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论黄芪配莪术在治疗胃,肝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迎雪 《江苏中医》1999,20(11):39-41
慢性胃、肝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脱垂、早期肝硬化等,在一定病病理阶段,均可呈现气虚血瘀之证候。治疗选用黄芪与莪术组成之地以益气化瘀,使气旺血行,瘀去气血流通,以利血生,可以有效地阻断气虚与血瘀之间的恶性循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高原缺氧、严寒、气燥三方面探讨了高原病的中医发病机理。认为急性高原病以气虚、阳虚为主;慢性高原病病因病程较久、五脏俱为所累、属虚实夹杂之证。虚,指肺、肾、心、脾之脏气虚损及气血阴阳俱亏;实,指瘀血阻滞,兼有肝郁气滞、水停及痰凝,但偏于阴虚血瘀,故舌多紫绛、光而少苔。同时指出,慢性高原病血瘀之脉多弦滑兼数,重按觉虚,此点与平原血瘀之细涩脉不同。  相似文献   

3.
从益气活血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表明,气虚血瘀是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并贯穿于心力衰竭的整个病理过程,因此气虚血瘀致脉道不利、心失所养、元气虚脱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键。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 慢性肾衰竭(CRF)见于多种慢性肾脏病的晚期,在中医的各种病变证型中以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其因气虚而易发病,因血瘀而导致疾病迁延难愈,虚与瘀贯穿疾病的始终。[1]笔者对30例气虚血瘀型慢性肾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组方灌肠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近10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期能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中慢性心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规范处理,得到文献中辨证分型等相关原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各类型数据的分布规律。结果:①中医证型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血瘀水停。②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③心功能等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中证型分布最多是心肺气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病性类证候要素则以气虚和血瘀为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病位以心为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证候要素以气虚和血瘀为主。初步反映出了慢性心衰常见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脏超声之间的量化关系。方法:对125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辨证分型,并依据其身高、体重和心脏彩超相关结果,分别计算心脏指数(CI),左室质量指数(LVMI),初步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CI、LV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虚证CI最高,血瘀证次之,阴虚证,阳虚证,水停证逐渐减低;水停证LVMI最高,阳虚证次之,阴虚证、血瘀证、气虚证逐渐减低。气虚证与血瘀证,气虚证与阴虚证两组间C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三组间LVMI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阳虚证与水停证两组间CI、LVM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1或P<0.05)。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CI和LVMI可以作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慢性支气管炎为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中医认为咳喘日久,耗伤肺气,久则由肺伤肾,肺肾俱虚,气虚则运血无力,使血流迟缓,滞塞壅遏,而致血瘀,故气虚血瘀贯穿整个病理过程.临床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为肺气虚血瘀证,急性发作时多兼有痰热证与痰湿证.益气活血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例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补气温阳、活血通脉的施护原则,进行饮食、心理等辨证施护,并配合艾灸、中药汤剂等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有效的中西医治疗,配合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多数兼有心绞痛一症。根据中医辨证,普遍认为与血行瘀阻有关。其观点与现代医学颇相一致。因而治疗方法一般以活血祛瘀为原则。 我们认为本病血行瘀阻固然为其特点,但血瘀之由来,在于气虚之所致。气虚是因,血瘀是果。善导血者气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此历代医家所言其常也。有常必有变。气滞可出现血瘀,气虚亦可以出现血瘀,所不同者,气滞是在气血旺盛,运载过剩之情况下所产生,气虚是在气血虚弱,运载无力之情况下所产生,二者同属血瘀,而病机有本质不同。 本病之发生,皆在机体进入年老体衰,心气亏虚的阶段。心气虚,则出现心慌气短,气力下降,稍一劳累则自汗出等一派心神不宁征象,气虚运血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肾脏病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根据慢性肾脏病各个阶段的中西医病机特点,总结出慢性肾衰气血水毒论、慢性肾脏病之慢性肾炎综合征气虚血瘀论、慢性肾脏病之急性肾衰综合征虚毒论、慢性肾脏病之慢性肾衰综合征肾虚毒瘀论、蛋白尿治疗的清补涩化论,指导并贯穿运用于慢性肾脏临床各个阶段行之有效,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归四逆汤为仲景经典方剂之一,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临床多应用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各种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腹膜透析为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治疗方式之一,慢性肾脏病早期患者多表现为脾肾气虚,气虚日久则为阳虚,久病入络形成血瘀,因而易形成阳虚血瘀寒凝之证,故将当归四逆汤用于腹膜透析畏寒肢冷患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根据慢性心力衰竭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证候特点,探析其各分期病因病机与水湿的关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在早期为气虚血瘀证,表现为气虚导致脾虚,运化水饮失司;气虚导致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水停加重血瘀,血瘀又加重气虚。在中期为气阴两虚证,表现为气阴两虚,瘀水内停;瘀水互结,更伤气阴。在晚期为阳虚水泛证,表现为肾失温煦,水饮停积;津停日久,加重血瘀。根据水湿在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中的关键地位,提出临床可通过"治水"论治该病。  相似文献   

13.
慢性盆腔炎病机复杂,其核心在于瘀血阻滞。通过阐述血瘀与慢性盆腔炎的关系,认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用药可以从气滞血瘀、湿热瘀滞、气虚血瘀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尿酸水平(UA)以及心力衰竭分期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四型,同时检测患者UA水平,并对心力衰竭予以A、B、C三期分期。结果:不同分期慢性心衰患者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呈C期>B期>A期的升高趋势;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UA比较差异显著(P<0.05),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慢性心衰A期以心肺气虚证型较为多见,B期以气阴两虚证型为主,C期以气虚血瘀证型为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血清UA水平与中医分型以及心衰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周英 《广西中医药》2007,30(2):48-48
目的:观察芪藤止痛汤对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对100例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予芪藤止痛汤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69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其中23例不孕者有10例怀孕。结论:芪藤止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慢性盆腔炎病机复杂,其核心在于瘀血阻滞。通过阐述血瘀与慢性盆腔炎的关系,认为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用药可以从气滞血瘀、湿热瘀滞、气虚血瘀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7,(2):439-441
气虚血瘀证是临床多个学科、多种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在心血管等慢性老年性疾病中较常见。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气虚血瘀证存在细胞凋亡,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凋亡等;益气活血方药可抑制细胞凋亡,包括抑制软骨细胞、肿瘤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凋亡等,而基于"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原则,益气活血方药可抑制细胞凋亡,间接表明了气虚血瘀证存在细胞凋亡。该文从这两个方面论述气虚血瘀证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客观指标规律,探讨BNP、CRP、LVEF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正常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对217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抽取血液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BNP,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所有病例均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LVEF,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F病人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BNP的水平随心力衰竭加重而上升,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72,P=0.000〈0.05);CHF病人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随心力衰竭加重而降低,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527,P=0.000〈0.05)。BNP水平与中医证型间存在正相关性(r=0.819,P=0.000〈0.05),BNP水平按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增;心功能等级与中医证型间存在正相关性(r=0.407,P〈0.05),按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增;LVEF与中医证型间存在负相关性(r=-0.69,P=0.000〈0.05),LVEF按照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减。CHF病人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RP水平与中医证型间存在正相关性(r=0.713,P=0.000〈0.05),按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增。心功能各分级之间CRP测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CRP随心衰程度加重而逐渐升。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BNP、CRP、LVEF具有相关性,BNP结合CRP水平、LVEF可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中医分型提供一个较为客观、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3g)是王清任所创以气虚血瘀为基础理论的代表方剂,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常用于中风后遗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类气虚血瘀。临床加减同样适用于胸痹、坐骨神经痛、过敏性紫癜、血尿、慢性肺心病等同属于气虚血瘀证型,又称之"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衰在中医临床中以气虚血瘀型为主的证型多见,本文从以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及临床研究方面来阐述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研究进展,指出不足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