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火与气     
在中医学中,火与气这两个概念在病因,病理,生理上广泛地使用着。火与气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医理论上实占有重要份量,对此特加以讨论。一、关于火的认识 1、火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温煦和推动的作用,在正常的情况下总称之为“少火”,如《内经》说:“少火生气”,指的即是人体生理性的火。《内经》又谈及:“少阴君火,少阳相火”,等,在这基础上。后也医家加以发挥,明·张介宾说:“君火居上,为日之明,以昭天道,故于人也属于心,而神明出焉。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朱丹溪说:“天无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强调命门之火,意在强调肾中阳气。可见命门是人身生命的根本。正常情况下,相火潜藏于真水之中,犹如雷伏于地,龙蛰于海;所以又称相火  相似文献   

2.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有"少火""壮火"之分,少火能生气,壮火能散气,气由少火而生,气又伤于壮火,这说明了火与气之间存在着生化、贼伤的关系.因此,探讨一下火之益于人,火之害于人,以及气之所以生、气之所以伤等问题,可能对火与气的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 气火属阳,与属阴之血水,既对立而又统一地构成两对互根为用,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的重要物质。然气火之间,也有着互相为用,互为消长的内在联系。若气火失去内在之相互协调,出现偏盛偏衰时,同样会产生病理,导致疾病。气火相因之说,前人虽无专题立论,但在古代医籍中曾有论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反复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充分揭示了气火之间在生理病理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的客观规律。后世医家结合这一理论,并对其机理又有进一步的充实与发挥,将气火相因之说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并获得一定疗效。如金元时代之李杲在《脾胃论》中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视耗伤  相似文献   

4.
<正> “六气都从火化”(下称“火化”)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此说扩大了六气病机理论的内容,为后世研究火热病的发病及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火化”说的起源及机理予以剖析,以图其更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论火     
中医学中火的概念实际上是密切地联系着生活实践,并同热运动的物理学内涵沟通的,其中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一、生理火是生命的动力,为阳气所化。《内经》把它称为“少火”,它具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经络组织以营生理活动之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少火生气”,说明有了它  相似文献   

6.
火论     
火论清·费伯雄撰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因之病,火为最烈。风者天之气,火者人之气也,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与一物相为附丽,而始得常存。故方其静也,金中有火,而金不销也;木中有火,而木不焚也;水中有火,而水不沸也;土中有火,而土不焦也。但见有金...  相似文献   

7.
一火证的概念人类发展到当今时代,人们对于人体气火的认识,各医家有着不同的说法:如心火、气火、风火、胃火、肝火、胆火等。从患病到医治都体现出火的病理现象。但对气火引起的疾病,医家还没有一个完整和特效的医治规律,所以人体气火引起的疾病,除人体气火自行稳定和自行消失外,一般的疾病都不能彻底痊愈;而是形成多发的贯病。例如:牙痛病、失  相似文献   

8.
火足气到方为灸,文章从火足与气到两个方面论述了艾灸灸量、得气与灸效之间的关系。艾灸临床要达到饱和灸量并满足足够的疗程,激发经气传导,促使气至病所才能取得最佳灸效。  相似文献   

9.
论相火     
相火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一直以来中医学者对其有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追溯相火渊源,剖析相火内涵与特征,深入探析相火的生理作用和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张景岳、黄元御六位医家的相火观,以期更深入了解相火理论,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论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成为中医治疗火热病证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实火"之"火郁"当寒温并用,"阴火"之"火郁"当补散结合.  相似文献   

11.
火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吴又可是我国明清期间的瘟病学家,他提出的杂气戾气致病学说对当代乃至现代传染病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现就其杂气致病与戾气学说理论依据、特有属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又可是我国明清期间的瘟病学家,他提出的杂气戾气致病学说对当代乃至现代传染病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现就其杂气致病与戾气学说理论依据、特有属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政安 《国医论坛》1997,12(2):42-42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之有生全赖于气,凡人气盛则生,气衰则弱,气存则生,气绝则死.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生命甚为重要,世人所共知不待言矣。自《丹没心法·火》“气有余便是火”起,医者宗之。《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晚之处也。”而每逢热证辄用泻肺耗气,必使其气绝而后已.相习成风,恬不为怪,而未有起而辨证之者。人之有生全赖于气,病则气必虚,虚则必需补,岂可做伐而重耗其气哉?如妄投耗气之药,即使壮盛无病之人尚恐力不能胜,何况已病气虚之人乎?考之《内经》,皆谓气之不足而生火…  相似文献   

15.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言“气有余便是火”,本文从《丹溪心法·火字解》出发,得出丹溪所言的“火”侧重于“动”,并非“气有余”。此外,火只是气有余的一种表现,气有余也可以出现其他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六气皆从火化"与"六气皆能化火"都是后人根据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概括出来的中医术语,都强调"火热病机"。二者都认为六气之间存在着转化性,而且以化生"火热"为主。"六气皆从火化"一语,既包涵"六气化火",也包涵"火化六气",还包涵"六气互化",基本符合刘完素的本意。而"六气皆能化火",仅仅强调"六气化火"一个方面,虽然突出了火热病机的重要性,但却有失刘完素的本意。二者涵义显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所谓"化"者,都应是病机(理)传(转)化,而不是病因传(转)化。病机或病理产物则常会随病程的发展、病人体质的差异、治疗用药的寒热补泻、护理措施的当否等因素而发生性质的转化。其中病人的体质是影响病机(理)转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气 痰 火论治郁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张机所著《金匮要略》即记载了百合病、妇人脏躁证及被后世称为“梅核气”的“咽中如有炙脔证”,初步确立了郁病的雏型。至元代《丹溪心法》又丰富了该病的内容,且提出了“六郁学说”。明代《医学正传》首立了郁证之病名。而今《中医内科学》六版大专院校教材再更名为郁病。其间先贤今哲对该病的病因与病机、辨证与施治、选方与用药多有精辟的发挥及宝贵之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李东垣《脾胃论》中气火失调的病理机制,分析了阴火产生的原因,指出气火失调病证治疗上要解决“升阳”与“泻火”的矛盾。并且从脾阳不升,内热外寒;脾胃虚弱,血亏火炽;津液不足,内燥化火;脾虚生湿,蕴而化热;五志过极,阴火内生五个证型总结了笔者辨治气火失调病证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9.
论气     
在祖国医学理論中,有阴阳五行学說,这是中医學說的理論核心,但阴阳五行不能合气而言,气和阴阳五行同样都是中医的基础理論。气字散见于祖国医学的各种經典著作和历代医案中,极广泛地用来解释和代表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和病理机轉。气是人体物質代謝和机能活动的根本。张景岳說:“人之一身、全賴此气”。王应震亦说过:“行医不識气,治病从何据”。所以,对气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是进一步鑽  相似文献   

20.
就"气一元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其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和气的层次性,气化及气化论的主要内容,气化的存在形式与运动形式,气化的机制,气化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气一元论"与"气化论"是中医学认识自然、宇宙与人体的具有原创性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是中医学的基础与精髓,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本质区别所在。提出中医药研究工作需要在"气一元论"与"气化论"理论思想指导下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