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覃桂成  曾云  罗红梅 《内科》2008,3(4):635-636
气管插管在呼吸内科是救治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病情好转脱机后仍需气管插管导管内给氧观察的患者,以及久病不愈、体质虚弱、肺部感染严重、痰多不能自行排痰经其它辅助吸痰效果欠佳的患者,也需行气管插管吸痰、吸氧。临床上用吸氧管或较小的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导管内给氧,因吸氧管及吸痰管较粗,  相似文献   

2.
人工鼻在气道护理中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炎芳  魏书娟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504-1504
临床上我们常需为气管插管患者吸氧及湿化气道。以往方法是将吸氧管末端(将吸氧管鼻塞剪掉)及湿化液末端直接放入气管套管中,在气管套管表面覆盖两层纱布。这样湿化及吸氧导管易随患者咳嗽而脱落。这样不仅增加患者感染机会,也增加护理工作量。我科制作了一种简易人工鼻,解决了这些困扰。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及制作的气管插管外延管及其配合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行设计制作的气管插管外延管,共四个接口,包括:和气管插管接口,和雾化吸入管道接口,和吸氧管接口,吸痰管出入通道。比较气管插管外接外延管治疗组和常规气管插管对照组两组,护理人员护理气管插管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吸氧管脱管率;患者雾化吸入管脱管率;外接外延管应用费用;出现和应用外延管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和常规气管插管对照组比较,外接外延管治疗组患者吸氧管脱管率降低(80%v10%),雾化吸入管脱管率降低(90%vs 5%);护理外接外延管组护理人员护理满意较高(10%vs 100%);外延管每支约5元,平均每人应用6只;未发现应用外延管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自制外延管原理结构简单,材料易获得,制作简单,价格低,临床应用效果好,需求量大,可广泛深入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危重患者临床救治过程中,部分患者不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只需常规鼻导管吸氧或DRD型吸氧面罩给氧来改善缺氧状态,但效果往往不十分满意。近年来,我们采用DRD型吸氧面罩改良的新型圆锥形吸氧罩对86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血氧饱和度提升较快,解决了过度通气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96~ 1998年 ,我们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 31例。现将 31例 AMI急性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护理体会 :1镇静、止痛。AMI发病时 ,患者多疼痛难忍 ,躁动不安 ,应立即肌注度冷丁或罂粟碱、吗啡等 ,同时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 ) ,尽量减少心脏耗氧量。 2给氧。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减轻疼痛 ,并可避免梗塞面积扩大 ,可用鼻塞管持续吸氧 3~ 10天 (3~ 5 L/ min) ,随时注意观察吸氧管是否通畅或漏气 ,疼痛是否缓解。 3休息。AMI患者在病后 1周内 ,特别是最初的 2 4小时内 ,病情变化大 ,病死率最高。在心电监护下 ,根据其临床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人工压迫止血后6h下地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77例非肝素化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在拔除动脉鞘管、人工压迫止血后无加压包扎,沙袋压迫10~30min,6h下地活动,观察患者舒适度及其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人工压迫止血时间5~30(11.89±3.22)min,即刻止血成功率100%,沙袋压迫时间10~40(24.42±5.68)min。压迫止血后患肢床上活动时间2~6(4.12±0.66)h,下地活动时间4~8(6.10±0.78)h,58(15.4%)例患者出现腰痛不适,10(2.7%)例患者导尿,33(8.75%)例患者穿刺部位有出血并发症:轻微渗血11(2.92%)例、大血肿5(1.33%)例、小血肿15(3.98%)例、皮下淤斑25(6.63%)例、假性动脉瘤2(0.53%)例。随访1~3d,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使用6F动脉鞘、经皮股动脉穿刺、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人工压迫止血后无加压包扎,6h下地活动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PICC带管出院患者5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品管圈活动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导管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护理后导管维护依从率、总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SDS评分及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健康知识掌握评分、PICC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SDS评分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率和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许丽  崔玉顺 《山东医药》2009,49(37):71-71
临床上,在转运患者或对其行检查过程中,常用氧气枕为需氧患者提供氧气。以往连接吸氧管与氧气枕常用玻璃接头,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玻璃接头易碎,且断端易留在氧气枕胶皮连接管内不易取出,不仅为护理工作带来不便,而且存在不安全因素。为此,我科应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冒代替玻璃接头,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的静息-活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情况。方法 对42例高血压患者和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所有受试者同时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和静息活动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和静息活动监测,动态血压监测24h,而静息活动监测48h。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活动水平(L5)显著增高(P〈0.05),睡眠效益(SE)显著下降(P〈0.05),夜间觉醒点数(WB)显著增多(P〈0.05),睡眠觉醒破碎指数(FI)显著增高(P〈0.05)。结论 与杓型高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活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发生了变化,即夜间活动增多,睡眠效益下降,夜间觉醒点数和睡眠节律破碎性增加,活动与睡眠可能是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恢复期体力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患者康复计划和实施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应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IPAQ)长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scale,PHQ-9),对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1例ACS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问卷调查。结果:患者体力活动方式分布集中表现为步行(轻度活动)和中等强度的活动,高强度体力活动参与者少,体力活动主要集中于休闲活动、交通活动和家务活动,工作活动最少,说明患者中等强度以上的体力活动缺乏。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步行活动的能量消耗最多,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中等强度活动、一周总活动、工作活动和闲暇活动的能量消耗最多。体力活动相关分析显示,年龄越大、EF值越高、血管病变数越多,体力活动越少(P <0.05);有抑郁情绪的患者体力活动显著低于非抑郁情绪患者(...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种不同吸氧方法氧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祝娟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0):1124-112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指具有不完全可逆气道受限的慢支和肺气肿,是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喘息和气促等。常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其中氧气疗法是COPD患者常用的治疗措施,它不仅可以纠正低氧血症,缓解肺动脉高压,从而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常用的吸氧方法有单侧鼻塞、单侧鼻导管和双孔吸氧管三种,为评价三种吸氧方法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防治法乐四联症缺氧发作。方法:通过住院的急性缺氧发作108例法乐四联症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缺氧发作诱因、探讨缺氧机制和提出防治措施。结果:108例缺氧患者中,死亡16例(14.8%)。缺氧发作诱因包括:①哭泣和大便后突然站立;②心血管造影;③气候炎热或感染发热;④睡前和晨起活动以及进餐。发作机制可能是:①右心室漏斗肌肉收缩增加;②外周血管扩张;③过度通气;④高粘度综合征。防治主要措施是加强生活护理,间断吸氧,口服β受体阻滞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和造影前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治疗。结论:控制诱发因素和及时防治可减少法乐四联症缺氧发作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0例分别给予24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及非吸氧或间歇吸氧的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图连续监测,并同时做昼夜血气分析。结果表明:肺心病非吸氧或间歇吸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夜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而持续低流量吸氧组昼夜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非吸氧或间歇吸氧组PaCO2下降以及PaCO2、pH增高均明显,提示慢性肺心病并心律失常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夜间心律失  相似文献   

14.
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如果中风患者可以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开始活动,他们的肢体活动功能可能得到改善。研究人员指出,在中风后的早期,一般患者都是卧床休息避免活动。然而,限制患者活动可导致抑郁症。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部位开放、固定、血流量充足,置管后活动不受限制,且能长时间留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ICU患者的抢救、治疗及监护.现将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秋季人体的柔韧性和肌肉的伸展度下降,因此不应突然加大运动量,做过于剧烈的运动。慢跑、太极拳和健身操这三种较为舒缓的健身方式不但可以令人很好地舒展肢体、锻炼筋骨,同时可以避免运动损伤。慢跑研究表明,进行轻松的慢跑运动,能增强呼吸功能,可使肺活量增加,提高人体通气和换气能力,慢跑时所供给的氧气较静坐时可多8~12倍。氧气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吸氧的能力大小又直接影响到心肺功能。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吸氧能力较低,而锻炼能提高吸氧能力。练慢跑的老年人,最大吸氧量不仅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叠综合征)的发生并探讨其诊治方法,对25例住院COPD病人依多导睡眠图检查分为单纯COPD组和重叠综合征组,分别在鼻管吸氧、吸氧+经鼻罩双水平气道内正压(nBiPAP)通气、吸氧+经鼻罩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nCPAP)治疗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耐受性。结果25例中10例为重叠综合征。其夜间低氧较单纯COPD组更严重,吸氧可改善夜间低氧,但可加重夜间呼吸紊乱。吸氧+nBiPAP通气治疗可改善夜间低氧和呼吸紊乱。吸氧+nCPAP治疗多数不能耐受。本组住院COPD者重叠综合征的发生率约40%,对COPD伴夜间打鼾或白天嗜睡者,应作多导睡眠图检查,吸氧+nBiPAP通气可作为重叠综合征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低氧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COPD缓解期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氧浓度为25%~29%间歇吸氧组,每天吸氧15~18小时;氧浓度29%持续吸氧组,每天持续吸氧>22小时。12个月后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分别复查患者生命质量评价、病程变化情况、生理指标。结果 29%持续吸氧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价、病程变化情况、生理指标较间歇吸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缓解期出院患者,采用29%持续低流量吸氧,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内科》2017,(3)
目的观察自制改良式吸氧面罩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需要吸氧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患者使用改良式吸氧面罩吸氧,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一次性吸氧面罩吸氧,比较两组患者耳廓压疮及勒伤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或其家属对改良吸氧面罩的满意度以及护士对改良吸氧面罩使用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无耳廓压疮及勒伤发生,对照组患者压疮及耳廓勒伤发生率分别16.0%和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或其家属对吸氧面罩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对改良吸氧面罩的使用效果较为满意。结论采用自制改良式吸氧面罩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氧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显著降低患者耳廓压疮及勒伤发生率,改造简单,使用方便,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拒绝吸氧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0月,采用观察及与患者交谈的方式对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28例拒绝吸氧的老年COP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气喘、胸闷症状减轻,觉得吸氧对治疗疾病意义不大,舒适度改变,担心氧疗费用,老年人性格改变,是患者拒绝吸氧的主要原因。结论了解患者拒绝吸氧的原因,给以相应的护理对策,可以提高患者吸氧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