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 ,后者约占 3/ 4。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遗憾的是 ,早已证实对其可有效治疗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迄今还未真正推广普及 ,国内对此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据卫生部统计 ,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 1 997年达到 2 0 0 /1 0万 ,超过 30 0万人 ,因脑卒中死亡者已跃居首位 ,存活者中约3/ 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之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据报告 ,美国 60岁以上的脑卒中病人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约占70 %。Tegler用超声检查 1 68例脑卒中病人 ,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CEA治疗颈动脉狭窄46例,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2岁;平均病程4.1年;病变部位:左侧19例,右侧18例,双侧9例。均有不同程度脑缺血表现。结果 46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90 min,术中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14 min。应用颈动脉补片23例,应用颈动脉转流管22例。2例术后因内膜撕脱形成夹层,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3例术后发生脑梗死,予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无后遗症。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术后12个月行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动脉再狭窄2例,狭窄程度均<60%,无临床症状,未行处理。结论 CEA简单经济,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方法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12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部分患者症状改善,术后用Doppler超声检查,证实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围手术期死亡0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预防脑梗死、改善脑供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侯文萃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7):1070-1071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配合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8例进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配合的要点。结果 18例患者手术配合顺利,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27个月,术前临床症状均得以改善,1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率为100%,除1例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外,余均稳定。结论做好术前心理护理、相应的术前特殊器械物品准备、合理安置手术体位、术中密切观察病情、熟悉手术步骤及娴熟的配合等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2013年,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患者,通过术前颈动脉B超、CTA检查明确诊断,探讨相关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5例放置颈动脉转流管,7例未放置;头晕及TIA症状明显改善者8例;5例术后出现高血压、头痛;3例术后6h发生切口渗血,1例术后朐闷不适,冠脉CTA提示左前降支病变狭窄(85%)。结论CEA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中效果良好,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合理使用转流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选择性转流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187例,均给予CEA选择性转流治疗,按照有无行颈动脉转流分为行颈动脉转流组66例和未行颈动脉转流组121例,按照围术期并发症发生与否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SCAS)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的效果及其与手术时机的关系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4月间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的手术时机选择,将其分为A组、B组,A组35例患者选择早期(症状发作2周内)进行CEA治疗,B组45例患者选择推迟手术(症状发作4周后),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A、B组患者的术后15d的检查颞叶、基底核的CBV、CBF均比术前更高(P<0.05),其MTT、TTP均比术前短(P<0.05),但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5 d的MVMCA明显高于术前,PI明显高于术前,且A组的MVMCA、PI比B组更快、更高,P<0.05.两组术后15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6个月~1年内,A组患者的复发率为8.57%、死亡率为5.71%;B组患者的复发率为5.71%、死亡率为2.22%;两组的复发率、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是治疗SCAS的有效手段,选择早期手术的效果比推迟手术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颈总动脉至颈内、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1].1953年Debakey首次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并成功重建了血流,时至今日CEA已然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标准术式.我院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了CEA,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颈总动脉至颈内、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及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据统计,以颈动脉狭窄为诱因而造成脑梗死的病例约占同类疾病的20%左右[1]。北美颈动脉内膜切除联合研究组(NASCET)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证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我院2010年9月~2012年12月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进行了CEA手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姜炜  郭阳  只达石 《天津医药》2007,35(2):127-128,I0001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0只。高脂饲料喂养2周进行手术,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右侧颈总动脉作为对照组,仅进行动脉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为实验组,游离动脉并在动脉的中膜层内分离和切除内膜。术后继续给予高脂喂养2周。于术后4周、8周和12周取血和动脉标本。测定血脂含量,测量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和中膜内膜面积比值。结果:27只动物存活,对照组无再狭窄发生,而实验组全部发生再狭窄,新生内膜形成是再狭窄的原因,且再狭窄程度随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并在术后8周达到高峰。结论:颈总动脉内膜切除加高脂喂养,可建立稳定的再狭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王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33-334
目的观察研究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况等基本资料上进行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可比性。对照组采取动脉内膜剥落术治疗方式治疗,治疗组采取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结果比较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56,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内膜剥落术联合支架植入术的疗法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确切疗效,且并发症少、创伤小,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血管狭窄支架术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2003-2006年25例患者于颈内动脉颅内、外段以及椎、基底动脉25根狭窄的血管上放置25枚支架,术后6-1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就术前、术后3d和造影复查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与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12例(48%)出现了再狭窄,其中6例再狭窄超过50%,余6例再狭窄介于10%-30%。另外13例血管未发现明显再狭窄。支架术前血浆HCY水平在狭窄组和未狭窄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3d,2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术前(P〈0.01);6-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组的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未狭窄组的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术后血浆HCY水平增高,血浆HCY水平与支架术后再狭窄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研究提供理想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颈动脉逆行入径 ,用球囊导管对中国白兔双侧髂动脉行内膜损伤术 ,后给予高脂饮食建立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在此基础上行血管成形术建立再狭窄模型。结果 :(1)饲养后1 ,3,6周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饲养前 (P<0.01)。(2)血管成形术前髂动脉平均狭窄度左侧为 (50.80±14.12) %,右侧为 (51.20±13.94) % ,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成形术后5周再狭窄程度模型组为 (55.20±14.47) %。 (3)病理HE染色及Masson染色示内膜显著增厚 ,主要由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构成 ,内弹力膜分离断裂 ,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入内膜层。 (4)透射电镜示膜结构破坏 ,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质空泡沉积融合 ,多量胶原纤维束状增生。结论 :本方法成功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再狭窄动物实验模型 ,且简单、易行 ,模型稳定 ,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栓剂与片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家兔12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直肠给药和口服给药,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并用PKBP-N1程序包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栓剂与片剂比较,Tm,t1/2,k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生物利用度和峰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戊酸钠栓剂的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4 7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根据颈动脉检查的结果分为 6组 ,比较不同组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粗糙增厚粥样硬化改变者 119例 ,其中 75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6 3.0 3% )。而颈动脉检查结果内膜正常的 2 8例患者中 ,只有 1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35 .71% )。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病理改变与冠状动脉内膜病变正相关 ,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评测冠心病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王凯 《天津医药》2014,42(8):814
【摘要】目的 :探讨冠脉内膜剥脱技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在慢性闭塞性血管病变的冠脉搭桥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估其近中期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的31例在CABG同时进行CE的患者,在同期行CABG的患者中挑选与研究对象病情相仿的31例患者组成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参数、术后恢复情况和中期随访结果;并总结CE的技术要点。结果: 31例患者共行冠脉内膜剥脱35处,其中左前降支系统13支(37%,其中左前降支6支、对角支7支),回旋支系统3支(8%),右冠状动脉系统19支(54%,其中主干8支、后降支11支);4例患者同时行2支血管内膜剥脱。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无围术期心肌梗塞和手术死亡;CE组随访无心绞痛发作,1例患者由于心功能不全并发真菌性肺炎死亡。结论: CE是CABG的必要的辅助技术,其与单纯CABG相比手术死亡率和主要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近期和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亚低温、心肌缺血预处理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21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和联合组(亚低温加缺血预处理)。结扎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45min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然后再灌注2h。亚低温组和联合组通过物理降温使结扎30min时中心体温降到32℃~35℃;对照组体温维持在38℃~40℃。结果:心肌梗死后3组动物血压均出现下降,3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面积占缺血心肌面积的比例,亚低温组和联合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也低于亚低温组。亚低温组和联合组梗死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力的升高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亚低温可缩小家兔急性心肌梗死的面积,与心肌缺血预处理同时应用的保护效果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