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术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所有患者都采取紧急性心肺复苏,除颤法,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液体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肾上腺素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胺碘酮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研究组患者这两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自主心律恢复所占比例为70.0%,自主心律恢复时间为(9.4±2.3)min,1小时有效率为65.0%,复苏成功率为20.0%,研究组这4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心脏骤停患者采用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胺碘酮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院前实施心肺复苏术(CPR)的状况 , 探讨针对性策略, 努力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院前急救452 例CPR 的出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相关时间、CPR成功率及随访中脑复苏成功率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2例CPR 中有95例复苏成功,占21.02%.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仍为CPR主要对象.复苏成功组室颤/室扑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P<0.01),早期电除颤者复苏成功率高.CPR成功与未成功组在发生心搏骤停(CA)至开始CPR 时间方面有明显差别,超长CPR(即CPR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与CPR是否成功无关联(P > 0. 05),目击者即刻CPR可提高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很低.结论 院前急救中应尽早开始实施CPR、电除颤以及规范熟练的基本生命支持(BLS)操作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对于原因不明或自缢、电击、溺水、意外事故而引发的CA要积极抢救生命.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及CPR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急诊科接受心肺复苏术治疗的100例心脏骤停患者,将心肺复苏成功的5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将心肺复苏失败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地点、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心肺复苏持续时间、推注肾上腺素含量、发病原因、是否使用气管插管、是否使用电除颤,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60岁(56.00%vs 28.00%)、发病地点在院外(60.00%vs 26.00%)、心肺复苏开始时间超过5 min(52.00%vs 20.00%)、心肺复苏术持续时间不足30 min(60.00%vs 28.00%)、推注肾上腺素超过5 mg(54.00%vs 24.00%)、发病原因为心源性(68.00%vs32.00%)、采取气管插管(60.00%vs 28.00%)、采取电除颤(56%vs 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6、11.791、11.111、10.390、9.458、12.960、10.3... 相似文献
5.
6.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5)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术联合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心肺脑复苏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心肺脑复苏术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复苏后24h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 <0. 05);自主循环恢复后1d、3d时,研究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术后联用山莨菪碱可控制全身炎症反应,提升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复苏后24h存活率,改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8.
崔小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03-404
1997年开始,我院急诊科将纳洛酮常规应用于心脏骤停救治,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方法 分两组,1994~1996年未应用纳洛酮为常规组,1997~1999年应用纳洛酮为纳洛酮组;常规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0~68岁。救治方法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胸外按压、电击除颤、肾上腺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对症等;纳洛酮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5~72岁。除按常规组方法治疗外,一旦静脉通道建立即刻静推纳洛酮2.0mg,以后每半小时静推2.0mg,直至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功能正常,再根据病情用小剂量维持静滴。1.2 自主循…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近十几年来 ,急诊医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独立科学。从事急救专业的护理人员越来越多地被要求直接参与伤病员的救治已成为急诊医学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心肺复苏术中 ,急救护士所起的作用将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预后[1,2 ] ,现将我院急诊科1998年 2月 -2 0 0 2年 2月由护士参与施行的 36例CPR术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 ,男 2 0例 ,女 16例 ,年龄 12~75岁 ,平均 43 .5岁。其中心跳聚停 (院前 ) 13例 ,各类农药、药物中毒 7例 ;胸部多发伤 5例 ;脑出血 5例 ;特重型… 相似文献
10.
谭掌国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5):774-775
回顾性分析45 例心脏骤停者心肺脑复苏情况。心肺复苏(CPR) 成功18 例,脑复苏成功14 例。结果显示现场抢救与非现场抢救组;初期复苏(LBLS) 开始≤4 min ,Ⅱ期复苏( ACLS) 开始≤8 min 与BLS≥4 min ,ACLS≥8 min 组;首获医务人员或熟悉CPR 操作者抢救与首获一般群众抢救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心肺脑复苏的关键在于现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1.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术一些有关知识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临床上常见的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心肺复苏(CPR)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之一。不管CA原因如何,其处理大致相同。复苏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50年代末开展肺脏复苏,60年代开展心脏复苏,70年代开展心肺复苏,80年代又发展为心脏脑复苏(CPCR)。复苏学研究的目的不仅要使患者呼吸心跳恢复,还要使患者智力恢复,即脑功能恢复,最后使整个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目前复苏术正在普及与规范化,其研究仍在进一步深化,其方法和机制有了很大进展,同时也有许多争论。 相似文献
12.
笔者自1982年始探讨应用“胸外心肺按压复苏术”,经1982~2002年试用于20例原发性心脏骤停,7例心脏复跳, 其中3例存活。1例冠心病室颤,经持续胸外心肺按压49分钟而心脏复跳存活。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 头偏向一侧充分后仰抬下颏,通畅气道。术者跪于病人一侧或立于床边。以 相似文献
13.
规范、切实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使心跳骤停的患者经过抢救获得新生.但总的看来,其成功率很低.作者通过对78例心脑肺复苏术的总结分析,探讨心肺复苏措施的效果及机制,以期达到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院前急救中不同心肺复苏(CPR)法对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比较院前急救中以循环支持优先(CAB)救治的心脏骤停者(325例)、以早期电除颤优先(DC)救治的患者(120例)、以传统CPR(ABC)救治的患者(280例)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24h存活率.结果 ROSC率CAB组14.5%,ABC组5%,DC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h存活率CAB组6.8%,ABC组2.5%,DC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CPR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现场进行CPR时可根据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目击者施救与否及临床表现等灵活地选择CPR复苏程序,但建议优先考虑CAB程序. 相似文献
15.
16.
心脏骤停123例复苏成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carcl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败的原因,分析心脏骤停环境、时间、救护措施与复苏成败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对12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院内、外两组复苏成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心脏骤停6 min内与6 min后的CPR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先由目击者进行CPR和等待医生到场才行CPR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CPR措施与复苏成败关系密切.结论:要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是:①及时、准确地救护;②尽早气管插管、电除颤和脑复苏;③加强复苏知识的普及教育,呼吁社会公众的普遍参与. 相似文献
17.
在门诊就诊中,心脏病患者随时都可能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成功与否,速度很重要,合作是基础,技术是关键。我院于2005年成功抢救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由各种病因导致的生命最危急的临床情况,可迅速进展至不可逆的脑死亡。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在CA抢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近年来CPR逐步得到规范和推广,但国内CPR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提高CPR成功率成为急诊科医师面临的艰巨问题。本文对我院急诊科2006年3月~2010年4月救治的 相似文献
19.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发病急骤,病死率高.心肺复苏术(CPR)经过40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在技术与经验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成功率仍较低,尤其生存率更低.国外CPR成功后生存率8%,国内仅2%左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应用不同吸氧浓度心肺复苏术的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9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肺复苏术过程中吸氧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各30例.A组给予高浓度吸氧,氧气浓度为100%;B组为中浓度吸氧,氧气浓度为75%;C组为低浓度吸氧,氧气浓度为21%.对比3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血清S100β蛋白及NSE水平、心肺复苏情况.结果 心肺复苏术后,A组患者PaO2为(259.85±10.05)mmHg、SaO2值为(99.96±0.43)%均高于B组(126.69±6.87)mmHg、(95.87±1.27)%,且B组PaO2、SaO2值均高于C组(75.36±12.42)mmHg、(94.48±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PaCO2为(35.14±3.45)mmHg、(36.02±2.62)mmHg、(35.26±2.79)mmHg及pH值为(7.16±0.03)、(7.15±0.04)、(7.1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及NSE水平均低于A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肺复苏至ROSC时间为(14.49±2.43)min及ROSC后6 h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为(78.26±12.73)分均高于A组(15.52±2.26)min、(70.14±2.85)分及C组(16.67±2.34)min、(54.49±13.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而言,给予中浓度吸氧量有助于缓解患者脑组织损伤,同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预后效果较好,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