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表现。方法:收集57例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即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边缘多有不规则骨质硬化缘,骨质缺损后见条形或弧形骨块并突入椎管。结论:CT扫描对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腰椎后缘软骨结节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表现,11例与常规X线片比较,结果:CT表现为:(1)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似,周边硬化。(2)缺损区后壁后有突出椎管骨愉,明显者可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并可致椎管狭窄。(3)多同时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能明确诊断腰后缘软结节,并对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增强对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认识以避免漏误诊.方法 总结85例LPMN的特征性CT表现并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 特征性CT表现为椎体后缘伴有硬化环的骨质缺损区,缺损区后方有骨块突入椎管导致椎管狭窄.扫描技术运用不当、对本病认识不足等原因可导致漏误诊.结论 提高对LPMN的认识,避免漏误诊,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其特征性CT表现是椎体后缘局部骨质缺损。其后有一骨块突入椎管。为加深认识,结合本院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3例典型病例。分析其CT表现,并讨论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CT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表现及发病机理的探讨(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发病机理及CT对LPM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LPMN的CT表现、好发部位及其原因。讨论了LPMN的发病机理。结果:典型改变为:(1)椎体后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2)缺损后方的骨壁呈拱形突入椎管。(3)硬膜囊及神经根可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能清楚显示LPMN的改变及其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5例(82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结果:椎体后缘离断症好发于L1~S1,以L5发生率最高(51.2%),其次为S1(32.9%),离断骨块多数呈条片状、弧线状,少数呈三角形。97.3%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41.4%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70.7%合并椎间盘突出,30.7%合并椎体内单发或多发的许莫氏结节。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显著的CT特征,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基础上脊柱伸屈反复牵拉的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形成机理。本症是引起腰腿痛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表现。男23例,女11例;年龄24~65岁,平均42.4岁;均行X线平片、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结果:34例患者均有腰腿痛表现。X线侧位片显示19例(55.9%),屈曲位较过伸位更清楚显示离断病变;CT能全部确认34例椎体后缘离断;MRI可显示椎体后缘骨缺损及椎体后缘局部信号改变,但不能确诊。典型影像学特征:椎体后缘骨质缺损,边缘硬化;缺损后方有骨片突入椎管;硬膜或神经根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椎体后缘离断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CT是最佳的诊断技术,为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后缘许莫结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及与临床手术病理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例椎后缘许莫结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结果:35例椎后缘许莫结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椎后下缘25例,椎后上缘10例;中央型9例,旁侧型26例。CT表现:椎体后缘骨质呈类圆形或多囊状骨质缺损,周边硬化,后壁呈弧形突向椎管,有断裂、游离。结论:CT可反映椎后缘许莫结节型的病理变化,并可初步判断纤维环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5例(82个)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表现.结果椎体后缘离断症好发于L4~S1,以L5发生率最高(51.2%),其次为S1(32.9%),离断骨块多数呈条片状、弧线状,少数呈三角形.97.3%合并椎体后缘软骨结节,41.4%致椎管或侧隐窝狭窄,70.7%合并椎间盘突出,30.7%合并椎体内单发或多发的许莫氏结节.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显著的CT特征,在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基础上脊柱伸屈反复牵拉的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形成机理.本症是引起腰腿痛不客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制和CT表现,加深对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认识。方法16例患者均行轴位CT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结果16例患者中,发生在L5后上缘4例,S1后上缘12例。16例均表现为椎体后缘低密度骨质缺损区及离断骨片向后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结论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突出椎间盘挤压其邻近椎体骨质,从而使其形成离断骨片。CT主要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突出椎间盘邻近椎体后缘的骨质缺损区及离断骨片影。  相似文献   

11.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是发生在腰椎体后缘的软骨结节,可引起硬膜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具有特征性X线及CT表现,以往由于诊断技术及临床表现多有椎间盘突出的典型征象,常漏诊漏治,随着CT及磁共振显像(MRI)等检查手段的普遍应用,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渐引起重视。我院1992~1997年间共收注15例,手术治疗14例,疗效满意。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1例拒绝手术),年龄19~35岁,平均28.6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9年,平均病程2年2个月,突然发病8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多为弯腰搬抬重物所致,余7例隐匿起病,反复发…  相似文献   

12.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腰间盘脱出,本文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份CT扫描发现的50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临床X线分析(附7例报告)梁振兴,王敬,刘昕,曾幼鲁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LPMN),是指发生在腰椎后下部椎体内的软骨结节,因其也可发生在胸椎及骶椎后缘,曹来宾等主张称其为椎体后缘软骨结节(VPMN)。现将我院所见7例报告如下,着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CT影像特征,以避免或减少误漏诊.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5例LPMN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85例临床表现为腰腿疼痛,双下肢麻木、无力,56例出现间歇性跛行.行CT检查首次确诊LPMN 79例,误漏诊6例,后经复查CT或重新阅片确诊.本组85例均经手术摘除突出髓核及骨块,病理结果进一步证实LPMN诊断.结论 CT扫描技术运用不当、对本病认识不足是本组误漏诊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本病的特征性CT表现,可最大程度减少误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x线平片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表现。结果36例病变关节周围均见多枚钙化或骨化结节影,形态呈点状、沙粒状、圆形或卵圆形,并可聚集成桑椹状、团块状、菜花状或不规则形。钙化结节中心密度淡,周边密度高呈蛋壳样,有的骨化结节内可见骨性结构。21例手术中骨软骨体数量均大于X线平片计数,病区滑膜组织镜下均呈不同程度的软骨化生改变。结论受软骨结节的钙化或骨化程度的影响,X线平片诊断滑膜骨软骨瘤病有一定限度,尚需结合关节腔造影和(或)CT检查,手术病理检查提示滑膜有软骨化生改变为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6.
滑膜骨软骨瘤病57例X线及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滑膜骨软骨瘤病的X线、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57例经关节镜或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的X线、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中男33例,女24例,53例为单关节发病,4例为双侧关节同时发病。表现为关节内或周围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结节状钙化或骨化影。在膝关节游离体多位于髌上囊及窝处,在肘关节则多位于肘关节屈侧。关节面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结论:X线平片、CT可对本病出现钙化或骨化征象的游离体、悬垂体作出明确诊断。但本病的诊断应与其他赘生病变一样遵循临床、X线、病理三结合的原则,根据本病的好发部位、典型的X线、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症状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诊断(附19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病例的影像表现。结果  19例X线平片显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11例 (5 6% ) ,行椎管造影 15例 ,显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11例 (73 % ) ,19例CT平扫显示 18例 (95 % )。结论 X线平片是检查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基本方法 ,CT平扫是检查诊断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最有效手段 ,结合CTM能更准确地显示椎管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发病机理和CT表现,提高对本症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16例患者进行轴位及部分冠、矢状位重建的CT扫描。结果:本组病例离断骨片均来自椎体后上缘,以S1居多,后移骨片前方骨质缺损区为间盘组织充填,周边硬化。结论:椎体后缘骨片离断的主要发病机理是椎间盘突出的推压,为继发改变,认同腰椎间盘突出并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命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骨块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2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骨块病例进行螺旋CT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成像研究。结果:椎体后骨块可分为:腰椎间盘突出钙化7例,后纵韧带骨化4例,许莫氏结节后壁破裂后移10例,椎体后缘骨赘5例,椎体后缘骨突骨折1例。结论: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骨块的影像表现不一,发生机理不同,成因有突出椎间盘钙化,后给韧带骨化,许莫氏结节后壁破裂后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及骨突骨折。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3岁,因车祸外伤急诊入院,行腰椎、骨盆等部位DR平片及腰椎CT、MRI等检查. 2 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诊断 腰椎、骨盆DR平片示:腰椎椎体内见多发小蜂窝状骨质密度减低区,骨小梁结构模糊,骨皮质变薄;骨盆组成骨骨质内见亦可见多发小蜂窝状骨质密度减低区,腰椎CT示:腰椎椎体、椎体附件、肋骨骨质呈蜂窝状骨质破坏,其间见残存之高密度骨嵴,边缘骨皮质变薄;腰椎MR示:腰椎于T1WI序列上信号大部分减低,T2WI序列上多椎体内分布长T2信号灶,边界不清,个别椎体楔形改变明显,局部并后突.以上影像所见多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