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低分子壳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低分子壳聚糖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饲以高脂高糖饮食4w后,采用腹腔一次性注射STZ复制大鼠DM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大鼠在注射STZ后每周1次取尾静脉血测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采用高脂高糖饮食+STZ所诱导出的DM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和TG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低分子壳聚糖可降低DM模型大鼠的血糖、血清胆固醇和TG浓度,与模型组同期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0.01),且血糖和血清胆固醇、血清TG呈正相关。结论采用此方法可成功复制大鼠DM模型,DM大鼠血糖增高可能引起血脂升高,低分子壳聚糖能降低血糖、血清胆固醇和血清TG含量,改善DM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romelatine对糖尿病大鼠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3年5月—2013年12月,采用链脉佐菌素腹腔注射加高糖高脂饮食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设立对照组、模型组和Piromelatine治疗组,4周后测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血清TNF-α、IL-6及CRP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虎杖高剂量组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血清TNF-α、IL-6及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romelatine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空腹血胰岛素,该作用可能与其减少大鼠血清TNF-α、IL-6及CRP的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皮脂肪酶水平的变化。方法健康成人20例为正常对照组(NC组),新诊断2型糖尿病30例为DM组,DM组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皮脂肪酶水平,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与NC组比,DM组血清内皮脂肪酶水平显著增高(P<0.01);DM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血清内皮脂肪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轻度炎症,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清内皮脂肪酶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糖代谢调节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98例(A组),同期门诊查体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者40例(B组)以及正常人群40名(C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人口学和临床指标差异,分析血清25-(OH)D与人口学、临床指标以及糖代谢调节状态评价指标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胰岛素分泌指数(IA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结果3组在BMI、HDL、肌酐、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BMI、HDL、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B、C组高,肌酐、血清25-(OH)D和空腹胰岛素较B、C组低;血清25-(OH)D与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具有负相关(P<0.05);血清25-(OH)D与Homa-B、IAI和IS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较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和正常人群低,缺乏维生素D可影响胰岛B细胞的功能和敏感性,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昆丹颗粒对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造模组灌胃高脂高糖高盐乳剂。造模6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昆丹高剂量组、昆丹中剂量组、昆丹低剂量组、罗格列酮组,药物干预6周,在用药期间继续灌胃高脂高糖高盐乳剂。试验结束后,检测体重、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游离脂肪酸(FFA)、瘦素(lept)。结果昆丹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代谢综合征大鼠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尾动脉收缩压、TNF-α,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昆丹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体重、FFA、瘦素。结论昆丹颗粒具有明显的减重、降糖、调脂、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FFA、TNF-α、Lept的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空腹血糖正常的代谢综合征(MS)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部分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空腹血糖正常的MS的ACS患者,随机被分为对照组(A组,按常规治疗)和罗格列酮组(B组,常规治疗 罗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0.01),且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0.01)。结论:罗格列酮可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使合并空腹血糖正常的代谢综合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妊娠早期空腹血糖监测对妊娠期糖尿病预测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早期先兆流产住院安胎的246例孕妇为主要对象,根据血糖是否正常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22例孕妇血糖正常,观察组的124例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比较两组孕妇孕期的空腹血糖、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孕妇孕1~12周、孕13~27周、孕28~36周的空腹血糖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体重明显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0 min的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孕妇妊娠早期空腹血糖值有利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可提高早期筛查成功率,为血糖的控制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短期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64例初诊T2DM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CSⅡ组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MDI组予三餐前门冬胰岛素加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周后,两组门诊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PG 2 h)、空腹血清C-肽(C-P)、餐后2 h血清C-肽(C-P 2 h)、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CSⅡ组治疗(4.19±1.14)d后血糖达标,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为(40.26±8.15)IU;MDI组分别为(5.08±1.43)d、(50.04±7.06)IU,两组比较,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后两组FBG、PG 2 h、HbA1C均下降(P均<0.01),空腹血清C-P、C-P 2 h均升高(P均<0.01);两组上述指标比较,P均<0.05。CSⅡ组治疗2周、门诊治疗6个月期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1%、35.5%,低于MDI组的38.7%、61.3%(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住院治疗2周两组BMI均升高(P均<0.05)。出院6月后CSⅡ组未服口服降糖药物仅靠严格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达标者占45.2%,高于MDI组的19.4%(P<0.05)。结论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相比,短期应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初诊T2DM,能更快、更平稳地控制血糖,并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龄对Wistar大鼠体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5只分为4月龄组、14月龄组和24月龄组,每组15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观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FFA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3组大鼠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4月龄组比较,14月龄组和24月龄组大鼠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升高(P<0.01),24月龄组大鼠血清FFA明显高于4月龄组(P<0.01);与4月龄组比较,14月龄组和24月龄组大鼠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增龄与胰岛素敏感性呈负相关。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大鼠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空腹胰岛素和FFA均明显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加重。脂肪、肌肉和肝脏可能参与了增龄介导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35例磺脲类降糖药(SU)继发失效的NIDDM患者,停用原服的SU,改口服诺和龙3mg/d,根据血糖水平调整用量,最大量为6mg/d。治疗6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治疗12周后FBG、2hBG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认为诺和龙可有效控制SU继发失效患者的血  相似文献   

11.
肝脏胰岛素抵抗与肝糖输出调控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饲养造成的肝脏胰岛素抵抗与肝糖输出有关的调控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饲养组(10例)和高脂饮食饲养组(10例)。饲养期间动态观察体重和空腹血糖变化趋势。饲养至28周实验终点时取空腹血测胰岛素和甘油三酯。采用肝脏对3H-2- 脱氧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测定各组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用蒽酮法测定肝糖原含量,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糖异生和糖原合成关键酶肝脏磷酸烯丙醇羧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糖原合成酶和PPAR γ协同刺激因子1 α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高脂饮食饲养大鼠出现明显腹型肥胖。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饲养18周开始,高脂饮食组空腹血糖增加[正常饲养组(4.77±0.63)mmol/L,高脂饮食组[(5.45± 0.87)mmol/L,P<0.05],此差异持续到28周;肝脏3H-2-脱氧葡萄糖摄取率高脂饮食组较正常饲养组下降42.0%,肝糖原含量增加92.4%(P<0.01)l磷酸烯丙醇羧激酶mRNA增加41.5%,协同刺激因子1α mRNA增加30.8%(P<0.05)。结论长期高脂饮食诱导肝脏协同刺激因子1α和肝脏磷酸烯丙醇羧激酶基因表达,糖异生增加,同时肝糖分解不能相应受到抑制,导致肝糖输出增加及空腹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升糖素试验在评价 2型糖尿病 (T2 DM)病人胰腺 β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方法  T2 DM病人 1 5 0例 ,空腹血浆血糖浓度 (FPG)大于 7.0 mm ol/ L。隔夜空腹取血测定 FPG、空腹血清 C肽 (C肽 1 ) ,静脉注射胰升糖素 1 m g,注射时间 1 m in,注射后 6 min取血测定血清 C肽 (C肽 2 )。计算前后差值 (Δ C肽 =C肽 2 - C肽 1 )。注射前后测定患者血压、脉搏 ,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T2 DM病人注射胰升糖素后血清 C肽均升高。空腹 C肽与注射胰升糖素 6 m in后 C肽呈正相关 (P<0 .0 5 ) ,基础和刺激后 C肽浓度与 BMI呈显著正相关 (P<0 .0 5 )。 ΔC肽与空腹 C肽 (P<0 .0 5 )、注射后 C肽 (P<0 .0 1 )呈正相关 ,与病程呈负相关 (P<0 .0 5 )。血糖控制差组 (Hb A1 c≥ 7.0 % ,n=86 )与血糖控制好组 (Hb A1 c<7.0 % ,n=6 4 )相比 ,基础 C肽差异无显著意义 ,而刺激后 C肽和 C肽增加绝对值 ,血糖控制好组高于血糖控制差组 (P<0 .0 5 )。 结论 胰升糖素试验是一种判定胰腺 β细胞功能的较为简单、可靠、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选取T2DM肥胖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应用西格列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康脾燥湿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水平更低(P<0.05);血清脂联素与鸠尾素水平更高(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康脾燥湿汤可降低T2DM肥胖患者的糖脂水平,提高血清脂联素、鸠尾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与胰岛素联用能否产生协同作用,有效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方法:49例用胰岛素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人合用阿卡波糖共12周,分别记录其服药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胰岛素用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病例加用阿卡波糖后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0.01),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显著减少其胰岛素用量(P<0.01)。结论:阿卡波糖能有效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缓解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国产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糖、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用随机双盲法、与安慰剂平行对照,比较48例T2DM病人用吡格列酮30mg和安慰剂(1:1)干预治疗12w后的血糖、血脂、IR、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变。结果吡格列酮治疗12w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2hPG)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或P<0·01);空腹胰岛素(FINS)及HOMA模型IR指数(HOMA-IR)较治疗前也减低(P<0·05或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12w治疗后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上述指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但是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国产吡格列酮可改善T2DM病人血糖及血脂代谢,降低IR并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助于防治T2DM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经糖化血红蛋白联合血清C肽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该文将该院在2016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与5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糖化血红蛋白联合血清C肽检验,对比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C肽指标差异。结果患者经检测,观察组空腹血糖(10.21±0.29)mmol/L、餐后2 h血糖(16.04±1.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9.67±1.1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384、38.981、21.489,P<0.05)。观察组血清C肽(0.76±0.15)μg/L,低于对照组的(1.39±0.1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13,P<0.05)。结论糖尿病经糖化血红蛋白联合血清C肽检测,不仅给患者提供了准确的诊断,还可根据检测结果,为患者制定良好的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 (IR)大鼠胸主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病变的作用。方法6~ 8周龄SD大鼠高糖饲料喂养 6周复制IR大鼠模型。成模后用药组 (RSG组 )予罗格列酮 10 μmol·kg-1·d-1灌胃 ,用药 6周。未用药IR大鼠模型为对照 (IR组 )。透射电镜观察胸主动脉内皮超微结构。结果 与IR组相比 ,RSG组大鼠收缩压、血清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胰岛素水平降低 (均P <0 .0 1) ,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均P <0 .0 1)。IR组与RSG组空腹血糖及餐后 2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电镜观察IR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可见内皮细胞和内皮下结构的病理改变。RSG组胸主动脉内皮超微结构接近正常。结论 罗格列酮可有效防治高糖膳食诱导IR大鼠IR早期胸主动脉内皮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耐量的影响。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低减的患者给予苯那普利降压治疗6个月,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血胰岛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OGTT2 h血糖和空腹血胰岛素显著降低(P<0.05),ISI升高(P<0.01)。结论 苯那普利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糖耐量低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住院期间血糖升高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86例ACS患者入院4d内进行空腹血糖测定。根据空腹血糖,把患者分为糖尿病血糖异常组(空腹血糖>6·67mmol/L)、非糖尿病血糖异常组、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6·67mmol/L)。结果:496例(63·1%)ACS患者空腹血糖>6·67mmol/L,其中确诊糖尿病患者218例(27·7%),血糖升高组多为高龄女性,住院期间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住院期间血糖升高是影响ACS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对血糖升高的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2017年4月-2019年6月94例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传统方式);观察组(临床路径)。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临床路径,能够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