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索气象因素与脑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25例,分析脑出血发作与每日气象因素的关系,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降雨量、风向。每例脑出血患者发作时间也同时被分析。应用χ2拟合优度检验完成所有数据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平均年龄大于男性[(64.17±15.75)岁vs(62.27±15.09)岁,P0.01]。就诊月份分布:脑出血1月份占11.4%,发病人数最多;9月份占5.0%,发病人数最少。昼夜分布:脑出血在0400~0800发病最多。年龄≤45岁患者,脑出血在1600~2000发病最多。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脑出血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r=-0.157,P0.05;r=-0.163,P0.05;r=-0.156,P0.05),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r=0.157,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脑出血与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压相关(P0.05,P0.01)。结论脑出血发病有明显季节和月份差异,冬季多发,寒冷月份多发,夏季少发。脑出血发病与气温、气压、风向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入选2001~2008年恩施土家族地区AMI患者女性154例,男性46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体质量指数(BMI)、阳性家族史、抑郁、典型胸痛症状、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AMI患者中年龄、高脂血症、BMI>25 kg/m2、抑郁、不典型胸痛症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有效治疗率明显低于男性,女性AMI患者预后明显差于男性(P<0.05,P<0.01);女性AMI患者中吸烟,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明显低于男性(P<0.01);高血压病,阳性家族史,糖尿病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恩施土家族地区女性AMI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BMI、抑郁;临床症状不典型,就诊时间延误没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不同性别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申仕海  金妙珍 《心脏杂志》2001,13(2):139-140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988年~ 1998年收治的 2 98(男 2 2 3,女 75 )例老年首发 AMI进行男女对比分析。结果 :女性既往有高血压 (6 2 .7% )、糖尿病 (34 .7% )者高于男性(41.3% ,17.9% ) ,发病至就诊时间 >2 4h或不明确者 (6 4% )多于男性 (2 8.3% ) ,吸烟者 (6 .7% )少于男性(5 8.3% )。发病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急性期病死率 (48% ,2 5 .3% ,40 % )高于男性 (2 7.4% ,11.2 % ,2 2 .4% )。结论 :老年女性 AMI患者严重并发症多 ,急性期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81例女性和214例男性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住院期间女性AMI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26%与14%;P<0.01).女性AMI患者具有发病年龄大、胸痛少、糖尿病较多、广泛前壁及复合部位梗塞较多、血清肌酸磷酸肌酶水平较低,心源性并发症多等特点.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心绞痛、糖尿病、心力衰竭及休克为预示女性AMI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发病时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季节,月份,时间段的AAD发病规律。结果:AAD患者共978例,男性726例,女性252例;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473例,Stanford B型505例。冬季发病最多292例(29.86%),夏季发病最少203例(20.76%)。12月发病最多121例(12.37%),9月发病数最少55例(5.62%)。19:00至24:00发病最多411例(42.02%),1:00至6:00发病最少44例(4.5%)。Stanford A型AAD在冬季高发,夏季最少,相反Stanford B型AAD在春季高发,夏季最少。A型和B型AAD在不同季节的发病数量上有统计学意义(x2=8.931,P=0.030)。Stanford A型AAD发病最多在19:00-24:00,共291例(61.52%)。最少发生在1:00-6:00,共24例(5.07%)。Stanford B型AAD发病最多在13:00-18:00,共206例(40.79%),最少发生在1:00-6:00,共20例(3.96%)。A型和B型AAD在不同时间段发病数量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9.615,P<0.001)。在不同年龄组中,中年组发病数量较青年组和老年组多,并在19:00-24:00发病最多,不同年龄段在不同时间段的发病数量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998,P=0.043)。其余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AD的发病与季节,时间段有关联。冬季会增加AAD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特点。方法72例老年女性AMI与同期152例老年男性AMI进行比较。结果老年女性AMI发病年龄明显高于男性(P<0.05),发生AMI的例数亦较少,但临床表现、并发症、死亡率等方面均无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AMI中,性别并不是影响其临床特征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女性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2年4月~2011年7月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且年龄≥60岁的Stanford B型AD患者,按性别分为老年男性组(61例)及老年女性组(30例)。年龄分别为(67±5)岁和(66±5)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期间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女性组已知高血压病史比例低于老年男性组,入院首诊高血压病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高血压病及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的病因构成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老年女性组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24 h者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P<0.05)。老年女性患者表现为突发疼痛比例低于老年男性患者(P<0.05)。其他患者特征、主要并发症、临床表现、病变情况、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和随访结果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低,较少表现为突发性疼痛,就诊较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生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AMI患者2667例,其中男性2042例(男性组),女性625例(女性组)。女性组按院内生存情况又分为生存组565例,死亡组60例。分析女性组与男性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检查、并发症、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女性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组(9.6%vs 5.3%,P<0.01),其中接受PCI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未行PCI患者(5.1%vs 25.7%,P<0.01),急诊PCI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择期PCI患者(10.1%vs 2.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预后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红细胞比容、治疗方法、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呈正相关,与年龄、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肌钙蛋白T峰值、术后肌酐呈负相关(P<0.05,P<0.01)。女性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尿素、肌钙蛋白T峰值、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他汀类药物(P<0.05,P<0.01)。结论临床需更加关注女性发病情况,重视尿素、肌钙蛋白水平及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最优化药物治疗等。  相似文献   

9.
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性别是否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对1501例男性和635例女性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住院治疗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可能影响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分别为52.1%比41.1%,35.4%比17.3%,均P<0.01),入院时血清总胆固醇>4.68 mmol/L和心功能≥KillipⅢ级者较多(分别为71.3%比55.0%,11.7%比5.1%,均P<0.01).男性患者吸烟史多于女性(69.4%比15.7%).女性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低于男性(22.2%比31.5%,P<0.01),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和调脂药的使用率也明显低于男性(分别为64.6%比71.2%,P=0.003;43.1%比48.0%,P=0.041).女性患者住院病死率高于男性(11.7%比6.3%,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功能Killip分级、再灌注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为影响AMI患者住院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未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 女性AMI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女性患者年龄较大,伴随危险因素多,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率和B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明显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CI对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老年AMI合并糖尿病患者135例,分为女性组46例,男性组89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GRACE评分、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高脂血症显著升高(80.43%vs 62.92%,P=0.037),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偏低(4.35%vs 20.22%,P=0.027);GRACE积分高危比例显著升高(45.65%vs25.84%,P=0.019);术后TIMI 3级血流和心肌灌注3级显著偏低(P<0.01);置入支架的直径显著偏细、长度显著偏长[(2.8±2.3)mmvs(3.1±0.4)mm,(28.5±3.7)mmvs(21.4±4.3)mm,P<0.05]。女性组平均住院时间、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Ⅲ级心功能和30d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P<0.01)。结论老年女性AMI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低,并发症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朱世明  陈玉国 《实用老年医学》1995,9(6):256-256,258
检测47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室晚电位(VLP),结果发现老年人患心肌梗塞后,在急性期或伴有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时,其VLP阳性检出率明显升高;溶栓治疗对于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VLP阳性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PI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230例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依其是否发生再流现象分为两组:无再流组(25例)和再流组(205例)。监测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观察室壁瘤、心力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无再流组PIA发生率显著低于再流组(P<0.01);而前壁梗塞的发生率高于再流组(P<0.01),CRP值明显高于再流组(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和水平均显著高于再流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再流组(P<0.05);心力衰竭、室壁瘤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再流组(P<0.01)。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乏PIA是发生无再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3.71,P=0.01)。结论:缺乏PIA是发生无再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与梗死部位及ST段偏移的相关性. 方法 对90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包括412例前壁和423例下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部位和ST段抬高及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清晨6时至中午12时发病为525例(57.8%).24时至清晨6时发生下壁心肌梗死138例(32.6%),与其他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清晨6时至中午12时,发生前壁心肌梗死156例(37.9%),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6例冠状动脉造影的AMI患者中,24时至清晨6时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18例,其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多于累及左冠状动脉[分别为85.6%(101/118)和14.0%(17/118),P<0/013,清晨6时至24时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275例,其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分别为54/2%(149/275)和45.8%(126/275)(P>0.05);732例急性ST段抬高患者在清晨6时至中午12时发病率最高为44.0%(263/644),265例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4时至清晨6时发病率最高为36.6%(96/265).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夜间非ST段抬高的发生率高于ST段抬高.由于夜间右冠状动脉闭塞所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多于左冠状动脉,所以睡眠对老年患者的左冠状动脉累及和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hospital phas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n the elderly, we studied 92 elderly (65 years old or more) and 41 younger patients with first AMI. Fifty eight elderly (63.1%) and 30 younger (72.7%) patients had typical symptoms such as chest pain at onset. There were 5 elderly cases who had no symptom, although all of the younger had some symptoms at onset. More than 70% of the younger cases developed their symptoms either between 6 am and noon or between 6 pm and midnight, whereas the elderly showed no such tendency. Intervals between the onset of symptoms and hospital admission (admission time) averaged 6.8 hours (hr) in the younger and 7.7 hr in the elderly. Approximately one half of the elderly and a quarter of the younger showed admission time more than 6 hr, respectively. Elderly cases with atypical symptoms tended to have a longer admission time than younger cases (7.2 vs 3.1 hr), althoug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er with typical symptoms (8.0 vs 7.9 hr). Younger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had significantly shorter admission time than those without heart failure (3.6 vs 8.6 hr). However, the elderly with heart failure showed a prolonged admission time (6.1 hr). Although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n admission time between survivors and non-survivors within 28 days after admission in the elderly (7.5 vs 8.4 hr), the elderly non-survivors with atypical symptoms had the longest admission time (13.0 hr).(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5.
陈文韬  刘伟  程峰  张文松 《心脏杂志》2015,27(3):310-313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随访调查,了解其远期预后情况,探讨影响AMI患者远期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家三甲医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初次确诊的AMI患者4 887例,收集其病例资料和初次实验室检查结果,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的服药及临床转归。根据临床结局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探讨可能影响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4 88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患者3 829例(78.4%);预后不良1 058例(21.6%),包括死亡116例,再发心肌梗死32例,心力衰竭910例。①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性别,体质量,心率,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心肌钙蛋白T(cTnT),脑钠尿肽(BNP),餐后2h血糖(Ph2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与预后良好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②预后不良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心房颤动,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变量Logistical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长期预后的因素为LVEDD(OR=3.10,P<0.01,CI 2.83-186.44),LDL-C( OR=2.90,P<0.01,CI 2.08-156.87)。结论:增大的LVEDD,增高的LDL-C可能为影响AMI患者远期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彭丽岚  于文江 《心脏杂志》2004,16(5):462-463
目的 :探讨吸烟量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发病年龄、临床险恶特点和心电图特征的影响。方法 :分析心电图检测AMI早期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 5 9例中不吸烟 11例 ,少量吸烟 18例 ,大量吸烟 30例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某些指标。结果 :吸烟患者占 81% ,其中大量吸烟患者占 6 3%。吸烟者AMI发病年龄提前 ,前壁或复合前壁多见 ,并发泵衰竭 ,恶性心律失常、MI扩展发生比例大 (P <0 .0 5 )。 1周内病死率高 (P <0 .0 1) ,心电图指标PTFv1负值增大 ,QTc间期延长、ST段抬高 /振幅加大和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 (P <0 .0 5 )均以大量吸烟居多。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 ,AMI病死率相对危险度越高。结论 :吸烟能影响墓碑形ST段抬高AM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苏垒鑫  程康  赵志敬 《心脏杂志》2017,29(4):422-42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脑梗死(AIS)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住院的75例AMI并发AIS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单纯AMI和单纯AIS患者各8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临床资料。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MI并发AIS组与单纯AMI组比较,既往脑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史、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AIS组比较,男性、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史、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院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既往脑梗病史、血肌酐为AMI并发A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入院舒张压为其保护性因素(P<0.01,OR<1)。临床特点分析表明,KILLIP分级≥Ⅱ级高于两对照组(44% vs. 16% vs. 1%,P<0.01),多发脑梗死高于单纯AIS 组(46% vs. 16%,P<0.01),PCI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显著高于单纯AMI组(76% vs. 52%,P<0.05)。 结论 男性、入院舒张压降低、既往脑梗病史、血肌酐水平升高为AMI并发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功能不全、多发脑梗死为其临床特点,冠状动脉3支病变为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恢复期(心肌梗死28 d后)出现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全部212例因AMI入住长征医院治疗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检查结果,以及心肌梗死1年内后续治疗、转归情况,并对可能影响患者恢复期新发房颤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P<0.05,OR=5.61),高血压病(P<0.05,OR=5.8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1,OR=6.3),未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P<0.01,OR=6.01),糖尿病(P<0.05,OR=3.59)以及出院后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P<0.01,OR=6.1)等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恢复期出现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高血压病,LVEF降低,未行急诊PCI术,糖尿病以及出院后无法耐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缺血后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PCI。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组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 LVEDVI [(64±6)ml/m2 vs (67±6)ml/m2,P<0.05],LVESVI[(30±4)ml/m2 vs (34±4)ml/m2,P<0.05],LVEF升高(0.53±0.02 vs 0.50±0.03,P<0.05);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方法 339例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63例)与非糖尿病组(276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近期随访中(1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0.54±0.10)%vs(0.60±0.13)%,P<0.05,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高(16.7%vs7.1%,P<0.05),但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随访平均(20.6±8.7)个月,糖尿病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高(P分别为<0.05,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3.0%vs32.7%,P<0.01),且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37.0%vs67.3%,P<0.01),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7.4%vs3.9%,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因素及LVEF值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是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RR4.15,95%可信区间l.29~15.62)。结论 AMI伴糖尿病患者直接PTCA治疗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仍低于不伴糖尿病患者,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与以往静脉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对AMI伴有糖尿病高危患者在降低心脏性病死率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