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玮芳  彭大为 《海南医学》2014,(9):1321-1324
胃癌是目前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早期诊断困难,传统的手术和放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率低。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这些靶向治疗策略主要包括:HER2单克隆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mTOR抑制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抑制剂/c-Met抑制剂/IGF-1R抑制剂/HSP90抑制剂等。本文就进展期胃癌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结果及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黄海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36-1838
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属进展期。尽管传统的手术技术及放化疗有很大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仍不佳。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在胃癌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目前,针对胃癌靶向治疗的进展主要包括:(1)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靶向药物;(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4)雷帕霉素靶点通路抑制剂;(5)其他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3.
胃癌的恶性程度较高,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化疗为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疗效较差.分子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效果优于单独化疗已经得到临床认可,目前有关胃癌的分子靶点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周期抑制剂、免检查点阻滞剂、C-MET信号通路抑制剂等,其中一些已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就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略阐述.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GLOBO-CAN 2012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男性胃癌患者新发63.1万例,女性新发32.0万例,总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5位,总死亡人数达72.3万例,居癌症死因的第3位,40%的发病和死亡病例数均发生在中国。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第2位,死亡率居第3位。并且有明显的地域和城乡差异[1]。早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和围术期辅助化疗达到治愈,但约60%的患者会出现术后复发[2]。约2/3的患者初诊时就被诊断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对于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目前公认应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化疗方案。21世纪以来,许多新药开始应用于晚期胃癌,如紫杉类、氟尿嘧啶口服制剂、三代铂类、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等,上述药物联合化疗使晚期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但其中位生存时间仍小于12个月,5年生存率小于5%[3-5]。因此探索新的治疗药物对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对胃癌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作用于细胞增殖途径或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药物探索性应用于晚期胃癌的姑息治疗。本文结合最新文献进展,对晚期胃癌的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转移性胃癌的中位生存期不到1年。治疗转移性胃癌的主要手段仍然是细胞毒性化疗,但近几年对胃癌分子研究的进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把研发重心放在了靶向药物的开发上。在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里,一线化疗过程中加入曲妥珠单抗可以提高生存率。在二线治疗中,肿瘤医生可使用VEGF受体抑制剂雷莫卢单抗作为单一药物或与化疗联合使用。胃癌靶向治疗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许多评估免疫治疗与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都激起了极大的兴奋。此外,针对胃癌靶向治疗的新疗法数量迅速增加,包括小分子抑制剂、抗体-药物偶联物和双特异性抗体。总之,越来越多的患者可能会受益于已获批准的和新兴的治疗胃癌的靶向疗法。在这篇综述中,将总结胃癌分子靶向药物的最新进展,对新兴的靶向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并回顾了每种分子靶向药物相关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6.
胃癌目前是全球发病率第五位的恶性肿瘤,在肿瘤致死率中居第三位。除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以及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的Ⅲ期临床实验获得阳性结果外,其他胃癌靶向治疗药物大多结果不甚理想或尚处于临床研究的早期阶段。文中主要综述了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胃癌驱动基因及其相关靶向药物的应用。包括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原癌基因 MET,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胃癌治疗的新手段,并陆续有一系列治疗胃癌的分子靶向药物问世.目前这种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血管生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及蛋白酶抑制剂等.作者收集国内外近期文献,就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世界第二大癌症致死原因。大约70%的胃癌发生在亚洲国家。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已丧失手术机会。对于晚期胃癌,长久以来以化疗为主,化疗可以延长的中位生存期仅7~11个月。随着分子水平胃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靶向药物新型治疗方法已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的研究热点。分子靶向治疗对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毒副作用较少。  相似文献   

9.
胃癌发病率及致死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早期胃癌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发现时已至中晚期,治疗效果差,预后差.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作用日益增加,促进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率及疾病缓解率进一步提高.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对胃癌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面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晚期胃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晚期胃癌(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GC)是指有远处转移而无手术指征或不能达到根治性切除及根治术后复发转移不能再次手术切除者。其失去了根治术的机会,治疗以姑息治疗为主,但大多数患者仍死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为了降低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提高总有效率和生存率,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胃癌化疗、靶向治疗及转变治疗模式的研究,以期为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1.
肿瘤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引起以肿瘤相关基因为源头的病理变化,癌变基因经过病态的转录、翻译、表达,最终引起肿瘤的表型。从理论上讲,阻断肿瘤发生、发展的任何环节,都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一直以来,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只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组织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近些年逐步成长、成熟起来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一种以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新型治疗方法,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现就目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乳腺癌发病率在女性肿瘤中位居第一,而且随着人口不断城市化发展,乳腺癌发生率与病死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对乳腺癌的传统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四种方法。近年来,随着对恶性肿瘤发病的基因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肿瘤细胞中特有的结构、功能区域、分子基团、生物酶以及信号转导通路为治疗位点,通过调节或阻断这些分子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可能导致  相似文献   

13.
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小于5%,中位生存期小于6个月,目前仍然是预后最差的实体肿瘤 [1].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但是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只有15%~20%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1~13个月[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pcDNA3.1(-)CVyCDglyTK,并以新型磷酸钙纳米为基因治疗载体,研究该基因治疗体系在胃癌细胞中体外与体内专一性表达和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PCR、RT-PCR、融合PCK、酶切及连接等技术构建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VyCDglyTK表达栽体和融合自杀基因pcDNA3.1(-)CMVyCDglyTK表达栽体.以磷酸钙纳米为栽体分别转染CEA阳性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和CEA阴性的Hela细胞.采用RT-PCR、免疫荧光法检测感染细胞中yCDglyTK基因的表达,并在体外观测其对胃癌细胞的作用.结果 SGC7901细胞在感染以上两种质粒表达栽体后均有yCDgtyTK mRNA表达,Hela细胞在转染纳米-pcDNA3.1(-)CMVyCDglyTK复合物后有yCDglyTK mRNA表达,对5-FC的敏感性增强,而在转染纳米-pcDNA3.1(-)CVyCDglyTK复合物后则没有yCDglyTK mRNA表达,5-FC对其亦无杀伤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经纳米转染pcDNA3.1(-)CVyCDglyTK筛选的阳性克隆组细胞存活率为8.0%,纳米-pcDNA3.1(-)CVyCDglyTK转染组为25.4%,而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为99.0%.结论 本实验构建的由CEA启动子、CMV增强子驱动的融合自杀基因yCDglyTK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能使融合自杀基因在CEA阳性的胃癌细胞中专一性表达,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胃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病迅速,预后差,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为ATC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乐伐替尼在治疗ATC患者临床试验中疗效良好;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BRAF)基因抑制剂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BRAFV600E阳性ATC患者的有效性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202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甲状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可作为治疗BRAFV600E阳性ATC患者治疗的首选方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应用于高肿瘤突变负荷甲状腺癌治疗,可作为程序性死亡蛋白1高表达ATC患者的首选方式;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靶向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及新型血管阻断剂康布瑞汀磷酸二钠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本文综述了目前ATC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手术的可行性和术式的选择.方法 82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式的选择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本组手术切除率92.7%(76/82),空肠造瘘术7.3%(6/8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9%(36/82),死亡率8.5%(7/82).结论 对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应严格控制适应证及适宜的术式,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