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妇人月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甚则谓之崩中。崩与漏在发病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势必日久亦将成崩。因此,两者仅是程度上轻重缓急的不同,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由于血热、痰湿...  相似文献   

2.
<正>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而妇科检查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故称功能性子宫出血。由于长期和反复子宫出血,常引起严重贫血或体力衰弱,影响工作和学习,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崩漏范畴。病势急,经血暴下者为溃,病势慢,经血淋漓不断者谓之漏,但大多数人认为崩漏不分。《济生方》记载“崩漏本乎一症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古人认为“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所见崩和漏仅是经血程度上有所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临床上也常见到同一病人崩漏交错发生,时而为崩,时而为漏,延绵时久而不得止者,崩漏可以不必细分。  相似文献   

3.
崩漏是妇科常见疾病。突然大下谓之崩,淋漓不断谓之漏。从病势上来说,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二者是互相转化的,但是病因病机是一致的。崩漏的成因是六淫,七情,饮食劳伤,房帏不慎等而影响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冲任损伤,不能固摄而致崩漏。不论暴崩与久漏均属重证。笔者临床上用针刺和艾灸治疗崩漏均奏良效。  相似文献   

4.
崩漏治验     
崩漏一症,为妇科常见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阴虚阳博为之崩”,《金匮要略》称为“漏下”,《诸病源候论》说:“妇人月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与漏的临床表现虽有所差异,而病因病机却难分开,所以古人认为“漏为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崩与漏二者又能互相转化,故自古以来,习惯上就统称为“崩漏”。引起崩漏的原因甚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心、肝、脾、肾、冲任、胎宫等损伤,皆能引起此病。然以脏腑论之,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因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而可固摄,肾主冲任而调阴阳也;若以出血原因…  相似文献   

5.
崩漏证一得     
崩漏一证是妇科常见的疾患,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甚大。崩是指经水忽然大下,漏是月经淋漓不断,有的病例先大量阴道流血,后转为淋漓不断;亦有的病例,先是经水淋漓,后则突然大出血,两者之间可互相转化,很难划出明显的界线,只是发病时之急暴与缓慢的不同而已,所以古人有“崩者漏之甚,漏者崩之渐”之说。正如严用和说:“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万密斋云:“崩久不止,遂成漏下。”崩漏包括现代医学中子宫功能性出血症。祖国医学在诊疗本证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而且有它独到之处。现仅就临床实习中跟师学习的点滴体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子宫出血之学说有二,其一“经崩”,其二“经漏”。崩漏之病虽相似,而实不相同。如山之崩裂,其势大下而不止者谓之崩,如水之淋漓不断,艰澀而不通快者谓之漏。古之“经漏”与今之“机能性子宫出血”大同小异。病原与病因此症多系冲、任二脉受损伤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此二经受损伤,则易引起子宫出血。内经说:“阴虚阳搏谓之崩;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明确指  相似文献   

7.
治疗崩漏的几点体会张柏琪江苏理工大学医院210000崩漏是指妇女不规则的阴道出血。出血势急量多,酷似山崩者谓之崩;出血势缓量少,淋漓不断者谓之漏。虽都属於子宫出血,但有轻重缓急之分;且在病变过程中,可相互转化,所谓"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崩漏的发...  相似文献   

8.
彭艳艳 《甘肃医药》2009,28(2):110-111
“崩漏”指经血或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有天崩地塌之势,谓之日崩证;后者如破屋漏水之状,谓之日漏证。《济生方》“崩漏之疾本乎一症,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现代医学中月经不调、盆腔炎、妇科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均属“崩漏”范畴。  相似文献   

9.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症。经血非时而下,暴下不止谓之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下或经漏,二者常交替出现,故称崩漏。其发病特点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崩漏不止,经乱之甚也……”临床中多种妇科疾病均可表现为阴道出血,如因器质性病变或胎产、杂病引起的似崩似漏的阴道下血症,不属本病范畴[1].现将笔者近年来所治崩漏68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崩漏为妇科临床常见病证.一般说来,妇女非时下血来势缓慢,血量较少,淋漓不断如器之漏谓之漏;来势急剧,血量甚多有如山崩谓之崩.故《巢氏病源》说:"妇人月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与漏,在症状上虽有轻重缓急之分,然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二者常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1.
<正> 妇女在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止者称崩漏。如《血证论》云:“崩漏者非经期下血之谓也”。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病势缓为“漏”,《医学入门》凡非时血行,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谓之崩中,这说明崩急而漏缓。崩与漏虽临床表现不同,但发病机制则一,两者在演变过程中可互相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大衰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可成崩,故  相似文献   

12.
妇女无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崩是指出血量多,而来势急剧,漏是指出血量少,但持续不断。崩和漏相互转化。血崩以后,气血耗伤,可成经漏,经漏不止,病势日进,亦称成崩。崩和漏是病势的不同,其病因病机是一致的,所以常常崩漏并称。古人认为:“漏为崩之渐,崩者漏之甚。”  相似文献   

13.
崩漏是以妇女不在行经期间,不规则的从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而为名。崩来势急,量多,漏来势缓,淋漓不断,量少。如《医宗金鉴·妇科儿法》说:“淋漓不断名曰漏,忽然大下为之崩.”《济生方》亦说:“崩漏之病本乎一症,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体会,将本病分为血热、脾虚、血瘀三型,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崩漏”是妇科常见疾病,常影响妇女身体健康。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内经》:“崩是指经水忽然暴下,漏是指月经淋漓不断。”《诸病源候论》说:“妇人月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与漏同属血证。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日久,病势日进,亦将成崩”。其病因病机,可由于精神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或房室伤肾,相火妄动,或素体虚弱,气血亏损,以及气虚不能摄血或血虚不能制约,致冲任损伤,不能固涩经血而成崩漏。  相似文献   

15.
<正>崩漏者,妇科血症,经量急骤、暴下不止谓之崩,淋漓不尽、潮期无止谓之漏,两者多交替转化,不易分开,故概称为崩漏。古今医家多认为,崩漏之症热多寒少,乃热扰充任、迫血妄行所致,多从热论治[1]。何氏妇科认为,崩漏之症应观脏腑、求因论治,摄血止崩,并以之分血热沸溢、冲任虚寒、中虚堤防、胞络瘀滞四型。结合当代女子习性,何氏妇科认为,崩漏阳虚者十有八九,冲任虚寒,固摄失司,阴损及阳,尤以暴崩之后夹寒者多。女子以阳为贵,若见腹冷、  相似文献   

16.
郎肖靖  赵敏  刘晶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5):153-153
<正>崩漏是妇科月经出血异常的症候群,概括了阴道出血症候的综合表现,是针对胞宫(子宫)出血,或因合并胞脉损引起出血症状而言。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以出血来势急而量多者谓之"血崩",或称"崩冲";出血来势缓而量少淋漏者谓之"经漏",或称"漏下"。  相似文献   

17.
漏证,临床常见,《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漏下候》曰: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其与崩中可互见,故二者常并论。崩中血势汹涌,久则转为漏下;漏下绵绵不尽,日久可突发崩中,二者之间存在“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的联系,基于此,其发病机理及治疗法则大体相若。  相似文献   

18.
崩漏证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论述.崩,始见於《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讲:"阴虚阳搏谓之崩".漏,始见於《金匮》,其第二十二篇讲:"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崩与漏并论,始见放《巢氏病源》其讲:"妇女月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胃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  相似文献   

19.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博学多才,医理精通。他不仅对“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和重视温补、强调滋阴等有独特的见解,而且对女科也有极为精辟的论述。兹就《景岳全书·妇人规》有关诊治崩漏的学术特色探讨如下,以就正于同道。张氏谓“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认为崩漏的主要病机是“阴虚阳搏”,“故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且“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心阴不足,则心神不宁而血无所主;肺阴受损,则气短而逆乱,血无所从;脾阴不足,则意不宁静而血无所统  相似文献   

20.
崩漏是指无周期性的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的统称.来势急,血量多者为崩,来势缓而淋漓不断者为漏.因为两者易相互转化,崩可致漏,漏可转变为崩,又两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有“崩漏本乎一证之说”.崩漏既是妇科的常见病,亦是疑难重证.早在“内经”就有“阴虚阳搏谓之崩”的记载.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病人中,年龄最小者17岁,最大者52岁,未婚者8例.中医辩证分型:虚证12例,热证8例,气滞血淤3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