进行RT—PCR,两组IL—6、IL—2均表达阴性。实验组小鼠脑组织病理与对照组相比可见侧脑室的隐球菌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脑内接种H—CN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抗隐球菌机制很可能与H—CN引起局部细胞因子IL—6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
黑色素与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生隐球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黑色素与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相互关系。方法;在含左旋多巴的液体培养液中孵育各种血清型新生隐球菌,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条件下液体下的D值。结果:新生隐球菌黑色素的产生要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氮源、葡萄糖和温度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脑组织中富含黑色素的底物儿茶酚胺类物质,新生隐球菌侵犯脑膜和脑组织似与黑色素无关。  相似文献   

3.
患儿 ,女性 ,2 0天。因发热伴间断抽搐 6天入院。入院前 6天患儿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 ,体温达 40℃ ,伴间断抽搐 ,抽时两眼凝视、口唇紧闭、四肢抽动 ,以左侧肢体为重 ,历时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当地医院按化脓性脑膜炎给予菌必治、复达欣静脉滴注 6天无效 ,抽搐更加频繁。患儿系第一胎 ,足月顺产 ,其母在分娩前因患淋病经菌必治 (2 g/d)肌内注射治疗 10余天。查体 :T 38.8℃ ,P 16 0 ,R 40 ,体质量3kg。反映差 ,哭声弱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 ,前卤 1cm×1cm ,饱满、张力高 ,双眼凝视 ,头后仰。心肺 (- ) ,肝肋下2cm可触及 ,质地…  相似文献   

4.
5.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复发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相关因素.方法:调查CAPD患者的营养状况、透析管路装置类型、是否并存糖尿病及皮肤疾患、文化背景及家境,并分析这些因素与并发感染性腹膜炎的关系.结果:营养状况好、选用较先进的透析管路、家居环境较好、文化程度高的CAPD患者不易发生感染性腹膜炎;CAPD合并有糖尿病或伴有皮肤疾患等,则较易发生.结论:CAPD腹腔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选择适宜的患者行腹透治疗并选用"Y"型管路.  相似文献   

8.
非高渗培养基诱导新型隐球菌L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非高渗培养基对诱导新型隐球菌L型形成的作用,在涂布接种新型隐球菌的沙保琼脂平板表面滴加50-500μg溶菌酶,在每ml含250-1000μg溶菌酶的沙保液体培养其中加入新型隐球菌,诱导新型隐球菌形成L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和鉴定新生隐球菌CAP64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方法:(1)用体外基因重组技术将G418抗性基因插入到新生隐球菌1.2kb的ura5基因中;(2)用电转化方法将体外重组片段导入受体菌;(3)利用5-氟乳清酸(5-FOA)反筛选法筛选ura5突变株;(4)用遗传学鉴定营养缺陷株的方法鉴定突变体。结果:1株突变株ura5基因的序列与重组片段相同;其Southern杂交显示在20kb和7kb处出现2条杂交条带;该突变株能在SDU、SDU和YEPD/G418平板上生长,不能在SD平板生长;其生长曲线显示突变株生长速度依赖于尿嘧啶的提供量。结论:获得了1株新生隐球菌CAP64荚膜缺陷株ura5突变株,建立了新生隐球菌CAP64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为CAP64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AP-PCR方法检测新生隐球菌的临床和环境分离株,观察PCR指纹与血清型的关系。探索PCR指纹对于新生隐球菌的分型标准。方法:采用3种寡核苷酸重复序列即CN1[(GTG5)]、CN2[(GACA)4]和CN3[(GATA)4]为引物对从患和鸽粪中分离到的48株新生隐球菌DNA进行扩增,根据圹增产物的电泳带型对比PCR指纹和血清型之间的关系。结果:38株血清A型株中,34株有完全相似的DNA带型,另4株中1株与血清D型的DNA带型相似,3株的PCR指纹与血清A、B、C、D型的带型均不相同,各有独特的PCR指纹带型。2株B型和2株C型产生几乎完全一致的PCR指纹带型,3株D型和3株其他隐球菌则各自产生特定的DNA带型。结论:(1)大多数血清A型产生隐球菌株具有相似PCR指纹带型;(2)血清B型和C型(gattii变种)的PCR指纹不易区别,相同血清型不同的株可能有不同的PCR指纹带型;(3)PCR指纹法用于新生隐球菌菌株鉴定的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原生质体形成的条件。方法:应用不同的酶(溶壁酶和NovoZyme234)、在不同的酶浓度(1、3、5mg/ml)、pH值(4、5、6、7、8)以及加入不同的渗透压稳定剂(蔗糖、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条件下,分别制备原生质体并计算原生质体形成率。结果:对数生长早期的细胞较易形成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形成的最佳条件是以0.8mol/L的山梨醇为渗透压稳定剂,pH6.0,加入5mmol/L DTT和3mg/ml NovoZyme234,孵育75min,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形成率是98.1%。溶壁酶与NovoZyme234的结果相似。结论:原生质体分离的关键因素是合适的溶菌酶、pH值和渗透压稳定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新生隐球菌病的临床快速诊断方法和临床预后的评估指标.方法:用咖啡酸玉米吐温和多巴(CT)两种产黑素培养基培养128株已被明确鉴定的新生隐球菌,并以白念珠菌等作对照,25℃生长,了解显色结果.结果:非新生隐球菌及一部分新生隐球菌在两种培养基中均不显色,有12株新生隐球菌病仅在一种培养基中显色,2株临床分离株在两种培养基上均不显色.结论:产黑素培养基在新生隐球菌病的快速诊断和临床预后评估中均可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其细胞壁外层包裹的多糖荚膜是第一个被明确的新生隐球菌重要的毒性因子.本文总结了新生隐球菌荚膜的特性和动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新生隐球菌荚膜的形态结构变化、组织构成、生长发育和出芽繁殖等,旨在给新生隐球菌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酵母cap 70 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构建新型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70的转化系统。方法:⑴在新型隐球菌的荚膜缺陷株cap70中利用5-氟乳清酸(5-FOA)反选择法筛选尿嘧啶合成基因突变株(cap70 ura5),并用Southern杂交和PCR方法对突变株作进一步验证;⑵利用ura5及ura3为选择标记的质粒载体pCXJ18及pCXJU,用电转化法和化学转化法转化ura5突变株。结果:筛选到ura5突变株,经验证该突变株尿嘧啶合成功能缺失;首次用化学转化法在新型隐球菌的转化中获得高效率转化。结论:首次建立了新型隐球菌cap70荚膜缺陷株的转化系统,为克隆与荚膜形成有关的新基因提供了基础,并为以基因中断、基因替代方法研究基因功能及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并建立高效的新生隐球菌转化方法。方法:采用化学转化法进行新生隐球菌的转化,利用特定试剂使隐球菌在一定环境中能摄取外源DNA,并与电转化法进行比较;利用酵母质粒稳定性测定鉴定该化学转化方法的实用性。结果:用化学转化的酵母每μg 质粒DNA转化效率>1000个转化子,其转化效率远高于传统所用的电转化方法(每μg质粒DNA20-30个转化子)。结论:在新生隐球菌的转化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化学转化条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新生隐球菌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策  顾杰  武秀华  沈慧  张惠箴  蒋智铭 《上海医学》2005,28(11):952-954,F0002
目的 报道2例原发性新生隐球菌肺炎病例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以及伊曲康唑序贯治疗的转归。方法应用胸部CT检查发现病变,经皮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经纤维支气管镜微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法获得病原学,采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CT随访观察,直到肺部阴影完全消失。结果1例无临床症状,健康体检摄胸片发现多发结节状阴影,边缘锐利,呈肿块样改变。另1例因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入院,胸片呈多发性大片状阴影。2例患者的脑脊液真菌培养阴性,肾脏B超和CT检查均无阳性发现。肺脏病理穿刺检查找到病原菌,苏木精-伊红(HE)、六胺银和PAS染色确诊为隐球菌肺炎,经纤维支气管镜微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标本培养、分离及鉴定诊断为新生隐球菌,且在其中1例患者的工作环境中分离得到新生隐球菌。伊曲康唑静脉注射2周,序贯口服3个月不等,肺部阴影完全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健康人吸入新生隐球菌后可发生肺炎。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无任何症状,仅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结节阴影,须与肺癌鉴别;迅速进展者表现为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肺部阴影表现类似细菌性肺炎,呈多发性片状阴影,可有月晕症。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影响新生隐球菌毒性及其他表型改变的微观进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微观进化在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 方法 :取标准的产黑素和白化突变菌株分别培养 ,研究产黑素表型的变化 ,并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CNLAC1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结果 :产黑素在转种培养后未见变化 ,而CNLAC1基因片段扩增时 ,发现转种后的菌株发生细微变化。 结论 :新生隐球菌微观进化现象不超越菌种 ,甚至表型都不发生明显变化 ,这为菌种保藏可能提供一个更早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细胞芯片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利用细胞芯片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初步探讨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36株,应用组织芯片构建仪制备菌株芯片,利用菌株细胞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丝氨酸蛋白酶在所有菌株细胞中强阳性表达率为67.0%(25/36),强阳性表达率在血清A型、血清B型、血清D/AD型分别为46.2%(6/13)、92.3%(12/13)、66.7%(4/6),在环境分离株、临床分离株及荚膜缺陷株中分别为55.6%(5/9)、82.6%(19/23)、25%(1/4).不同血清型及不同来源菌株中,以血清B型、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阳性表达率高(P<0.05).结论:菌株细胞芯片是检测致病性真菌样本成分的新技术;致病力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表达最高,提示丝氨酸蛋白酶在临床菌株致病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