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银染法鉴定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银染法观察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生长变化的可靠性. 方法 建立细菌生物被膜,分别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生物被膜的变化. 结果 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对生物被膜变化的观察结果完全相符. 结论 用银染法观察细菌生物被膜的变化可靠、便捷.  相似文献   

2.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内细菌对红霉素敏感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对表皮葡萄球菌浮游菌、膜内重悬浮菌和膜内菌对红霉素的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1457和野生株S 68浮游菌在100倍MIC红霉素(分别为25μg/ml和320μg/ml)作用下,浮游菌、生物被膜内菌和膜内重悬浮菌的细菌对数减少值,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膜内细菌的变化。结果表皮葡萄球菌1457在100倍MIC红霉素作用4 h后,浮游菌和重悬浮菌细菌数对数减少值分别为5.56±0.11和5.28±0.08,明显高于膜内菌1.21±0.13(P<0.05),当作用时间延长到60 h,膜内菌细菌数对数减少值为1.51±0.1;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重新悬浮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浮游菌相似(P>0.05);S68的细菌数对数减少趋势与1457类似;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红霉素作用前被膜内细菌呈圆形,分布较均匀;红霉素作用12 h后,被膜内细菌含有膨胀、液化的细胞和细胞碎片,细菌排列较对照组疏松。结论膜内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较高,生物被膜能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引发泌尿系感染的表皮葡萄球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引发泌尿系感染的表皮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方法收集2003~2004年临床出现泌尿系感染患者尿液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35株,检测其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头孢曲松、替考拉宁、环丙沙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对ermA、ermB、ermC、msrA、mecAi、caA基因进行PCR扩增;定量检测生物被膜的产生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其同源性。结果所分离的菌株中MRSE占71.4%(25株),MSSE占28.6%(10株),对红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22.8%、6.34%、34.9%、26.9%、44.4%和62.2%;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9.2%和100.0%;所有对头孢西丁耐药的菌株均检测出mecA基因;在27株红霉素耐药的菌株中以ermC为主,占81.5%;有14株检测出icaA基因,其中生物被膜定量检测中有10株产生物被膜,4株定量试验阴性;PFGE分为18型,显示细菌基因多态性。结论引发泌尿系感染的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较高,且呈多重耐药,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检出ica对判断其致病性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临床分离同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黏附及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差异.方法 刚果红平板法定性能形成BF的菌株;建立SAU的BF体外静置模型,分别于建模第1、3、7天,采用结晶紫染色方法,比较临床分离同源性SAU的黏附及BF形成能力差异.结果 临床分离10株同源性SAU中,刚果红平板法定性可全部形成BF;SAU 17546的黏附及形成早期BF能力最强(P<0.001),而SAU 17422最弱(P<0.001);形成成熟BF能力,仍以SAU 17546最强(P<0.001),但SAU 17642与17546比较,两者极近似(P =0.495);SAU 17422形成BF能力最弱,但是与17431、18541-2、18558、18565、18719等菌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刚果红平板法可定性SAU形成BF菌株,同源性SAU黏附及形成BF的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引起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致病菌之一。近年来, 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抗感染治疗失败的病例越来越多, 生物被膜的形成被认为是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然而,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并未完全阐明。证据表明,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感染难以治愈且容易反复, 感染后反复治疗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葡萄球菌属生物被膜及其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确定葡萄球菌属生物被膜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医院2005年3月-2008年7月从临床标本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5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U)90株,另外从临床医护人员健康志愿者的鼻咽拭子培养物中分离的CNS 12株;采用刚果红法检测牛物被膜表犁,PCR法扩增icaA/icaD基因,确定基因型,并同生物被膜表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168株CNS中,产生物被膜菌株有32株(19.0%);90株SAU中,产牛物被膜株为32株(35.6%);所有icaA阳性的菌株同时也是icaD阳性;16株icaA/icaD基因阳性株(10株CNS、6株SAU)却表现为非产生物被膜株.结论 刚果红法检测SAU生物被膜阳性率为35.6%,明显高于CNS 19.0%.ica基因阳性葡萄球菌属的非产生物被膜特性可能有助于菌株的播散,对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ica 基因不能作为区分污染菌和有意义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生物被膜由复杂的细胞外基质组成,是细菌为适应恶劣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长方式,对于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细菌及真菌具有较深的影响.生物被膜内的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能长期存活,不断被释放,成为感染源,导致难治性感染.细菌生物被膜导致的难治性感染的治疗仍是临床上有待于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应用的抗菌药物皆不能彻底有效地清除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4种内植物材料对表皮葡萄球菌黏附及形成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表皮葡萄球菌培养、分离纯化、药敏试验及生物被膜形成鉴定,将钛合金、钴铬钼、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国产骨水泥(PMMA)制成圆片状试样,分别与表皮葡萄球菌悬液共同培养5d;试样表面黏附的细菌经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定量接种培养及菌落计数,观察4种试样表面黏附的细菌数量;真空干燥法制备试样,扫描电镜(SEM)观察4种试样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结果此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对半合成青霉素耐药,可形成生物被膜;细菌计数显示UHMWPE试样表面细菌数量最多,为(24.96&#177;1.459)&#215;10^5/CFU;其次为国产PMMA,为(17.44&#177;1.883)&#215;10^5/CFU;金属合金表面细菌数量较少,钛合金为(0.424&#177;0.065)&#215;10^5/CFU,钴铬钼为(0.382&#177;0.075)&#215;10^5/CFU;UHMWPE、国产PMMA与其他各组比较,均P值〈0.05;SEM观察发现UHMwPE试样表面有较多生物被膜形成,钛合金及钴铬钼表面细菌聚集成团,国产PMMA表面黏附许多单个细菌菌落。结论4种内植物材料对表皮葡萄球菌黏附及形成生物被膜有影响,表皮葡萄球菌容易在UHMWPE表面黏附、形成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盐酸小檗碱对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影响,探讨盐酸小檗碱辅佐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能性。方法将盐酸小檗碱加入血浆中,比较不同药物浓度对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影响,观察不同加药时间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值的变化。结果加入0.1~5.0 mg/L盐酸小檗碱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均下降;加药后30 min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值明显下降,加药后1 h降至最低点,加药后6 h回升接近加药前水平,12 h后未见波动。结论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能有效地降低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提示盐酸小檗碱在胆红素代谢中可能有一定的退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床血培养报阳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特征。方法收集某院临床血培养报阳的CNS 126株,采用96孔聚苯乙烯培养板分析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细菌耐药基因mecA,并分析菌株的耐药情况。结果 126株CNS中,87株(占69.04%)生物被膜阳性,105株(83.33%)携带mecA基因。CNS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80%,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青霉素、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MSCNS)(均P0.05)。对苯唑西林敏感的CNS中,有2株mecA检测阳性。结论临床血液来源的CNS具有较高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绝大部分为MRCNS,且表现为多重耐药;存在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不一致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表皮葡萄球菌黏附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表达产物PIA的阳性率及其与黏附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对ica操纵子中icaA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琼脂糖电泳检测;采用刚果红琼脂检测基因产物PIA;采用输液器管壁黏附表皮葡萄球菌量评价其对输液器管壁的黏附能力。结果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中icaA基因检出率为51.5%,PIA检出率为50.0%;PIA阳性、阴性两组菌落计数均值分别为4.94×105CFU/ml、1.40×105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R检测表皮葡萄球菌icaA方法简便易行,能可靠地反映其PIA的表达情况;PIA阳性、阴性表皮葡萄球菌的黏附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表皮葡萄球菌对国产硅胶管的粘附,发现产粘质菌株可稳定地附着于导管壁,在SEM下,菌体被大量粘质包绕,相互交联并粘附于管壁。提取并证实粘质对T淋巴细胞转化有抑制作用。说明粘质在细菌的粘附及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方面起重要作用。建立了刀豆索凝集试验并检测了115株在皮葡萄球菌的粘质,且与Christcnsen法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We examined how a common therapy that includes clarithromycin affects normally colonizing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amples from the nostrils of 5 patients receiving therapy were collected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1 year after, and 4 years after treatment. From each patient and sample, S. epidermidis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analyzed for clarithromycin susceptibility and presence of the erm(C) gene. We show that macrolide-resistant strains of S. epidermidis were selected during therapy and that the same resistant strain may persist for 4 years, in the absence of further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中,常见耐药基因存在状况及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率。方法用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采用CLSI(NCCLS)推荐的D试验方法测定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表型。结果7株MRSE中,mecA、aac(6′)/aph(2″)、aph(3′)-Ⅲ、ant(4′,4″)、ermA/B/Ct、etM、vanA、vanB和qacA/B基因的阳性株数分别为7、3、1、2、3、0、0、0和2;5株MRSH中此9种基因的阳性株数分别为5、4、2、1、4、0、0、0和1;对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的5株MRSE和5株MRSH中D试验阳性株数分别为3株和1株。结论临床分离的MRSE和MRSH中存在mecA、aac(6′)/aph(2″)、aph(3′)-Ⅲ、ant(4′,4″)、ermA/B/C和qacA/B基因;D试验检测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选用MLSB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SE)生物膜不同成熟阶段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构建SE生物膜模型,确定其黏附、聚集、成熟阶段时间点;通过半定量黏附实验、XTT法和扫描电镜检测不同浓度隐丹参酮作用下SE不同成熟阶段中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和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SE生物膜黏附、聚集和成熟时间点分别为6、24、48 h;对于黏附阶段生物膜,128μg/mL和32μg/mL的隐丹参酮均能明显减少其生物膜基质量和杀灭膜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隐丹参酮抑制作用128μg/mL优于3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均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对于聚集与成熟阶段生物膜,仅128μg/mL的隐丹参酮能明显减少其生物膜基质量和杀灭膜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而32μg/mL的隐丹参酮则无明显抑制效果(P0.05)。结论隐丹参酮对SE生物膜不同成熟阶段均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地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耐药基因存在状况,并对MRSE菌株进行基因同源性分型,为临床治疗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39株MRSE的6类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同源性分型。结果:39株MRSE的mecA、ermB、ermC、msrA、tetM、tetK、Aac(6')/aph(2″)、aph(3')-III和mupA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39/39)、12.8%(5/39)、94.9%(37/39)、43.6%(17/39)、5.1%(2/39)、2.6%(1/39)、82.1%(32/39)、25.6%(10/39)和12.8%(5/39),未检测出er-mA、tetO、tetL、ant(6')-I、vanA和vanB耐药基因;RAPD将39株MRSE分为11型,其中A型占48.7%(19/39)。结论:本地区的MRSE存在高比例的mecA、ermC、Aac(6')/aph(2″)耐药基因,RAPD分析提示MRSE的流行株以A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表皮葡萄球菌耐药与生物膜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SEP)耐药性与生物膜之间、PIA及ica操纵子各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K-B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验:刚果红琼脂平皿检测PIA,微量半定量法检测生物膜表型,PCR法和RT-PCR方法扩增ica操纵子,统计分析ica操纵子与PIA及生物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9株SEP中对苯唑西林耐药34株(69.4%),敏感15株(30.6%),PIA与耐药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检测结果,32.7%有生物膜形成,67.3%无生物膜形成;ica A与PIA有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a A阳性10株,ica D阳性11株,ica A与ica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a R阳性7株,分别与ica A与ica D比较,无密切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与生物膜及PIA的形成有关,icaA和icaD基因的联合表达是PIA合成的关键环节,icaR基因的表达抑制PIA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表皮葡萄球菌主动外排氟喹诺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中是否存在主动外排系统,以揭示表皮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株和敏感株在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利血平和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后,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变化情况.结果加入CCCP及利血平后,表皮葡萄球菌敏感株及多数耐药株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MIC变化不大,而利血平可以使耐药菌SR79对环丙沙星的MIC减低7倍.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中可能存在针对氟喹诺酮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