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昏迷刺激疗法(comastimulationprograms,CSP)对脑损伤形成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康复内容。昏迷刺激疗法的基本原理、治疗原则、刺激技术和现代临床研究进展,提示了该疗法的方便,及有效性。特别在当前医学对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vegetativestate,PVS)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CSP应该被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疗效与机制,同时探索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6例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高压氧组,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和联合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及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同时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6个月时应用格拉斯哥(GOS)结果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GOS评定结果:正中神经电刺激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7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1例。高压氧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2例。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8例,死亡1例。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正中神经电刺激组及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56.7&;#177;13.1)cm/s和(58.2&;#177;13.8)cm/s,较高压氧组的(48.6&;#177;12.2)cm/s明显加快(P&;lt;0.05)。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28.4&;#177;5.3)cm/s,较高压氧组的(25.1&;#177;4.9)cm/s明显加快(P&;lt;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机制主要是加快脑血流速度。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有较好的促醒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在无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以替代高压氧治疗PVS,而更利于PVS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PVS病人的刺激性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经临床抢救、治疗护理,即使度过危险期后仍然持续昏迷,意识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终身昏迷不醒,临床上称为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ate PVS)。对PVS病人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疗效与机制,同时探索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6例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高压氧组,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和联合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及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同时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6个月时应用格拉斯哥(GOS)结果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GOS评定结果:正中神经电刺激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7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1例。高压氧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2例。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8例,死亡1例。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中神经电刺激组及正中神经电剌激+高压氧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56.7±13.1)cm/s和(58.2±13.8)cm/s,较高压氧组的(48.6±12.2)cm/s明显加快(P<0.05)。正中神经电剌激+高压氧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28.4±5.3)cm/s,较高压氧组的(25.1±4.9)cm/s明显加快(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机制主要是加快脑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五感促醒疗法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1月1日~2020年11月30日收治的84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三维五感促醒疗法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比较两组苏醒情况、昏迷时间、昏迷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预后结局[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意识状态水平[采用全面无反应评分量表(FOUR)]、意识恢复情况[采用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结果:研究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苏醒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CS、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FOUR、CRS-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应用三维五感促醒疗法联合手厥阴经电刺激,可使患者尽快苏醒,改善预后,促进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发现,脊髓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变患者神经递质的含量和脑血流量,已作为治疗意识持续恶化的最新方法,逐步在国内外应用.美国神经外科协会(AANS)调查表明,此法可很好地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1].我院于2011年9月10日对一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实施了高颈段脊髓刺激促醒手术,经多学科联合及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总结55例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微意识病人的术后护理,通过规范的术前术后护理,术后昏迷恢复量表平均分数较术前提高3分,最高的提高5分,认为围术期护理对提高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微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实施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50例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促醒方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对比2组清醒率、昏迷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指标。结果 治疗前,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和清醒率高于对照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对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促使患者尽快地恢复清醒,并可缩短昏迷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超早期面体针疗法结合电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早期面体针疗法结合电刺激治疗。采用格拉斯预后评分量表(GCS)、西方神经感觉刺激参数量表(WNSSP)以及卡氏评分对两组患者脑神经功能、感觉刺激、功能状态、血浆脑损伤标志物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干预2周后,观察组GCS、WNSSP、卡氏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血浆人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面体针疗法结合电刺激能够改善重型颅脑的昏迷程度,提高脑血流灌量,降低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中的康复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对帕金森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3 5例帕金森病 (PD)患者予以低频rTMS治疗 ,以 60 %最大刺激强度刺激双侧额叶 ,每侧刺激 3 0次 ,频率 0 .5Hz,每日 1序列 ,连续治疗共 7次为 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WPDEF评分、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 (HAMD)及中枢静止期 (CSP)等指标变化 ,评估rTMS在PD康复及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低频rTMS治疗后WPDEF评分减少 (P <0 .0 1)。TMS CSP延长 ,HAMD降低 (P <0 .0 5)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的近期总有效率为 86%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 低频rTMS治疗在减轻PD主要临床症状的同时也能改善其伴随的抑郁状态 ,适用于PD的康复辅助治疗 ;其作用机理为低频rTMS可能增强皮质内抑制而延长CSP ,促进多巴胺的释放 ,以及改善PD伴随的抑郁心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复苏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28例采用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治疗组,以同期入院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颅脑损伤类型、手术与否等方面基本相同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组成1:1配对.对照组患者除不接受右正中神经刺激治疗外,其他控制颅内压、防止并发症及一般性康复治疗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治疗4周后两组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脑电图(EEG)评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评分等主、客观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意识障碍恢复情况随治疗前GCS评分升高呈逐渐好转趋势,GCS 5~6分者中治疗组治疗后DRS(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22±4.31比8.25±3.37),EEG评分(分)和ABR评分(分)明显高于对照组(EEG评分:9.18±2.87比7.25±2.04,ABR评分:3.33±0.54比2.71±0·63,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GCS(分)明显升高(2周:9.03±2.74比7.12±2.13,3周:10.43±3.01比8.22±2.67,4周:10.85±2.35比9.46±3.23,均P<0.05),DRS(分)明显降低(2周:10.45±6.73比13.76±4.87,3周:6.77±4.32比11.57±4.85,4周:5.58±3.91比7.84±2.64,均P<0.05),EEG评分(分)和ABR评分(分)明显升高(EEG评分2周:5.31±2.11比3.43±1.81,3周:8.51±2.39比5.67±1.93,4周:9.47±3.59比7.71±1.64 ABR评分2周:2.23±0.79比1.44±0.51,3周:3.11±0.62比2.34±0.79,4周:3.43±0.81比2.88±0.59,均P<0.05).结论 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状态,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促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脑仿生电刺激及其序贯治疗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的脑外伤PVS患者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并随机分为3组:rTMS组(24例),予高频rT-MS治疗;脑仿生电组(23例),予脑仿生电治疗;rTMS与脑仿生电联合组(简称联合组,26例),先高频rTMS...  相似文献   

13.
持续植物状态的中枢刺激促醒疗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随着诊疗方法、微创外科技术、重症监护及社会紧急救护系统的发展 ,降低了一些危重疾病的死亡率。但是 ,随着死亡率的降低 ,也产生了新的社会及医学问题———持续植物状态 (persis tentvegetativestate ,PVS)患者明显增多。PVS是因大脑半球严重损伤 ,皮层功能丧失而脑干相对完好 ,处于皮层下生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PVS康复治疗过程中 ,促醒、认知功能的改善是主要的康复目标之一。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维持营养、防止并发症及各种促醒技术的运用。本文就PVS的各种刺激促醒疗法综述如下。一、刺激疗法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42例予以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清醒率、昏迷时间、昏迷程度[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意识状态[昏迷恢复量表(CRS-R)]及脑功能[脑电图(EEG)改良分级标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清醒率、CRS-R评分、GCS评分显著升高,清醒时间显著延长,EEG分级Ⅰ—Ⅱ级病例数显著升高、Ⅲ—Ⅳ级病例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庭刺激联合体位变换能够有效地缩短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昏迷时间,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及昏迷程度,促进脑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清醒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听觉刺激对促进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苏醒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便利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颅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应用系统听觉刺激,即规律式唤醒、招呼式唤醒及局部声音唤醒;对照组采取常规颅脑损伤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变化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肺炎发生率(56.76%)明显低于对照组(7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EP波形完全正常(1级)17例、波形呈电静止(4级)1例、语言促醒表现反应性22例,明显较对照组BAEP频率变化及反应性高(P<0.05)。结论系统听觉刺激可促进颅脑外伤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苏醒,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大鼠的促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和刺激组。TBI后昏迷大鼠给予VNS治疗,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实验组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α1受体(α1R)含量。结果:假刺激组和刺激组大鼠各30只,观察行为学变化发现,刺激组中20只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仅8只出现翻正反射;将3个实验组中α1R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刺激组α1R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VNS可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状态水平,对促进TBI后昏迷大鼠的觉醒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FC去甲肾上腺素α1R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芳  张芳  马兰  冯玲 《护理与康复》2016,15(1):48-50
目的观察呼唤式护理干预对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40例最小意识状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并按康复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唤式护理干预。干预前、干预12周后采用昏迷恢复量表、持续植物状态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干预12周后的昏迷恢复量表、持续植物状态评分都有明显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在干预12周后的昏迷恢复量表、持续植物状态评分更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对最小意识状态患者有正面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微意识状态病人的影响,分析微意识状态与持续植物状态临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脑外伤后长期昏迷病人5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微意识状态病人47例,持续植物生存(PVS)12例。[结果]按南京会议持续植物生存疗效评分标准对脑外伤后长期昏迷病人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47例微意识状态病人中治愈38例,显效7例,好转2例;12例PVS病人中好转3例,无效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确地判定病人昏迷状态的类型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干预可以帮助微意识状态病人恢复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三叉神经电刺激(TNS)疗法对获得性脑损伤继发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TNS治疗的观察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意识状态均有所改善,GCS评分与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意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TNS对脑外伤、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缺氧性脑病后昏迷的患者促醒效果明显(P0.05),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均有较好的促醒作用,尤其是亚急性期(P0.01)。结论:三叉神经电刺激可改善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建议纳入昏迷患者的整体治疗体系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盆底肌康复疗法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盆底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漏尿量、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差值及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差值。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1 h漏尿量差值、I-QOL差值以及快速收缩状态、紧张收缩状态、耐力收缩状态的电位信号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生物反馈盆底肌康复疗法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强化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电信号,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减少漏尿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