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的异同。方法: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北京回龙观医院强迫症患者50例和正常人50例进行测试,并比较其差异。结果:①强迫症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4.12&;#177;1.0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9&;#177;0.7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9,P&;lt;0.01)。②强迫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更多使用投射、潜意显现、幻想、退缩、解除、伴无能之全能、被动攻击、分裂和期望,较少使用幽默。结论:强迫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方法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对门诊确诊为强迫症的患者进行测查,选取≥16分者40例入强迫症组,选取与之匹配的33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应用防御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①强迫症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对照组,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强迫症组在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分裂、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解除、假性利他、隔离等中间型防御机制上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强迫症组男性在防御机制升华、压抑、消耗倾向上的得分高于组内女性(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男性强迫症患者较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升华、压抑、消耗倾向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择2002-01/2003-06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收治的强迫症患者。采用防御机制问卷评估治疗前50例强迫症患者与50例正常者(对照组)及强迫症组治疗后3个月后与治疗前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结果两组共100例治疗前进行第1次防御方式问卷评估,强迫症组50例治疗3个月后进行第2次评估。①强迫症患者组治疗前防御方式问卷问卷评分中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5.84±1.23),投射(3.52±1.02)、被动攻击(4.26±1.10)、退缩(4.70±1.86),高于对照组(t=2.75~3.75,P<0.01)。②强迫症组治疗后不成熟因子分(4.53±1.33),投射(2.66±1.44)、退缩(4.14±1.23),低于治疗前(t=2.40~4.71,P<0.05~0.01)。治疗后成熟防御机制(5.32±1.77)明显高于治疗前(t=2.46,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多应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治疗后不成熟因子降低,成熟因子升高,成熟防御机制应用增多,其心理防御机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12/2004-06在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强迫症患者39例为强迫症组。并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职工、进修医生和实习同学31例为对照组。均知情同意。运用防御方式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强迫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两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强迫症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147.23±32.22,98.00±25.96,P<0.001)。②成熟防御机制评分:强迫症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38.05±10.36,43.90±7.46,P<0.05)。③应对方式:强迫症患者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60±0.24,0.30±0.24;0.61±0.21,0.45±0.23;0.60±0.24,0.46±0.22;0.52±0.22,0.40±0.16,P<0.05),而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评分强迫症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63±0.27,0.83±0.19;0.51±0.24,0.68±0.19,P<0.001)。④强迫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与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616,0.494,0.434,P<0.05~0.01),而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507,P<0.01);中间型防御机制与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r=0.333,0.423,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更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采用不当的  相似文献   

5.
庞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12-212
目的 研究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2002-01/2003-06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收治的强迫症患者。采用防御机制问卷评估治疗前50例强迫症患者与50例正常者(对照组)及强迫症组治疗后3个月后与治疗前心理防御机制的差异。结果 两组共100例治疗前进行第1次防御方式问卷评估,强迫症组50例治疗3个月后进行第2次评估。①强迫症患者组治疗前防御方式问卷问卷评分中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5.84&;#177;1.23),投射(3.52&;#177;1.02)、被动攻击(4.26&;#177;1.10)、退缩(4.70&;#177;1.86),高于对照组(t=2.75~3.75,P&;lt;0.01)。②强迫症组治疗后不成熟因子分(4.53&;#177;1.33),投射(2.66&;#177;1.44)、退缩(4.14&;#177;1.23),低于治疗前(t=2.40~4.71,P&;lt;0.05~0.01)。治疗后成熟防御机制(5.32&;#177;1.77)明显高于治疗前(t=2.46,P&;lt;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多应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治疗后不成熟因子降低,成熟因子升高,成熟防御机制应用增多,其心理防御机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患者成人依恋与防御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成人依恋理论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机制进行研究及对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50例抑郁症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防御方式量表进行评定比较。结果:(1)抑郁症组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30±18·76,65·35±17·01,P<0·005);抑郁症组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高于对照组(60·32±16·08,52·05±14·53,P<0·05)。(2)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141·6±36·19,105·52±29·60,P<0·005)和中间型防御机制(186·92±26·41,173·15±31·16,P<0·05)(3)对照组在依恋焦虑维度和回避维度均与不成熟的防御方式(r=0·480,P<0·005,r=0·483,P<0·005),中间型防御方式正相关(r=0·423,P<0·005,r=0·353,P<0·05)。(4)抑郁症组依恋焦虑维度与不成熟防御机制(r=0·588,P<0·005)、中间型防御机制(r=0·497,P<0·005)呈正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呈现高焦虑的特点,在防御方式上多采用不成熟和中间型的防御方式,抑郁症患者的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与依恋焦虑维度呈正相关。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心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及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将64例抑郁症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按照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ECT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DSQ问卷自评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抑郁情绪。采用两组问卷因子变量间线性相关系数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抑郁与心理防御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MECT治疗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中间型防御制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分别为(35.28±4.42)分和(36.73±5.03)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83.9%(P0.05)。SDS总评分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评分呈正相关,而与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呈负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MECT治疗前后心理防御机制使用由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向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上发展,有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50例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掩饰因子等的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851,2.639,3.031,P=0.001,0.010,0.003),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t=-2.300,P=0.024)。患者组神经质标准分(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6.771,P=0.000),内外向标准分(E)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5.011,P=0.000)。患者组社会支持总分、对支持利用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3.450,-6.064,P均=0.000),主观支持分低于正常对照组(t=-2.421,P=0.017)。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EPQ的E,SSRS的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r=-0.333,-0.309,-0.304,-0.305),与N呈正相关(r=0.305);中间型防御机制与SSRS的主观支持呈负相关(r=-0.291);掩饰因子与EPQ的E呈显著负相关(r=-0.443),与L呈正相关(r=0.317)。结论:失眠症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过多采用掩饰态度,并与其个性缺陷和社会支持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焦虑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和防御方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和防御方式。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防御方式问卷,对89例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组)和89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测试,并作对照研究。结果:焦虑症组的E分低于对照组,N、L分高于对照组;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掩饰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焦虑症患者的人格具有内倾性、不稳定性和掩饰性,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心理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利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分别检测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症组患者MMPI多项指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主要是存在明显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防御机制的不健全,DSQ结果表明抑郁症的心理防御机制以不成熟防御机制为主,大多防御机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在心理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