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核苷酸是调节生理功能的第二信使,对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将cAMP衍生物(DB-cAMP)应用于临床治疗成人严重心衰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测定了小儿心衰、急性肾炎高血压和心律失常患者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并就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儿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变异(HRV)改变的研究以探讨儿童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HRV改变的关系。方法 将325例受检者分为Ⅰ组:正常对照者266例;Ⅱ组:①Ⅱa频发室早组(即24hHolter示室性早搏>5次/min)44例;②Ⅱb室早伴室速组(即24h Holter示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次或室性心动过速持续>30s)15例,对不同组别24hHRV的长程时域指标(MCL,SDNN,SDNNindex, SDANN,RMSSD,三角指数)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 频发室早组中SDNN,SDNNindex,RMSSD、三角指数与正常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而SCL,SDANN无显著差异;而室早伴室速组HRV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频发室早组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HRV减低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环核苷酸包括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乌苷(cGMP),是机体内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具有第二信使作用,广泛地涉及到基础和临床各科;日益为各方面所重视,且与喘憋有密切关系。本文就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肺炎患儿血浆和肺炎大鼠肺组织心钠素(ANP)及环磷酸苷(cGMP)含量,结果显示肺炎患儿血浆ANP、cGM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肺炎合并心衰时血浆ANP、cGMP水平则显著升高(P<0.01)。肺炎大鼠肺组织ANP、cGM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肺炎对肺内ANP合成代偿性增加,合并心衰时心脏合成ANP增多,说明肺炎时检测ANP、cGMP对判断心衰发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一氧化氮 (NO)、环磷酸腺苷 (cAMP) /环磷酸鸟苷 (cGMP)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 4 0例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NO3 -/NO2 -、cAMP及cGMP水平与cAMP/cGMP比值变化 ,并设 2 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 -/NO2 -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对照组 (P均 <0 .0 1)。 2 .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GM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 (P <0 .0 5 )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3.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cAMP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 (P均<0 .0 1)。 4 .哮喘患儿急性期cAMP/cGMP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 (P均 <0 .0 1)。 5 .缓解期血浆NO3 -/NO2 -和cGMP水平下降 ,cAMP水平上升及其cAMP/cGMP比值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6 .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NO3 -/NO2 -与cGMP水平呈正相关 (r =0 .4 0 1 P <0 .0 1)。结论 血浆内源性NO、cAMP、cGMP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 ,血浆NO、cAMP/cGMP比值变化可作为监测和指导哮喘患儿疗效和评价哮喘药物疗效的较好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小儿喘息性疾病与血浆环核苷酸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自的 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与血浆环核苷酸变化的关系。 研究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 患者和其他参与者 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25例,哮喘性支气管炎(哮支)21例,毛细支气管炎(毛支)25例。对照组60例,均为正常健康儿童。 处理方法 所有患者和参与者均于晨8~10时采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cAMP、cGMP,并计算cAMP/cGMP的比值。 主要结果 正常儿童血浆cAMP和cGMP的含量与年龄无关。对照组、哮喘组、哮支组和毛支组cAMP水平分别为21.483±6.635、14.80±3.449、17.366±5.430和18.344±5.159nmol/L,cGMP分别为3.406±0.919、4.468±1.22、4.32±1.497和4.264±1.20nmol/L。各疾病cAMP、cGMP水平和cAMP/cGMP的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血浆cAMP降低,cGMP升高,cAMP/cGMP比值下降,不仅是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而且也与哮支、毛支的喘息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7.
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 2 0 0 2年我国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进展简述如下。1 心律失常1.1 关于室性早搏 (室早 )有报告 (见 2 0 0 2年全国小儿心律失常暨心血管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新疆 )认为 ,联律性室早在儿科临床并不少见 ,但并非都具有病理意义 ,对病程较短者或有明显症状的联律性室早患儿结合病因治疗 ,可予短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预后良好 ;成对室早在小儿相对少见 ,做动态心电图和负荷心电图可增加发现成对室早和短阵性心动过速的几率 ,在儿科临床上成对室早比联律性室早更为重要 ,尤其成对室早如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室上性心动…  相似文献   

8.
氟卡胺(flecainide)是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国外已广泛用于防治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律失常。虽然儿科临床经验有限,但是,本药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药物。临床研究证明,氟卡胺治疗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疗效显著,对室性心动过速亦有一定的疗效。本药毒性低,有可能替代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3例新生儿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结果 33例患儿中,男21例,女12例;足月儿16例,早产儿17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0.5%(33/6350),心律失常发生在生后1周内者占76%(25/33).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为窒息缺氧、高钾血症、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大多无特异性,类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33例患儿中,其中5例房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房性心动过速患儿仅予营养心肌治疗,随访正常.1例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功能不全及3例心房扑动患儿予地高辛维持剂量治疗,有1例心房扑动患儿时有房性早搏发作.2例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分别予地高辛和普萘洛尔(心得安)后,发作得到控制.7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性早搏,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房性早搏患儿均因严重的原发病死亡.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和暂时性,预后较好.治疗重点在于原发病的治疗,仅少数严重类型的心律失常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组男 3例 ,女 1例。例 1:男 ,15岁 ,法洛四联症术后8年 ,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性心房扑动 1个月 ;例2 :男 ,4个月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 5 1d ,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性心房扑动 4 2d ;例 3:男 ,7岁 ,既往有明确心肌炎病史 ,诊断为房性早搏、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 6个月 ;例 4 :女 ,5岁 ,频发室性早搏、频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4 0d ,在外院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停搏 ,阿 斯综合征 1次 ,诊断为特发性短联律间期变异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以上 4例患儿于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因严重心律失常在我科住院…  相似文献   

11.
十余年来,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用于根治预激综合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取得极好的疗效。由于其成功率高、创伤小及相对安全,已成为根治上述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RFCA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国内外均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盐酸胺碘酮治疗儿童难治性持续性心动过速的认识.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80例应用盐酸胺碘酮治疗的难治性心动过速患儿的资料进行总结.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2.5岁).结果 盐酸胺碘酮具有良好的控制心室率的作用,总有效率为90%左右;同时它有不同程度转复窦性心律的作用,房性心动过速6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2%,交界逸搏性心动过速89%、室性心动过速56%;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具有协同盐酸胺碘酮抗心动过速的作用.治疗过程中7例出现低血压,4例出现心动过缓.结论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盐酸胺碘酮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它对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小儿难治性持续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儿,男7例,女7例,年龄3~14岁,予心电学、心脏超声、CT、磁共振等检查。分别予胺碘酮+普萘洛尔、索他洛尔治疗,其中2例药物治疗无效者予以导管射频消融治疗。6例心功能减退明显者予以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结果:14例均有频发室性早搏,8例见室性心动过速发作。10例检出Epsilon波。14例患儿均有右室扩大及右室射血分数减低。5例行CT检查及5例行磁共振检查患儿均可见到右室扩张、右室室壁变薄。经治疗7例未再出现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4例室性早搏及室性心运过速发作减少。2例予以射频消融治疗的患儿随诊3月未发现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心功能不全患儿经药物治疗病情改善。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临床表现多样,需综合心电学、心脏超声等多项检查才能临床确诊。药物治疗只对部分病例有效,射频消融治疗有望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发挥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3):165-168]  相似文献   

14.
许多资料证明利血平抗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作用,但在小儿方面的资料尚未见报告。利血平作用机理与生物活性物质(儿茶酚胺、5-羟色胺)代谢有关。利血平能消耗心脏、脑、交感神经等组织内的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含量,并有抗组织胺功能。作者也观察到利血平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出现临床效果时,患儿血5-羟色胺含量确实降低。作者为研究利血平的疗效,观察治疗60例(男女各30例)4~14岁心律失常患儿,其中异位性心动过速22例(阵发性6例,复发性12例,顽固性4例),期外收缩36例(室上性19例,室性17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30例期外收缩是频发(15~40次/分)。全部患儿心律失常病因均为心外因素。38例心律失常长期存在(1~6年),对30例进行了长达6年之观察。54例为治疗,6例为预防应用利血平,利血平的剂量决定于小儿年龄、心律失常类型和治疗效果。常规剂量为0.01mg/kg/日。开始时宜小量0.05~0.1~0.2mg/日,无效时再增加到0.3~0.5mg/日,分3~4次口服,达到效果后剂量可逐渐减低,以有效量维持,疗程不应少于两周,可长达45天或更久。观察  相似文献   

15.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对脑组织谷氨酸及环核苷酸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时谷氨酸 (Glu)和环核苷酸 (cAMP和cGMP)的代谢改变及意义。方法 选 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缺血组。采取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低氧的混合气体制作HIBD动物模型。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放免法测定不同时间脑组织Glu、cAMP和cGMP含量。结果 脑缺氧缺血后即刻Glu(17.5 6± 5 .32mol/g P <0 .0 1)和cAMP(15 .0 1± 3.80nmol/g P<0 .0 5 )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随后逐渐下降 ,于 6 0~ 180min降至正常 ,cGMP则显著升高 (0 .88± 0 .19nmol/ g P <0 .0 5 )。结论 新生大鼠HIBD时脑组织Glu、cAMP、cGMP含量发生变化 ,引起细胞兴奋性毒性和代谢改变是加重脑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小儿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VT)尤其是慢性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RSVT)比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极大关注和学龄儿童心电图检查的普及,认为心律失常并非少见。本文对3例RSVT的电生理学及心内膜心肌活检  相似文献   

17.
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并室性心动过速伴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3 d;临床特点为室性心律失常、皮疹、黄疸、发育异常;查体:脉率快,皮肤黄染,宽眼距、内眦赘皮、高鼻梁,右侧通贯掌;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心电图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逆传),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6,XX。予心电监护、抗心律失常、抗感染、保护心功能、免疫球蛋白、退黄等治疗,住院11 d后病情好转出院;定期随访至出生8个月,患儿恢复可。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临床表现不典型,心脏损害较为突出,除心脏传导阻滞外,也可能导致其他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8.
快速型心律失常87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87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心律平、异博定、洋地黄及三磷酸腺苷(ATP)等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验证食道调博超速抑制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作用。结果 心律平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达88.9%,洋地黄与心律平联用对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效果较好,乙胺碘肤酮对以上药物无效的心律失常仍然有较好的疗效,而食道调博超速抑制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率达100%。结论 对多数快速型心律失常,心律平可作为首选药物。药物治疗无效时,应用食道调博超速抑制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乙胺碘肤酮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经体检或心电监测发现心律失常80例患儿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横断面随诊.结果 80例患儿中男52例,女28例;足月儿68例,早产儿9例,过期产儿3例;心律失常诊断时日龄平均4 d.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占多数,共45例(56.3%);临床表现不典型,缺氧、感染及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为主要原因;急性期经病因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25例房性期前收缩患儿18例痊愈;21例审性期前收缩患儿10例痊愈;4例室性心动过速患儿2例治愈,1例死亡;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转复后1例复发2次,2例末财发作;5例房室传导阻滞患儿3例治愈.急性期预后室上性好于室性,二者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别.其中61例随诊(1.2±0.7)a,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痊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占多数,多为功能性、暂时性,预后较好,室上性心律失常转归更好,只有少数严重心律失常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20例TI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TIC患儿中,婴儿11例,幼儿1例,学龄前期5例、青春期3例。心律失常类型为房性心动过速15例(75%),各年龄段均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15%),婴儿2例、青春期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10%),均为婴儿。11例患儿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5例控制心室率,1例药物效果不佳最终行射频消融手术获得根治,另外3例患儿入院后即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查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C以婴儿期最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动过速为主;首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或年长儿可选择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