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需尽快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以避免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由于实验室传统检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限制,PJI的诊断至今仍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一些兼具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包括生物标志物检测和病原学检测方法在PJI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对关节置换术后PJI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终末期髋关节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成为最常见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术后并发症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阻碍,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率约为0.30%-2.22%[1]。虽然假体周围感染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普遍存在局部肿胀、活动受限、疼痛,低热、流脓、形成窦道等,大多数假体周围感染可得到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细菌形成的生物膜是造成耐药的重要机制。假体周围感染与无菌性松动临床表现非常相似,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和同位素扫描有助于术前诊断;治疗方法较多,在抗菌治疗的基础上清创,保留与不保留假体.一期与二期更换假体,逐步解析法可为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现多用于终末期关节疾病的治疗,但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假体感染是常见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样是导致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然而对感染病原的诊断至今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该文主要对人工关节假体感染细菌生物膜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总结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查、微生物检查、组织学检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因素包括自身因素、术前备皮、术中因素、术后因素。预后感染的护理措施包括积极控制并发症、皮肤准备、术中预防、术后预防、切口引流护理以及综合护理。认为重视可控因素的影响可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45例(45髋),术前均行SPECT/CT检查,观察SPECT/CT术前诊断假体松动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诊断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敏感性为91.9%(34/37),特异性为37.5%(3/8),符合率为82.2%(37/45)。结论 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可作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诊断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99Tcm-MDP血流、血池及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感染与无菌性假体松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9Tcm-MDP血流、血池及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采用视觉分析法,并与细菌培养、C反应蛋白、血红细胞沉降率及术后病理等对照.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以单纯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骨-假体弥漫性放射性浓聚诊断为关节感染,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0%、77.78%、78.6%;如以血流或血池相任意阳性结合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阳性诊断关节感染,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88.89%、92.9%.结论: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可以对假体松动和感染的具体部位进行精准定位,99Tcm-MDP血流、血池结合延迟的SPECT/CT融合显像,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和感染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灾难性并发症之一,已经成为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首要原因,目前的实验室和影像学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PJI的诊断仍缺乏金标准。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传统诊断学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不高;白细胞酯酶测定、α-防御素等关节液标记物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血清中相比,关节液中的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对诊断PJI更具价值;白细胞闪烁扫描、抗粒细胞闪烁扫描和18氟-氟脱氧葡萄糖等影像学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目前尚无法大规模应用;而二代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能检测到常规细菌培养阴性的病原菌DNA,且不受抗生素使用与否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综述旨在提供更具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方法,使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能够早诊断、早治疗,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和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关节置换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管其发生率非常低(全膝关节术后感染的概率为0.6%~1.6%,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在0.7%~2.4%[1]),但它严重地影响关节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需要接受再次手术和长期的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行关节融合术甚至截肢[2],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一种减轻病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术式,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已经越来越普及。2006年美国髋膝置换总量约80万台,英国约13万台[1-2]。但关节周围假体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随着手术技术和手术条件的改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发病率正在下降,现在初次髋关节置换中感染发生率为1.7%,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材料的问世,骨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1]。虽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0年成功率已大于90.00%,但仍有不少患者因各种原因导致手术失败[2],主要有关节不稳、脱位、假体松动、感染、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等。假体松动的概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般术后2~5年假体松动率为19.50%,6~9年则上升为44.30%;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髋关节术后  相似文献   

12.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当前治疗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但是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关节置换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常诉膝关节肿胀、皮肤发热。本文对近几年与TKA术后皮温变化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旨在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正常情况下切口局部皮温变化规律,为鉴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有无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方法 选取自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纳入感染组(n=30),未感染患者纳入非感染组(n=220)。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和生化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使用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效果。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年龄61~80岁,P<0.001)、合并糖尿病(P<0.001)、术后引流时间(时间≥48 h,P=0.002)、既往髋膝部位创伤史(P<0.001)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1~80岁(P=0.001)、合并糖尿病(P<0.001)、术后引流时间≥48 h(P=0.040)、髋膝部位创伤史(P=0.002)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共31例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并发症而接受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31例次中,术后诊断股骨头脱位4例次,X线平片表现为股骨头位于髋臼外;无菌性松动22例次,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30 mm的透亮带,其中,假体周围慢性肉芽肿性炎CT/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感染4例次,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2~4 mm的轮廓与假体形态不一致的透亮带,MRI表现为感染区软组织肿胀,见环形强化病灶;异位骨化1例次,X线表现为髋臼假体周围软组织大量骨化影。结论 假体周围透亮带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松动最重要的X线表现,CT/MRI有助于区分无菌性松动中的假体慢性肉芽肿性炎、以鉴别感染性和无菌性松动。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关节假体是置入人体内的材料,其形态的设计、表面处理、材料选用、制造工艺以及包装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不同患者应根据病情、关节限制程度、固定方式和半月板功能来选择不同的人工膝关节。股骨与胫骨间的旋转对线关系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合适的软组织平衡是获得良好的假体位置和力线的前提。不同膝关节假体的适应症应由膝关节的骨和软组织条件决定、膝关节韧带的质量和状态、关节畸形以及关节软骨破坏的程度决定假体的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伤口愈合不良、假体周围感染、置入后骨折、关节僵硬、置入后残留疼痛是关节置换的常见并发症。选择高质量的假体、不断开发和推广使用其配套器械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普及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关节液细菌培养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的金标准,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最为多见[1]。虽然培养方法的特异性高,但其敏感性较差,培养阴性并不能排除感染。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于培养阴性、临床怀疑存在感染病例致病菌的检出具有较高敏感性。对感染标本直接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微生物专用数据库比对和智能化算法分析,可获得疑似致病微生物的种属信息,并提供全面深入的报告,为疑难危重感染提供快速精准诊断依据。该技术尤其用于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全髋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来判断术后治疗效果。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57例(60髋)进行定期随访,平均随访5 a,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的改变,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60髋中,56髋没有假体松动,2例无菌性松动,1例髋关节脱位,1例感染。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非感染性关节病变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细菌生物膜(BBF)是细菌分泌的多糖、纤维蛋白和脂蛋白等物质黏附于生物材料形成的并能将细菌自身包裹于其中的膜样复合物,如关节假体表面的膜状物质。BBF能增强细菌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近年来,BBF对抗菌药物极强的抵抗力成为临床上难治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应用,关节假体感染后BBF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就关节假体感染后BBF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BBF的形成过程、耐药机制、检测方法以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老龄化,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美国行髋、膝关节置换术者将分别达到570000例和3480000例[1]),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如何提高PJI 的诊疗水平已成为关节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 PJI 的诊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谢强  雷光华 《中国临床康复》2012,(44):8271-8278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疗法现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关节假体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后严重的并发疵之一,感染后将给忠者带来严重后果。目前,对假体感染的诊断还没有一项临床或实验室检查在灵敏度、特异度和精确度上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目的:讨论并总结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感染的相关血液炎性标志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