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评价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Kennedy Ⅰ类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30例,采用Magfit EX-600磁性附着体作为基牙冠外固位体,应用导平面板、栓体栓道作为义齿的稳定装置,制作磁性附着体可摘局部义齿,通过临床、X线检查和患者的主观感受评估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随访1~3年,25例患者对义齿的功能和美观表示满意;另出现牙龈炎1例,磁体脱落2例,患者基本满意,总体满意率达93.3%.2例义齿远中磨牙区部位骨吸收,导致义齿后牙区基托下沉,义齿部分塑料基托出现裂隙或破损,患者不满意.结论 采用磁性附着体义齿修复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具有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性,患者反馈咀嚼效果良好,外形美观、体积小巧,感觉舒适,并且对基牙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太极扣附着体义齿修复牙列游离端缺失的长期疗效,总结其并发症防治方法。方法:采用太极扣冠外附着体46副,修复牙列游离端缺损病例30例,修复后定期复查,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完成5年临床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目前30例患者均能正常使用义齿,义齿美观舒适性、稳定性和咀嚼功能良好,患者满意率93.3%。并发症主要为固位力减弱需更换阳性垫圈,部分基牙出现龈缘炎,无基牙松动及牙折等失败病例发生。结论:应用太极扣附着体义齿修复牙列游离端缺损的长期疗效观察满意,但需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并应按时复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eka冠外精密附着体义齿在双侧或单侧牙列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Ceka冠外精密附着体为27例游离端缺失的患者制作附着体义齿,从主观感觉、临床和X线检查三方面观察其修复的效果.结果 本组27例患者,均采用Ceka冠外附着体义齿修复,经6个月至2年的随访,其感觉舒适,稳固,咀嚼有力;有利于基牙和支持组织的健康.结论 Ceka冠外附着体修复游离端牙列缺损,其稳同性好,取戴方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固位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太极扣(easy resilient attachment,ERA)弹性附着体修复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8例牙及前磨牙缺失的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患者采用ERA弹性冠外附着体进行修复,追踪随访,通过对口内、X线的检查和修复体的戴用情况以评估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戴用义齿后进行6~32个月的随访,28例对义齿的美观性、稳固性、咀嚼功能及牙周健康状态均感到满意。结论ERA弹性附着体是修复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的一种美观、经济、可靠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钴铬钼合金应力中断式义齿用于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择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拟行支架式义齿修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钴铬钼合金应力中断式义齿修复和钴铬合金支架式义齿修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末端基牙牙槽嵴吸收情况,评估钴铬钼合金应力中断式义齿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钴铬钼合金应力中断式义齿与钴铬合金支架式义齿相比较,患者在美观程度、舒适程度、语音功能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P0.05),在咀嚼功能、固位功能两方面满意度也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钴铬钼合金应力中断式义齿的末端基牙牙槽嵴吸收情况较钴铬合金支架式义齿略有减缓,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钴铬钼合金应力中断式义齿用于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附着体义齿修复复杂牙列缺损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附着体义齿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综合修复效果。方法:选择37例因传统可摘局部义齿无法戴用或对此类修复体效果不满意的复杂牙列缺损患者,附着体义齿修复前首先请患者对现有可摘局部义齿就咀嚼功能恢复、舒适度、发音与美观3个主观项目进行评价,其次由修复科医师对义齿的固位情况、对基牙的影响、对口腔卫生的影响3项客观指标进行评价,并在附着体义齿修复后1~5年再对上述6项指标进行评价。SPSS13.0统计软件对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和附着体义齿的综合修复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附着体义齿修复后的主客观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P〈0.05)。结论:附着体义齿对复杂牙列缺损的临床修复综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但由于其设计与临床、技工室操作要求较严、价格相对较高,应选好适应证并充分做到知情同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列大部分缺损的无卡环义齿修复效果。方法:选择缺失牙较多的牙列缺损患者43例,制作无卡环义齿(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做不同材料金属支架),分别于修复后1~3年内复诊,观察义齿固位、美观、咀嚼功能等,评价义齿修复效果。结果:5例患者义齿断裂,总失败率为11.6%,其余良好。结论:选择适应证,牙列大部分缺损患者采用无卡环义齿修复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与卡环式可摘局部义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科室接收的下颌Kennedy I类牙列缺损和余留牙较少的患者2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可摘局部义齿;观察组患者采取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并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基牙牙周健康情况给予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修复后,两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基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炎症,探诊容易出血,存在软垢附着,牙石量相对较少,牙周袋深度也有一定的增加,可是两组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增加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颌Kennedy I类牙列缺损和余留牙较少的患者采取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套筒冠义齿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2例牙列缺损患者,制作58件圆锥形套筒冠义齿对患者进行修复,定期随访,并于6个月后统计修复后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58件套筒冠义齿56件固位稳定,咀嚼效能高,1件出现崩瓷,1件内冠脱落,无1例发生继发龋;30例患者异物感小,自感美观、舒适,满意度96.88%。结论:套筒冠义齿修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附着体固位可摘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冠外精密附着体、磁性附着体、套筒冠作为固位装置制作可摘义齿,对游离端缺失下颌义齿和多牙缺失病例32例进行修复.随访6个月-3年,对义齿美观舒适性、固位力、咀嚼功能、摘戴适应情况及基牙松动、义齿下沉加衬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兵力对义齿美观舒适、固位力、咀嚼功能均感满意.30例对义齿摘戴适应(93.75%),2例感到义齿摘戴不便(按扣式、套筒冠义齿各1例).结论:附着体固位可摘义齿兼有固定、活动一尺的优点,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比较种植修复和固定义齿修复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选择最佳的修复 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00例牙列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 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固定义齿修复,观察组予以种植修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牙周 健康状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 察组咀嚼功能、美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龈沟出血指数及义齿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种植修复在恢复牙列缺损方面具有更好的功能和外观效果,对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具 有积极的影响,能够提供更牢固的支撑和更自然的外观,促进患者咀嚼功能恢复并提高自信心。  相似文献   

12.
的 探讨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对于牙体缺损、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1月于西宁市口腔医院就诊的60例牙体缺损或(和)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患者,随 机分为单修组(n=30)和正畸+修复组(n=30)。单修组单纯开展牙体修复或(和)牙齿种植修复治疗, 正畸+修复组采取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牙齿功能、口腔健康状态和并发症发生 情况。结果 正畸+修复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单修组的66.67%(P<0.05);正畸+修复组治疗后口 腔清洁程度、咀嚼功能、咬合功能、发音功能评分高于单修组(P<0.05);正畸+修复组OHIP-14评分低于 单修组(P<0.05);正畸+修复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与单修组的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 修复前正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错牙合畸形,配合后续修复治疗可解决牙体、牙列缺损 问题,可有效恢复正常牙齿功能,提升口腔健康水平,且未增加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了人工种植牙牙科技术修复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口腔内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区的骨内,通过植入CDIC钛种植体、BLBL种植体来达到修复的目的,本组实验共计收录观察128例患者共计157颗种植体,并且在手术后的6个月均做了种植义齿修复。结果:经追踪观察3~5年,157颗种植体成功了136颗,失败了21颗,总体成功率为86.6%。结论:在修复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方面,人工种植牙牙科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牙科修复技术有着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牙列缺损的效果及对患者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年2月-2022年3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的50例牙列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观察组给予口腔种植修复,比两组临床疗效、语言功能、咀嚼 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4.00%(P<0.05);观察 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 28.00%(P<0.05)。结论 对牙列缺损患者给予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 功能及咀嚼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整体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对牙列缺损患者实施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 年5月于我院行口腔修复的5 0 例牙列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 察组,每组2 5例。对照组给予活动义齿修复治疗,观察组给予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 疗效、恢复情况、治疗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高于对照组的 52.00%(P <0.05);观察组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舒适程度、美观程度、固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00%,低于对照组的32.00%(P <0.05)。结论 对牙列缺损患者实施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提 高牙齿美观度和舒适度,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患者满意度较高,且修复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口腔种植修复在老年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 10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老年牙列缺损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组,各39例。观察组实施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义齿修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 学满意度、修复效果、生活质量、红白美学指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美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效果各项评分均高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红白美学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腔种植修复应用于老年牙列缺损患者 的疗效好,对提高牙齿修复功能和提升牙齿舒适美观价值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咀嚼功能和正 常生活状态,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微创种植技术实施修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医院采用种植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微创组:采用微创种植技术实施修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牙种植技术实施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年评价两组患者修复后美学效果及种植成功率。结果:微创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手术完成1年后,微创组的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唇侧龈缘曲度、唇侧龈缘高度、根部凸度、软组织颜色和软组织质地7个项目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手术完成1年后,微创组的种植体成功率97.5%,对照组种植成功率95.0%,两组间种植成功率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微创种植技术实施修复治疗能够取得与传统方法相同的效果,同时具有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术后疼痛时间缩短,修复后近期修复体美观效果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探讨口腔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牙列缺损伴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 5月-2023年6月接受牙列缺损伴牙牙合畸形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种植修复治疗,观察组行口腔正畸治疗联合种植修复治疗,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牙齿功能、口腔健康程度、牙齿美观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 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77.78%(P <0.05);观察组语言功能评分和咀嚼功能评分高于对照 组,软垢指数、菌斑附着指数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牙齿美观度优良率为95.56%,高于对 照组的75.56%(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P <0.05)。结论 针对牙列缺损伴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正畸结合种植修复治疗的效果确切,可提高牙齿功能、美观度和口 腔卫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