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12月我院顺产产妇73例设为顺产组。顺产组产妇根据是否侧切分为常规顺产组51例和侧切顺产组22例。将2018年1月~12月我院剖宫产妇41例设为剖宫产组。比较常规顺产组与侧切顺产组、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前及产后的盆底功能、盆底肌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率。结果:产前常规顺产组与侧切顺产组盆底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产后两组盆底静息压、盆底收缩压、肌力收缩持续时间较产前降低(P 0. 01),但产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产前顺产组与剖宫产组产妇盆底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产后两组盆底静息压、盆底收缩压、肌力收缩持续时间较产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产后盆底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常规顺产组与侧切顺产组PF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产后顺产组PFD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P 0. 05)。结论:无论选择何种分娩方式,均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而剖宫产术对产妇产后的早期盆底功能影响较小,顺产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影响较大,其中采取侧切处理产妇并未减轻对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年龄对孕妇产后血清垂体泌乳素(PRL)、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的影响。【方法】对51例剖宫产和48例自然分娩的孕妇分娩后2h,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PRL、T3、T4水平。【结果】剖宫产组不同年龄段PR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分娩组PRL水平随年龄递增而下降;剖宫产组PRL、T3以及T4水平明显低于自然分娩组(P〈0.01),其T4/T3的比值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P〈0.01)。【结论】不同分娩方式会明显影响孕妇产后2h血清中PRL、T3和T4水平,产妇分娩后PRL水平升高与自然分娩及年龄因素有关,剖宫产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影响较大,监测产妇血清T3、T4水平,对防治妊娠会鼻甲亢危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会阴侧切、阴道顺产和剖宫产3种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阴道收缩力及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产科2017年6月~2017年10月收治的产妇13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会阴侧切组、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每组各44例。分别于产后42d和产后90d测定产后阴道收缩力,并于产后90d采用女性性功能评价量表判断各组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会阴侧切组、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产后90d阴道收缩力分别为(2. 30±0. 64) k Pa、(1. 96±0. 53) k Pa、(2. 78±0. 69)k Pa,均高于产后42d[(1. 37±0. 46) k Pa、(1. 32±0. 48) k Pa、(1. 75±0. 43) k Pa(P 0. 05)。产后42d和90d,会阴侧切组、阴道顺产组阴道收缩力均低于剖宫产组(P 0. 05)。产后42d,会阴侧切组阴道收缩力与阴道顺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产后90d,会阴侧切组阴道收缩力高于阴道顺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会阴侧切组、阴道顺产组、剖宫产组产后3月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31. 82%(14/44)、36. 36%(16/44)、43. 18%(19/44)。各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剖宫产对产妇阴道收缩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各分娩方式对产后性功能障碍的影响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术后镇痛对初乳sIg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及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母体初乳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的影响。方法:顺产(NL)、剖宫产(CS)及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痛(CS-A)的初产妇各10例,记录分娩后首次产生初乳的时间,测定首次初乳和随后24h、48h初乳中sIgA含量。结果:产生首次初乳的时间顺序为CS组〉CS-A组〉NL组(P〈0.05);初乳中sIgA值:首次初乳NL组〉CS-A组〉CS组(P〈0.05);初乳24hCS组〈NL组、CS-A组(P〈0.05);初乳48h三组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延迟初产妇的初乳产生、减少初乳中sIgA含量,术后使用镇痛可改善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及硬膜外镇痛用于剖宫产和无痛分娩对产妇泌乳素及初乳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头位孕足月初产妇200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及孕妇的生理状况,将产妇分为四组,每组50例。A、B组为剖宫产组,A组腰硬联合阻滞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B组腰硬联合阻滞术后不予镇痛;C组为腰硬联合阻滞无痛分娩组;D组为阴道自然分娩产妇。比较四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24 h母乳喂养次数、血清泌乳素(PRL)浓度。结果产后泌乳情况:A、C、D组产妇产后24 h开始泌乳的例数及母乳喂养次数明显多于B组,A、C、D组产后72 h乳汁分泌不足也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产妇产后PRL值均较产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D组产后24、48 h的PRL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A、C组产后PRL值与D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及无痛分娩能明显减少因疼痛引起的泌乳功能下降,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对产妇和新生儿母乳喂养有利。  相似文献   

6.
田立伟 《当代临床医刊》2020,(2):143-143,146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分娩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差异。方法选取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产科86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产妇行剖宫产分娩,研究组患者行阴道分娩,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的EPD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3d、7d产后抑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然分娩创伤性小,有利于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及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产科拟行剖宫产手术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复合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手术结束后给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复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侧TAPB。比较2组产妇不同时点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初乳时间、血清泌乳素水平及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神经行为评分。结果复合组各时点VAS评分及有效按压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复合组术后8 h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 05)。复合组初乳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0. 05),术后24、48 h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新生儿Apgar、神经行为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双侧TAPB的镇痛效果较好,可缩短初乳始动时间,产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对新生儿无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戴红霞 《护理研究》2013,27(3):195-199
[目的]分析顺产和剖宫产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婴儿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0月广州市3所教学医院的360例顺产产妇和300例剖宫产产妇,应用中文版母乳喂养自信心量表、婴儿喂养态度量表、母乳喂养技能评估表(LATCHES)在产后3d进行测评,比较两组婴儿喂养情况。[结果]剖宫产组产后1d催乳素水平低于顺产组、ACTH水平高于顺产组;泌乳始动时间迟于顺产组、第1次哺乳开始时间迟于顺产组、LATCHES总分低于顺产组、产后1d的纯母乳喂养率和混合喂养率都低于顺产组、产后1d无乳汁的比例高于顺产组;剖宫产组的母乳喂养自信心评分高于顺产组(均P<0.05)。[结论]剖宫产影响产后早期母乳喂养,与顺产比较,虽然母乳喂养自信心较高,但是剖宫产后妇女催乳素水平低、ACTH水平高、泌乳始动时间延迟、第1次哺乳开始时间延迟、母乳喂养技能水平低、产后1d纯母乳喂养率低、无乳汁比例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产妇产前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5例PIH产妇对症治疗,并给予密切产前观察及精心护理。结果:本组产妇均顺利分娩,新生儿健康。18例轻度PIH产妇中顺产4例,剖宫产14例;6例中度PIH产妇中顺产1例,剖宫产5例;1例重度PIH产妇行剖宫产。产后出现子痫1例,经治疗后痊愈。本组产妇和新生儿均平安出院。结论:密切的产前观察和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PIH产妇分娩顺利,保障母婴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低置胎盘产妇以及边缘性前置胎盘产妇分别通过顺产和剖宫产进行分娩,对产妇分娩后产生的阴道出血量进行研究。方法:对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收治的患者随机抽取出56例分娩产妇,把他们当成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其中低置胎盘产妇有27例,边缘性前置胎盘产妇有29例,患者自愿选择顺产以及剖宫产,其中低置胎盘可以分为低置胎盘1组,和低置胎盘2组,对三组产妇分别通过顺产以及剖宫产,成功分娩后的不同时间段的阴道出血量(产后2h,产后24h)进行研究比较。结果:通过顺产分娩的边缘性前置胎盘产妇的产后2h、24h的阴道出血量要远远少于剖宫产组产妇,低置胎盘产妇通过顺产方式进行分娩,产后2h、24h的阴道出血量要高于剖宫产组产妇,其中的差异比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边缘性前置胎盘产妇通过顺产分娩,产后阴道出血量较少,低置胎盘产妇通过剖宫产分娩,产后阴道出血量较少,所以,产妇要根据自己的胎盘位置选择分娩方式,有效降低阴道出血量,提高分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程度与母婴分离期泌乳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榆林市第二医院分娩的45例产后1~2d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10分产妇(抑郁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榆林市第二医院分娩的65例非抑郁(EPDS评分<10分)产妇(非抑郁组)。比较两组产后1d、4d、7d、10d、13d泌乳量及雌二醇(E_(2))、孕酮(P)、皮质醇(COR)、催乳素(PRL)水平,采用Spearman系数分析产后抑郁产妇EPDS评分与泌乳总量及E_(2)、P、COR、PRL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产后1d、4d、7d、10d、13d泌乳量依次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抑郁组产后4d、7d、10d、13d泌乳量显著低于非抑郁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E_(2)、PRL水平显著低于非抑郁组水平,COR水平显著高于非抑郁组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DS评分与产妇泌乳总量及E_(2)、PRL水平均呈负相关,与COR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产妇产后抑郁程度与产妇泌乳总量、E_(2)、PRL均呈负相关,与COR呈正相关,需引起临床医师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1日~2018年3月31日60例剖宫产产妇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将2018年4月1日~2019年6月30日75例剖宫产产妇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产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优于产后1 d(P 0. 05),研究组产后7 d 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产后7 d Well's评分均高于产后1 d(P 0. 05),但研究组产后7 d Well'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产后7 d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产后7 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产后1 d(P 0. 05),研究组产后7 d 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可有效预防剖宫产后下肢DVT,改善产妇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产妇泌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的泌乳状况及对血清泌乳素(PRL)的影响.方法:足月初产妇90例均分为三组:Ⅰ组在剖宫产术后采用硬膜外芬太尼、布比卡因自控镇痛(PCEA);Ⅱ组未行术后镇痛;Ⅲ组为阴道自然分娩.采用化学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泌乳素(PRL)浓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估计镇痛效果,随访72小时.结果:镇痛组VAS明显低于非镇痛组 ( P<0.01 );镇痛组初乳时间明显早于非镇痛组 ( P<0.0 5);三组病人产后 PRL较产前明显升高 ( P<0.0 1),镇痛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 PRL明显高于非痛组 ( P<0.0 5).镇痛组睡眠较好,术后MAP、HR平稳,无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芬太尼、布比卡因硬膜外 PCEA,镇痛效果确切、安全,能增加 PRL分泌,促进早泌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经静脉镇痛对宫缩、泌乳及胎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 3 0例健康足月无妊娠合并症 ,并发症在硬膜外麻下行剖宫产产妇 ,术后自愿接受静脉镇痛为镇痛组 ,选择同期条件相同未行静脉镇痛的产妇3 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在剖宫产术后 ,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 (PCIA)给予芬太尼 ,芬太尼持续剂量 2 0~ 2 5 μg/h ,镇痛时间 48h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浆催乳素 (PRL)浓度。结果镇痛组术后第 1天PRL增高 ,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5 ) ,镇痛组初乳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 <0 .0 5 ) ,两组产后流血、宫缩、肠蠕动恢复时间 ,婴儿体重增减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镇痛组术后出现呕吐的产妇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芬太尼PCIA ,能使初乳时间及PRL分泌提前 ,不影响宫缩 ,对婴儿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智能化成组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产妇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智能化成组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干预前和产前体质量及BMI指数妊娠前后变化。结果两组产妇干预前体质量和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干预后观察组产妇体质量和BM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产妇顺产52例,剖宫产6例,其中原因为早产1例,巨大儿2例,羊水过多0例,产后出血3例;对照组产妇顺产43例,剖宫产15例,其中原因为早产3例,巨大儿6例,羊水过多1例,产后出血5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产妇妊娠前平均BMI指数为(21. 61±4. 01),分娩前平均BMI指数为(26. 55±2. 79),对照组产妇妊娠前平均BMI指数平均为(21. 57±3. 82),分娩前平均BMI指数为(28. 04±2. 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智能化成组管理能够控制孕妇肥胖的发生,保证体质量合理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妊娠结局,促进产后体质量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娩对孕妇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IRMA)共测定了60例正常产的孕妇分娩前后血清TSH,FT3,FT4水平。结果:产后孕妇TSH水平显著高于产前(P<0.05),产后孕妇FT3,FT4水平显著低于产前(P<0.05),孕妇产前与产后TSH,FT3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分娩造成了对孕妇甲状腺系统的应激,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正常妊娠妇女阴道分娩后血液稀释状态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及其生理性变化规律,探讨产褥期贫血筛查时机及阈值。方法:选取正常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妇103例,于分娩前、分娩后24 h,48 h,72 h,7 d及42 d行H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cell,RBC)、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检测,于分娩前,分娩后24h,7d,42d行SF检测。根据分娩前SF水平分为正常组与铁缺乏组(SF20μg/L认为铁缺乏),采用t检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分组与时间因素交互作用对Hb,RBC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产后3d内出现明显下降,然后显著上升至产后7 d,产后7~42 d缓慢增长。分组与时间因素交互作用对HCT,SF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F产后呈持续上升趋势,产后24 h~7 d较为显著,但铁缺乏组增长趋势较正常组缓慢。两组HCT水平在产前无明显差异(P0.05),产后不同时间铁缺乏组HCT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水平在产后24 h为最低点,产后7 d时显著上升接近产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血液稀释,产后3 d内Hb明显下降,可导致生理性贫血,产后7 d检测Hb较为准确,建议联合SF筛查评估产妇是否缺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产前进行呼吸控制训练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对孕35~36周初产妇1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90例),对实验组孕妇进行以吐气为中心的呼吸控制练习;比较两组分娩时呼吸运用依从率、顺产率、产程中疼痛分值、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早产及胎膜早破等分娩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依从率、顺产率、羊水Ⅱ~Ⅲ度污染率及产程时间、产程中疼痛分值、产后2h内出血量等比较,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早产、胎膜早破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娩前进行呼吸控制训练能提高产妇呼吸运用依从性及顺产率,缩短产程,减轻分娩疼痛,减少产后2h出血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促进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观察对比2组产妇治疗后泌乳情况、血清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量在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血清PRL在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产后常规护理可改善泌乳量,能够增加产褥期妇女的PRL水平,有效改善产后缺乳情况,对产妇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的孕妇及30例正常(出血量〈500ml)剖宫产孕妇作对照,采用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剖宫产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结果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孕妇与30例对照组比较发现:孕子剖宫产前后PT/PTINR、API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产前明显高于产后(P〈0.05),FIB产前明显低于产后(P〈0.05),TT产前产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