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86例院外猝死分析及急救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猝死是指一个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平稳的人或病情正在好转的人,在症状起始后1 h内的死亡[1].猝死约有70%发生于院外[2].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间的186例院外猝死者的特点及初步复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猝死是指一个看来健康的人,或病情平稳的人或病情正在好转的人,在症状起始后1 h内的死亡[1].猝死约有70%发生于院外[2].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间的186例院外猝死者的特点及初步复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发生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多数学者主张将发病后1h内死亡定义为猝死标准[1].有文献报道猝死约有70%发生于院外[2],为尽量降低院外猝死人数及尽早采取急救干预措施,本研究利用克拉玛依市急诊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7月间294例院外猝死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克拉玛依市区院外猝死患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猝死院外急救现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猝死指外表健康或病情已稳定的情况下 ,病人发生意料不到的 ,非暴力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 ,5 0 %以上者发生在院外 ,且多在症状发生后 2h内死亡[1] 。因此 ,重视猝死的院外急救 ,提高院外急救水平 ,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也成为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笔者查阅了 1981~ 2 0 0 0年在我国各种医学刊物上发表的关于猝死院外急救的文章 (共 34篇 ) ,发现仅有 7篇文章有较详细的院外急救记录(包括与急救相关的时间、现场急救措施、复苏有效率等 ) [2~ 7] ,现收集整理如下。一、资料院外急救情况见表 1。二、讨论1.从表中资料…  相似文献   

5.
10例猝死病因分析--附尸体解剖病理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猝死大多发生在院前或急诊室[1].由于猝死的发生率上升,猝死的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文献[2]报道5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外,且大多在症状发生后2小时内死亡.若现场心肺脑复苏,包括运送途中的复苏及时、准确、有效,就可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因此,猝死的病因探讨仍是急诊急救医学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院对10例急诊猝死患者进行尸体解剖(尸解)及病理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院前猝死的病因与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猝死的定义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发生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多数学者主张将发病后1 h内死亡定义为猝死标准[1].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不能预测的突然性内因性死亡,通常死亡时间为24h以内[2].有关猝死时间,各家规定不一,WHO(1976年)规定在6 h[3],我国采用WHO规定6 h以内,一般死亡不含交通事故、外伤、中毒、他杀、自杀、其他事故等.  相似文献   

7.
猝死是指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1].1982年我国制定的猝死诊断标准为突然死亡的时间不超过6 h.肿瘤患者猝死比较少见,因常在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无法预见,很多时候会令医护人员始料不及,所以抢救成功率一般较低[2].为了减少和预防肿瘤患者猝死的发生,我们应加强住院患者病情的观察与围手术期的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宣教等,控制引发猝死的诱因以达到预防猝死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猝死绝大多数发生于院外,患者通常在症状发生后1 h内无明显征兆突然发生心脏停搏[1],因此,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急诊室收治的236例院外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现场干预措施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旨在改善现场急救成功率,提高院外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猝死是指看来健康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及时而正确的抢救可使不少患者获救;否则即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猝死,其中90%由于心室颤动。调查北京宣武区30岁以上成人1,261人,1975年~1977年三年内死亡3955人,猝死202人,占5%。心脏骤停的病因以冠心病最多,一组868例尸检资料,65~74%有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塞。近年来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美国和加拿大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均达40%,有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0.
猝死的院外急救及进展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猝死指平素“健康”或病情稳定,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称为心脏性猝死。猝死50%以上发生在院外,且多在症状发生后2小时内死亡〔1〕。美国每年死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猝死者约35万人。我国冠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国内一份猝...  相似文献   

11.
岳磊  张文慧 《临床荟萃》2011,26(5):404-405
猝死是指发生在24小时之内的不可预料的死亡,通常是指症状开始1小时内的死亡,猝死约有70%发生于院外[1],回顾洛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抢救的125例猝死病例的特点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近年来,因护理质量不断提高,住院患者很少发生压疮,但由院外带入或入院后因病情不允许翻身所致的压疮仍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的原发性心脏疾病,是以V1~3导联ST段抬高、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性室速或室颤、晕厥的反复发作以及猝死为特征的综合征[1].该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多在夜间深睡眠时发作,猝死率高.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唯一被证实能预防Brugada综合征猝死的有效方法[2].ICD能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SCD)发病率和病死率[ 3].我科于2011年6月收治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并成功实施ICD植入术,效果良好,本文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70年代初国外开始将经电话传送心电图院外监测应用于阵发性心悸、心律失常的诊断[1].1983年北美起搏电生理学会正式推荐院外心脏病集群监护系统为常规起搏监测工具[2].之后,在临床上开始广泛应用.国内近1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主要集中于大城市.我院于1999年引进了深圳中立公司生产的YJ-1000C型院外心脏病集群监护系统,开始了院外心脏病人的诊治工作.现将其应用情况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早期发现脐带缠绕13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脐带缠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约占孕产妇的25%[1].其中90%以上为脐带缠绕颈部,是分娩过程中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时可使胎儿猝死宫内或导致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2].  相似文献   

16.
丁文茂  李岚 《临床荟萃》2012,27(21):1897-1898,19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及人民生命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1].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严重持久缺血而致局部坏死,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猝死是其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对AMI患者发生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预测猝死、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等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我院冠心病监护室近1年收治的AMI患者中发生猝死的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探讨AMI患者发生猝死的可能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室间隔缺损(VSD)患儿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而未治疗的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中约60%于1岁内死亡[1].Kidd等[2]对VSD患者的自然病史进行研究,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患者,1/3为猝死[2].检索查询国内近10a有关VSD猝死的报道甚少[3],对我院近4 aVSD婴幼儿猝死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状态,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1].  相似文献   

19.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急状况.北美地区OHCA年发病率约为55/10万人[1],亚洲约为59/10万人[2].OHCA发生后,如果不进行早期干预,将在10min内导致患者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全球各地OHCA的生存率存在巨大差...  相似文献   

20.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是1983年由Coumel和Leenhardt等首先描述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在受到身心压力时所产生的双向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为晕厥或猝死,多见于青少年,静息心电图正常[1].其在不同病人表现有所不同,在应激状态和情绪激动时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进一步演变为心室颤动.我科于2009年8月1日收治了1例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的年轻女病人,该病人病史长达15年未确诊,于本次入院1周内明确诊断并实施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安置术,病人病情稳定于2周后出院.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