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霉素(adriamycin,ADM)联合冻融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荷宫颈癌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应用反复冻融法处理小鼠宫颈癌U14细胞,并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s,制备DCs疫苗;流式细胞术鉴定DCs成熟表型;荷瘤小鼠分为对照组(PBS组)、DCs疫苗组、ADM组和ADM联合DCs疫苗组,进行3个周期的治疗。观察肿瘤大小,第21 d取血,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2、IL-12和IFN-γ含量;处死动物,称肿瘤重量。结果:肿瘤冻融抗原致敏DCs后,可高表达白细胞分化抗原CD11c、CD80和CD86;经3个周期的治疗后,ADM联合DCs疫苗组平均瘤重及平均瘤体积均小于ADM组、DCs疫苗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抑瘤率大于其它3组(P<0.05),且血清IL-2、IL-12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 (P<0.05)。结论:ADM联合肿瘤抗原致敏的DCs疫苗可增强动物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有效抑制荷宫颈癌小鼠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寄生虫药物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对小鼠皮下黑色素瘤内T细胞浸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腹部皮下接种B16F10-luciferase黑色素瘤细胞。荷瘤4 d后,将肿瘤体积大小基本一致的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5只。ABZ组每天给予100 mg/kg的ABZ溶液进行灌胃治疗;Control组给予等量体积PBS灌胃。期间测量并记录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大小,于第12天处死小鼠。对肿瘤进行称重,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小鼠脾脏、引流淋巴结、外周血和肿瘤中浸润T细胞的差异。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小鼠,ABZ处理组小鼠肿瘤体积较小,重量较轻;ABZ处理组小鼠脾脏、引流淋巴结、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频率无明显差异,但肿瘤内CD4+T和CD8+T细胞浸润增多;同时我们发现肿瘤内浸润的耗竭前体CD8+T细胞增多,且CD8+T细胞分泌IFN-γ和Granzyme B能力增强,而Treg细胞减少。结论 抗寄生虫药物ABZ能够通过增加皮下瘤体内CD4  相似文献   

3.
CD34+骨髓前体细胞在MIP-1、MCP-3及RANTES等趋化因子的作用下,经毛细血管迁至外周非淋巴组织。随着抗原刺激,树突状细胞细胞膜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5减少,而CXCR4增多。树突状细胞对CXCR4相应配体SDF-α,MIP-3β反应性升高,继而在这些细胞因子的趋化下迁至淋巴结T区。树突状细胞体内迁移过程同时伴有细胞由未成熟向成熟转化。  相似文献   

4.
大蒜素抗肝癌的免疫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鼠肝癌动物模型,评价大蒜素在体内抗肝癌的有效性及可能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在BALB/c小鼠右侧腋部皮下接种MM45T.Li细胞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和大蒜素治疗组,每组动物各20只,予接种后第2 d腹腔内注射给药,分别注射0.2 mL 0.9%NS和0.2 ml (1.95 kg/L)大蒜素液,每天1次,连续14 d;每2 d持续测量肿瘤体积变化,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于末次给药第2 d处死动物,称取肿瘤重量,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用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蒜素治疗组小鼠移植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肿瘤组织HE染色示大蒜素治疗组肿瘤组织中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且能从形态学上观察到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浸润,而模型组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较少;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到大蒜素治疗组肿瘤组织中有较多CD4+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大蒜素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52.59%±4.93%和18.94%±1.87%,明显高于模型组的32.34%±6.40%和12.01%±1.06%(P<0.05)。结论: 大蒜素可能通过活化CD4+和CD8+T淋巴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探讨青蒿素调控p53表达进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情况研究青蒿素抗肿瘤的机理.方法 2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PBS组、青蒿素组及青蒿素+Pifithrin-α组,每组5只.以PBS组、青蒿素组及青蒿素+Pifithrin-α组小鼠联合应用DEN/CCM/乙醇构建肝癌模型.空白组小鼠正常饲养3周,PBS组腹腔注射PBS 3周,青蒿素组腹腔注射青蒿素(100mg/kg)3周,青蒿素+Pifithrin-α组应用Pifithrin-α (50 mg/kg)隔日作用1周后,再与青蒿素作用3周.处死各组小鼠,分离小鼠肿瘤组织,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及p53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小鼠肝癌模型,青蒿素组荷瘤小鼠经作用后肿瘤组织Caspase3及p5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青蒿素+Pifithrin-α组荷瘤小鼠经Pifithrin-α预处理后,青蒿素诱导的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显著降低.结论 青蒿素通过调控p53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CTP修饰的EGFRvⅢ多肽疫苗是否可激活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并抑制胶质瘤生长。方法:qPCR检测胶质瘤患者肿瘤和癌旁组织EGFR和EGFRvⅢ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多肽疫苗CTP-V2在树突状细胞(DCs)中的定位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负载多肽疫苗DCs与CD8+T细胞共孵育后T细胞增殖及CD69表达;体内抑瘤实验检测CTP-V2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细胞肿瘤浸润及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qPCR结果显示,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升高(P<0.001),肿瘤组织EGFR和EGFRvⅢ表达呈正相关(R=0.58),且EGFR和EGFRvⅢ表达与胶质瘤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显微镜观察显示,CTP-V2可有效定位于DCs胞质区域;流式检测结果表明负载CTP-V2的DCs较负载V2的DCs可更显著地刺激CD8+T细胞增殖(P<0.000 1)和CD69表达(P<0.000 1);小鼠移植瘤模型显示,CTP-V2可显著抑制胶质瘤生长(P<0.01),同时可明显增加T细胞肿瘤浸润(P<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融灶周围注射CpG ODN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能。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Hepa 1-6细胞双侧皮下肝癌模型,根据右侧皮下肝癌治疗的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微波消融联合消融灶周边注射CpG ODN治疗)、消融治疗组、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双侧皮下肝癌体积变化、小鼠生存时间。免疫组化检测右侧肿瘤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和左侧肿瘤组织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12、IL-10含量。LDH释放法检测各组脾源性CTL杀伤活性。另选取单侧皮下肝癌小鼠,分别给予联合治疗和消融治疗,30天后在对侧皮下再次接种同种肝癌细胞,观察再接种肿瘤的成瘤率和肿瘤体积变化。结果:双侧皮下肝癌模型小鼠联合治疗组和消融治疗组右侧肿瘤体积体积显著小于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中左侧未治疗的肿瘤体积在第10天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联合治疗组73天,消融治疗组60天,CpG ODN治疗组55天,对照组38天。联合治疗组左侧肿瘤组织内CD8T淋巴细胞数量为(25.17±5.46)/HP,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联合治疗组和消融治疗组右侧肿瘤组织HSP70标记指数分别为(39.95±9.03)%和(33.90±7.98)%,明显高于CpG ODN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IL-1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IL-10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联合治疗组中脾CTL细胞对Hepa 1-6杀伤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侧皮下肝癌小鼠联合治疗组再接种肿瘤细胞的成瘤率为58.33%,而消融治疗组的成瘤率为83.33%,且联合治疗组的再接种肿瘤体积在第20天后明显小于消融治疗组(P<0.05)。结论:微波消融能促使肿瘤细胞HSP70表达,微波消融联合消融灶周边注射CpG ODN能激活小鼠体内的CD8 T淋巴细胞,促使小鼠体内发生Th2/Th1免疫偏移,从而产生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缺血环境下胚胎干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es DCs)能否诱导同源性神经前体细胞(NPCs)的移植耐受。方法:分别自129/svj p CX-e GFP ES-D3诱生NPCs及129/svj ES-D3诱生es DCs。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SD大鼠并相应分为预处理组及对照组,术后1周预处理组经尾静脉注射es DCs而对照组注射PBS,两组动物在预处理1周后侧脑室注射NPCs,2周后(MCAo术后4周)免疫组化观察纹状区CD4+、CD8+、ED1+细胞的分布差异,MTT法观察颈部淋巴细胞增殖性(PI),逆转录PCR(RT-PCR)半定量局部IL-10、IFN-γmRNA表达差异,荧光显微镜观察GFP标记NPCs海马存活率。结果:预处理组大鼠,CD4+细胞浸润显著低于对照组(134.7±36.2 vs 198.8±59.6,P0.05),NPCs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预处理组对ED1+(298.8±75.9 vs 302.2±88.5)、CD8+(145.8±45.4 vs 134.3±39.0)细胞浸润、局部细胞因子mRNA IFN-γ(1.697±0.273 vs 1.829±0.250)、IL-10(1.147±0.260 vs 1.264±0.119)及外周淋巴细胞增长率(PI,1.245±0.211 vs1.331±0.235)无明显影响。结论:es DC可能通过降低局部CD4+细胞反应诱导针对同源性NPCs免疫耐受,尚无确切证据表明细胞因子途径参与该过程,确切的机理尚需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生期肺炎链球菌肺炎对肺部树突状细胞、Foxp3~+Tregs和Th17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新生Balb/c鼠(7日龄)随机分为对照组(mock组)及肺炎链球菌肺炎组(S.pneumonia组)。S.pneumonia组给予鼻腔滴注肺炎链球菌,对照组给予鼻腔滴注等量PBS。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肺炎链球菌感染后第2、5、7和14天肺组织中CD103~+DCs、CD11b~+DCs、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及Foxp3~+Tregs和IL-17~+CD4~+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新生期肺炎链球菌肺炎后肺组织DCs表面CD40、CD86表达增强(P0.05),CD103~+DCs、Foxp3~+Treg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CD11b~+DCs及IL-17~+CD4~+T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对照组肺部CD103~+DCs和Foxp3~+Treg表达呈正相关(P0.01,r=0.593),而新生期感染肺炎链球菌后CD103~+DCs和Foxp3~+Treg表达无相关性(P0.05,r=0.015)。结论新生期肺炎链球菌肺炎抑制肺部CD103~+DCs和Foxp3~+Tregs发育,促进CD11b~+DCs及Th17表达,影响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可能同后续慢性气道炎症及哮喘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移植缓解1型糖尿病小鼠(T1DM)发病及机制。 方法 B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第3代培养的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与2周龄NOD小鼠脾细胞共培养,FACS检测CD4+和CD8+T细胞增殖及活化;2周龄雌性NOD小鼠随机分为BMSCs组、PBS组、对照组,每组6只,对照组2周处死;BMSCs组和PBS组12周分别腹腔注射100 μl(2×107细胞)BMSCs或等体积PBS,监测小鼠血糖和体重至26周;HE、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胰腺炎性细胞浸润;FACS检测CD4+和CD8+T细胞增殖及活化。 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s;BMSCs条件培养基抑制CD4+及CD8+T细胞的增殖及活化(P<0.05);BMSCs组小鼠体重高于PBS组(P<0.05),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炎性浸润减少(P<0.05),脾脏CD4+和CD8+T细胞增殖及活化降低(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能通过T细胞免疫抑制缓解T1DM小鼠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移植缓解1型糖尿病小鼠(T1DM)发病及机制。 方法 BMSCs分离培养及鉴定;第3代培养的上清作为条件培养基,与2周龄NOD小鼠脾细胞共培养,FACS检测CD4+和CD8+T细胞增殖及活化;2周龄雌性NOD小鼠随机分为BMSCs组、PBS组、对照组,每组6只,对照组2周处死;BMSCs组和PBS组12周分别腹腔注射100 μl(2×107细胞)BMSCs或等体积PBS,监测小鼠血糖和体重至26周;HE、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胰腺炎性细胞浸润;FACS检测CD4+和CD8+T细胞增殖及活化。 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s;BMSCs条件培养基抑制CD4+及CD8+T细胞的增殖及活化(P<0.05);BMSCs组小鼠体重高于PBS组(P<0.05),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炎性浸润减少(P<0.05),脾脏CD4+和CD8+T细胞增殖及活化降低(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能通过T细胞免疫抑制缓解T1DM小鼠发病。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冬凌草甲素(ORI)抗小鼠H22肝癌中的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本研究利用C57/BL6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PBS组)、ORI高、中、低剂量处理组(75、50、25mg·kg~(-1)·d~(-1))、阳性对照组(5-Fu组)和空白组(NC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2d后处死。以瘤重、抑瘤率观察ORI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对小鼠H22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中CD4~+T细胞分泌IL-17、IL-2、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能力,并检测CD8~+T和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ORI处理组和荷瘤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缩小(P0.05);ORI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脾脏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抑制CD4~+T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尤其对IL-17和IL-2的抑制最为明显,对TNF-α和IFN-γ抑制在ORI高浓度情况下发挥作用;同时,ORI处理组中CD8~+T细胞的PD-1表达降低,而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呈现一定程度的上调。上述结果表明ORI对小鼠H22肿瘤具有明显的体内抑瘤作用,除了直接的杀伤作用外,ORI还可以通过提高CD8~+T的杀伤作用,降低CD4~+T细胞的炎症特性发挥抗肿瘤免疫应答功效,其中的可能机制是影响两种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因此,ORI还可通过协同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促进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黏蛋白1(MUC1)模拟表位肽致敏树突状细胞(DC)对宫颈癌荷瘤小鼠生长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培养小鼠骨髓细胞,诱导并刺激DC成熟,MUC1模拟表位肽处理构建负载MUC1模拟表位肽的DC。构建稳定表达MUC1的宫颈癌U14细胞株的荷瘤BALB/c小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注射0.2 ml生理盐水)、DC组(注射2×105个未加MUC1模拟表位肽的DCs)和DC+MUC1组(注射2×105个负载MUC1模拟表位肽的DCs),免疫1周后进行二次免疫。治疗前和二次免疫1周后测量肿瘤体积;二次免疫1周后取小鼠肿瘤组织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取小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TGF-β、VEGF浓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空白对照组、DC组和DC+MUC1组肿瘤体积增大(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联合瘤内转染Ad.GM-CSF增强阿霉素治疗肝癌效果的可行性,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皮下肝癌模型,待肿瘤长至100-150mm3时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1)对照组(PBS);(2)环磷酰胺组(CTX);(3)阿霉素组(DOX);(4)Ad.GM-CSF组;(5)CTX+DOX组;(6)CTX+DOX+Ad.GM-CSF组。末次治疗后第5d每组处死其中4只小鼠,取脾脏测定CTL活性;取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每组另外的8只小鼠用于观察皮下肿瘤生长和小鼠生存期。结果:CTX可以显著增强DOX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P0.05),延长小鼠生存期[(62.13±4.21)dvs(79.88±9.00)d,P0.05],而联合应用Ad.GM-CSF可显著增强该效果[(79.88±9.00)dvs(106.13±5.23)d,P0.01]。同其它组相比,CTX+DOX+Ad.GM-CSF组小鼠瘤体内可见大量肿瘤细胞坏死,CD8+T细胞浸润显著增加,而小鼠脾脏CTL杀瘤活性显著增强(P0.05)。结论:以阿霉素为治疗基础的化疗联合抑制Treg并瘤内转染Ad.GM-CSF的免疫治疗具有协同抗肝癌作用,免疫化疗治疗晚期肝癌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bet质粒局部应用对小鼠肺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传代培养的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肩部皮下,制备荷瘤小鼠模型;瘤内分别注射PIRES-eGFP/mT-bet(m指小鼠)、PIRES-eGFP质粒和PBS,观察各组小鼠存活时间,肿瘤体积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T-bet的表达,QRT-PCR检测肿瘤组织T-bet和IFN-γ的mRNA水平。结果:瘤内注射T-bet质粒载体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肿瘤组织T-bet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QRT-PCR结果显示,肿瘤组织T-bet和IFN-γ的mRNA水平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et质粒干预组小鼠肿瘤生长明显缓慢,存活期延长。HE染色组织病理观察可见mT-bet干预组小鼠局部组织淋巴细胞大量浸润。结论:T-bet基因局部注射可延缓小鼠肺癌Lewis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增强对已发肿瘤的生长限制作用,为T-bet应用于肿瘤治疗积累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GE2能否抑制细菌脂多糖(LPS)在小鼠体内诱导树突状细胞MIP-1α和MIP-1β的表达。方法:小鼠腹腔注射PGE2和LPS,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Sandwich ELISA)检测腹腔细胞MIP-1α和MIP-1β的浓度;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树突状细胞(CD11c)的数量以及单个树突状细胞内MIP-1α的含量。结果:PGE2抑制腹腔细胞MIP-1α和MIP-1β的表达,腹膜腔中CD11c DC的数量减少且表达的MIP-1α降低,抑制由EP4和EP2介导。结论:PGE2在体内能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而调节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SLC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及不同免疫方式抗肿瘤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DC,GFP作为成功转染的示踪蛋白。RT—PCR在mRNA水平、ELISA在蛋白水平检测SLC表达,Transwell检测转染DC的培养上清对T细胞的趋化作用。瘤苗的在体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肿瘤模型验证。皮下接种Hepal-6肿瘤细胞后成瘤小鼠分成3组:①生理盐水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NS;②单纯DC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未修饰DC;③SLC基因修饰DC组,瘤内或足垫注射SLC基因修饰的DC。每隔7天注射1次,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4周后分离瘤体,用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瘤体内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rAAV—SLC在MOI为100时能成功转染DC,未成熟DC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成熟DC,并产生对T细胞有明显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动物实验表明,瘤内注射SLC修饰后DC,肿瘤大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显示瘤体内有较多的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足垫注射SLC修饰的DC与对照组相比,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rAAV—SLC在Ad2的辅助下能有效转染未成熟DC并能表达具有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SLC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瘤内注射以其对CD4^+T细胞、CD8^+T细胞的吸引作用而发挥了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用树突状细胞进行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时,不同免疫方式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苹  孙瑶  唐彦君  刘宁 《免疫学杂志》2012,(9):783-786,791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asei)胞外多糖影响树突状细胞迁移的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方法获得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体外实验为干酪乳杆菌胞外多糖(EPS)处理DCs 24 h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趋化因子受体CCR6和CX3CR1的数量;体内实验为胞外多糖腹腔注射Balb/c小鼠12 h后用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小鼠血液中趋化因子FKN和MIP-3α的分泌量。结果体外实验中,经胞外多糖处理的DCs受体CCR6和CX3CR1数量增加极显著(P<0.01),并且与胞外多糖的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体内实验中,经胞外多糖处理的小鼠血液中FKN和MIP-3α含量增加极显著(P<0.01),并且在50 mg/kg注射量时达到最大。结论胞外多糖能够增加血清中FKN和MIP-3α的含量,并能增加BMDCs受体CCR6和CX3CR1的数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树突状细胞(DCs)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24只采用3%DSS溶液复制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均分成3组,分别为模型组、APS组和美沙拉嗪组。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结肠质量、结肠质量指数、结肠长度及单位结肠质量指数等情况;HE染色后进行病理损伤评分;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总DCs(CD11c^(+)CD103^(+)、CD11c-CD103^(+)、CD11c^(+)CD103-、CD11c-CD103-细胞)、炎症DCs(CD11c^(+)CD103^(+)i NOS^(+)、CD11c^(+)CD103^(+)TNF-α^(+)、CD11c^(+)CD103^(+)E-Cadherin^(+)细胞)、滤泡性DCs(CD11c^(+)CD103^(+)CXCR5^(+)细胞)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结肠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在给药治疗后体质量明显增加,结肠长度明显增长,结肠质量、结肠质量指数、单位结肠质量指数及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同时,经APS治疗后,结肠炎小鼠外周血中炎症DCs数量如CD11c^(+)CD103^(+)INOS^(+),CD11c^(+)CD103^(+)TNF-α^(+)、CD11c^(+)CD103^(+)E-cadherin^(+)和滤泡性DCs(CD11c^(+)CXCR5^(+)CD103^(+),DC-Tfh)数量明显下调(P<0.05或P<0.01)。各治疗组结肠组织中PI3K、p-Akt、Rheb和Kif2α蛋白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5或P<0.01)。结论:APS有效缓解小鼠结肠炎与下调小鼠炎症、滤泡性DCs数量以及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肿瘤裂解物负载的DCs诱导活化的初始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及活化的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能力。方法:应用黏附法分离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应用GM-CSF+IL-4刺激单核细胞并诱导为iDCs,然后进行分组,应用相应的细胞因子等刺激iDCs转化为mDCs,其中肿瘤裂解物冲击DCs组:冻融抗原负载+TNF-α+IL-1β; 无肿瘤裂解物冲击组: TNF-α+IL-1β。再分别用上述DCs与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以刺激混合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转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并进行分组, 肿瘤裂解物冲击DCs组: 肿瘤裂解物冲击DCs+IL-2+IL-7;无肿瘤裂解物冲击DCs组: 无肿瘤裂解物冲击DCs+IL-2+IL-7;对照组: IL-2+IL-7。结果:成功获得iDCs,并高表达CD86、CD80和HLA-DR;相对于其它组,肿瘤裂解物冲击DCs组mDCs更显著上调CD83,且更有效地刺激淋巴细胞增殖; 肿瘤裂解物冲击DCs组的CTLs也高表达CD95(Fas)且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 肿瘤裂解物冲击DCs可有效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并显著增强相应CTLs的杀死靶细胞的能力,这为发展DCs+CTLs的免疫治疗肿瘤提供了一种新而且简便的生物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