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鼠皮层诱发电位的实验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索大鼠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实验方法的改进。将刺激输出电极插入大鼠前爪腕部,用电钻在颅骨表面磨孔并用眼科镊轻轻剥离余下的骨皮质,完全暴露硬脑膜,放置银球引导电极并观察皮层诱发电位信号。结果:在大鼠大脑皮层记录到较为清晰的诱发电位,出现主反应、次反应和后发放。结论:改进后的大鼠皮层诱发电位技术,操作简单易行且不易出血,不会损伤大脑皮质。  相似文献   

2.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是研究大脑皮层机能活动的主要指标,是神经系统生理的重要实验项目。以往,实验教学中一直用家兔做该实验,手术复杂,学生难以掌握,而且损伤大、成功率较低。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探索用豚鼠替代家兔;实验分2组进行,豚鼠为实验组,用改良方法直接在颅骨上插人引导电极记录豚鼠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家兔为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记录家兔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1材料与方法1.1动物与麻醉健康豚鼠10只,体重150—2509,健康家兔4只,体重2—2.7kg,雌雄不拘。用10%氨基甲酸乙酯与1%氯醛糖混合溶液按5ml/kg的剂量经腹腔注…  相似文献   

3.
<正>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是在外周或中枢给以刺激后,从皮层引导的电反应。引导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技术常用于皮层感觉机能的定位研究、近些年又被用来研究针  相似文献   

4.
通过刺激家兔一侧颈上交感神经节造成脑缺血,利用双脉冲阻抑技术,记录双侧大脑皮层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缺血1h后及恢复血供2h期间双则大脑皮层兴奇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脑缺血后,同对侧大脑皮层R2/R1升高,提示双侧大脑皮层兴奋性主要表现为高兴奋状态。  相似文献   

5.
大鼠皮层诱发电位的引导及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应用银球电极,记录大白鼠皮层诱发电位的原理和方法。将双极刺激电极安放于大鼠坐骨神经上,记录用银球电极安放在皮层,记录皮层诱发电位。实验结果表明:①在一定的刺激强度范围内,诱发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刺激强度增至40V时,诱发电位最大。②引导电极安放在皮层的位置是获得理想诱发电位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开颅法在家兔常用大脑皮层实验及组合中的应用。方法28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实验法和微创实验法,做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去大脑僵直实验,对2组实验成功率进行比较,以比较2种实验方法优缺点。结果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实验成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去大脑僵直实验成功率微创组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P<0.05)。结论使用微创开颅法进行大脑皮层组合实验较传统方法简单,且成功率高,实验成本低,宜在学生实验中采用。  相似文献   

7.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指给耳高频短声刺激后在大脑皮层记录到的电位,临床广泛用于颅脑肿瘤的手术监测中,术中通过对潜伏期和波幅的监测,对帮助术者保护神经功能及判断预后脑干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皮层诱发电位作指标,用不同浓度的东茛菪硷溶液,直接敷贴于家兔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观察皮层电活动的变化,以期对中药麻醉原理作初步的实验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和5%东茛菪硷在皮层表面敷贴后,在1.5—5分钟内,均使皮层诱发电位主反应负波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这可能是东茛菪硷阻滞了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M一胆硷能受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依赖患者的主观感觉对嗅觉功能进行评判,其可靠性和定量性都很差.在术中全麻状态下更无法进行.为探索一种不受患者主观因素和状态影响的客观测试嗅觉功能的方法,本实验取家兔10只,雌雄不限,体重平均(2.0±0.2)kg,用质量浓度为3.5 g/100 ml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35 mg/kg)麻醉后,将自制刺激电极置于鼻腔嗅区粘膜,记录电极置于同侧头皮表面近嗅球部皮下,参考电极置于对侧相应位置.接地电极置于枕部皮下,在隔声屏蔽室内进行电刺激嗅觉粘膜诱发嗅觉诱发电位的检测.电刺激的提供及信号记录均由日产MEB-5304K型诱发电位仪完成.电刺激条件:脉宽0.5 ms的方波,PPS 2次/s,扫描时间100 ms,叠加20次,刺激强度从0.2~4.0 mA递增.在刺激频率、刺激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刺激强度,改变鼻腔刺激电极位置.  相似文献   

10.
关于躯体与内脏感觉在大脑皮层投射的电生理学研究,目前已积累了不少资料。但是,利用诱发电位的方法研究内脏器官与躯体感觉之间在大脑皮层的机能联系的工作,迄今还不多。本工作主要观察机械地扩张直肠,对于刺激不同部位的躯体神经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企图探讨直肠部位与躯体感觉之间在大脑皮层的相互作用。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暗视及混合反应视波网膜电图波幅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林  罗爱珍 《海南医学》2004,15(8):120-121
目的 了解暗视及混合反应网膜电图波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氯胺酮麻醉后,常规测定两天内6时、12时、18时、24时的暗视及混合反应视网膜电图波幅。结果 两天内的暗视及混合反应视网膜电图波幅均具有在24时最高,12时最低的特点,经方差分析,各时点的波幅值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暗视及混合反应视网膜电图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荚膜体外形成条件,为实验教学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成本低、效果好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试管培养法,用麦芽糖代替葡萄糖配制培养基并加入不同浓度的兔血清和(或)维生素B1,观察新生隐球菌在不同培养基上荚膜的形成情况。结果:新生隐球菌在含1.4mL 6%麦芽糖+0.4mL兔血清+0.2mL维生素B1的培养基中培养4天荚膜形成最佳。结论:在1.4mL6%麦芽糖+0.4mL兔血清+0.2mL维生素B1的培养基中新生隐球菌可形成典型荚膜。  相似文献   

13.
对硝基苯在固定床电化学反应器中电解还原制备对氨基苯酚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过程的最优操作条件和适宜的电解槽材料。结合在旋转圆柱电极中的实验结果,比较了两种反应器中对氦基苯酚的生成速率和选择性,以及不同反应器对过程的适用性和工业化的可能性,提出了适用的反应器型式及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纳米材料作为组织工程骨基质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为成骨细胞后作为种子细胞 ,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于体外联合培养 ,复合物植入兔桡骨节段性缺损处 ,通过大体观察、HE染色及X线摄片了解成骨情况。结果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 ,能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 ;复合物植入 16周后 ,X线摄片中可见桡骨缺损处连接良好。结论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是组织工程骨的较好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HHKAT)植入大白兔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兔的右侧臀大肌埋入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HHKAT),左侧埋入正常人发(NHH)。术后2w,8w,12w比较兔两侧的局部反应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植入人发角蛋白人工肌腱侧的局部反应、组织反应较正常人发侧弱:取10个高倍镜下炎症细胞(淋巴细胞、异物巨细胞、巨噬细胞)的平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发角蛋白对机体制激性较小,是一种组织相容性良好的人工材料。  相似文献   

16.
复方聚维酮碘片的急性毒性和局部毒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 评价复方聚维酮碘片的急性毒性和局部毒性。方法 观察大鼠和家兔口腔给药的急性毒性;一次或多次给药对家兔正常及损伤口腔粘膜的刺激性。结果 大鼠口腔给药的LD50 >667mg/kg,相当于人日用量的623 倍。一次或多次给药对正常及损伤家兔口腔粘膜无明显刺激性。结论 复方聚维酮碘片口腔给药对家兔和大鼠无明显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山莨菪碱凝胶防治甘露醇所致兔耳缘静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凝胶预防和治疗甘露醇所致兔耳缘静脉损伤的效果。方法:将兔分成预防组、3天治疗组、7天治疗组,所有动物两耳均分别注射等剂量20%甘露醇,每12小时1次,共6次。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按规定的次数对所有动物右耳用2%山莨菪碱凝胶外涂,左耳50%硫酸镁纱布湿敷。各组疗程结束24小时后活体各切下耳廓组织,按常规病理制片、染色,光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局部外涂2%山莨菪碱凝胶预防和治疗静脉注射甘露醇所致兔耳缘静脉损伤的效果与50%硫酸镁湿敷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局部外涂2%山莨菪碱凝胶预防和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外涂2%山莨菪碱凝胶预防和治疗甘露醇所致兔耳缘静脉损伤的效果明显优于50%硫酸镁的湿敷。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两类醋酸乙烯酯(VA)含量不同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流动改进剂的分子量(Mn:10300~2580N和分子量分布(d:1.45~3.9)对大庆高蜡原油低温流动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80克原油中含有200PPm分子量或分子量分布不同的各种EVA流动改进剂都不同程度改善了大庆原油的低温流变性。当改进剂分子量分布相近时,改进剂的改进效果存在某一最佳分子量;当改进剂分子量相近并处于最佳分子量范围内时,则窄分布改进剂的效果比宽分布的改进剂为佳。反之,以宽分布改进剂为宜。  相似文献   

19.
作者同步观察了维那利酮对离体家兔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乳头肌张力的影响,并对两者变化加以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维那利酮使离体家兔心室乳头肌最大张力、张力最大变化速率和动作电位时程(APT)显著增加;对乳头肌细胞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振幅(APA)、0期去极最大速度(V_(max))均无明显作用。同时,APT延长与最大张力增加经统计学衡量呈正相关关系,提示两者变化属同一机理,可能都与钙内流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