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研究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根据后凸角度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截骨 ,应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 ,对后凸角度矫正率 ,截骨融合率 ,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结果  31例得到术后平均 12个月随访 ,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 73°,术后后凸角平均 12° ,截骨融合率 96 77% ;后凸角矫正率为 83 5 6 % ;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 采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 ,增加了脊椎融合率 ,提高了后凸角矫正率 ,脊柱基本呈流线型恢复生理曲度 ;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  相似文献   

2.
全脊柱截骨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 (USS)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的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31例脊柱后凸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休门氏病 2例 ,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 2 9例 ;病程 6~ 2 8年。X线片示脊柱后凸角 (Cobb角 )平均 89°,其中小于 4 0°3例 ,4 0~ 80°17例 ,80~ 110° 9例 ,大于110°2例 ,平均 89°。将术后平均矫正度数与术前平均后凸角度进行对比求出平均矫正率 ,并对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 结果 术后 31例均获 6~ 31个月随访 ,平均 12个月。术后 Cobb小于 4 0° 3例 ,平均矫正 32°;4 0~ 80°17例 ,平均矫正 5 8°;80~ 110°9例 ,平均矫正 86°;大于 110°2例 ,平均矫正 12 0°。术后全组平均矫正 74°,平均矫正率为 83.15 % ;除 1例截骨平面近椎间盘未愈合 ,余 30例术后 3~ 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连接结构松脱。 结论 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 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可达到稳定的三维固定 ,增加了脊椎融合率 ,提高了后凸角度矫正率 ,并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56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7(2.8~4.6)h,术中平均出血量1980(700—3600)ml。术后后凸角由手术前平均54.5°矫正到16.5°,矫正角度38°。随访6~72个月,其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除2例出现下肢麻痹外,其余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可靠,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矫治脊柱后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矫治脊柱后凸中的应用及截骨方法的选择。方法 :本组 2 5例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椎板、小关节截骨 8例 ;三柱楔形截骨 17例。全部采用短节段的椎弓根内固定装置 ,其中RF 12例 ,CD 3例 ,STB 10例。结果 :本组 2 1例得到 3、6、12个月的随访 ,其腰背痛消失或大部分缓解 ,截骨部位获得骨性愈合 ,后凸角度由手术前平均 70° ,矫正到平均 33° ,矫正角度丢失平均 2 .5° ,矫正率为 5 2 .9%。内固定装置无松脱和断裂。结论 :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治脊柱后凸牢固可靠 ,对于年龄小、无腹腔血管钙化、后凸 <6 0°可选用椎板、小关节截骨 ,相反选用三柱楔形截骨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角度,明确截骨部位,行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和脊柱通用系统(USS)双螺纹椎弓根Schanz螺钉内固定术。[结果]后凸畸形矫正度20°~40°,平均矫正32°,外观改善满意。经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均达骨性融合,矫正度数无丢失,无椎弓根螺钉松动。[结论]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采用本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胡杨  秦文  廉凯 《脊柱外科杂志》2013,11(5):292-294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行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后凸Cobb角平均63.5°,侧凸角度平均45.2°.所有病例均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固定.结果本组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22个月.后凸Cobb角矫正率60.2%,侧凸Cobb角矫正率58.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矫形无丢失,无感染,脊髓损伤、内固定失败等.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患者,单纯应用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行畸形脊椎切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后路椎体截骨矫正僵硬性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采用顶椎截骨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患者58例,男21例,女37例;年龄4~27岁,平均14.1岁。其中先天性侧凸31例,特发性侧凸26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既往有脊柱矫正手术史者9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83.7°,悬吊位71.1°,脊柱柔韧度12.4%;脊柱后凸角平均78.2°,悬吊位76.3°,脊柱柔韧度23.8%。伴神经压迫症状者14例,CT或MRI显示椎管内骨性或纤维性分隔6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后路顶椎凸侧楔形截骨,截骨平面T8~L1,截骨后应用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或Luque器械固定。结果49例随访5~69个月,平均26.7个月。侧凸Cobb角平均30.0°,矫正率64.2%;后凸角平均21.3°,矫正率63.5%。术前有神经压迫症状者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11例、明显减轻2例,1年后仍无改善1例。术后发生肺炎2例(3.4%),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3.4%),一过性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功能障碍5例(8.6%)。术后1年以上畸形矫正丢失率平均1.8%。结论对重度先天性混合型侧后凸、青春期后的中重度特发性僵硬性侧后凸和手术后畸形加重的脊柱侧后凸患者,采用顶椎楔形截骨,可使畸形得到一次性矫正,降低了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通过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配合支具外固定,患者可在术后3周离床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的治疗经验。[方法]全脊柱截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闭合及植骨矫正脊柱后凸。[结果]于1984~2005年采用上述方法治疗50例病人。术后全组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经历2~15a平均2.4a随访,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经全脊柱截骨加有效的内固定手术不仅手术视野开阔操作安全方便;而且截骨和内固定相结合同时完成,是治疗脊柱后凸目前更完善并不断改进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后严重脊柱后凸的再次手术矫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再次行脊椎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 4例患者脊椎后凸发生的原因、脊椎截骨和再次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手术适应证等进行分析。结果 Cobb角由术前 72°矫正到术后 8° ,无并发症发生。经 12个月以上随访 ,后凸无复发。结论 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时间过早和脊柱后路融合术失败是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的主要原因 ;再次行脊椎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矫治手术设计合理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总结应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1997年 3月~ 2 0 0 0年 10月行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 44例 ,对于胸椎或胸腰椎结核 ,采用单切口双入路 ,以使病灶和内固定器隔开。观察内容包括植骨融合率、后凸畸形矫正状况及截瘫恢复情况。随访时间 1.5~ 4.5年 ,平均 3 .0年。结果 :术后 1年患者均显示骨性融合 ;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 2 6 .7°。1.5~ 4.5年后随访 ,后凸角度平均丢失 3 .0° ;2 8例合并截瘫患者中 ,症状改善 2 5例 ,改善率 89.3 %。结论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加前路植骨融合能矫正后凸畸形 ,阻止后凸畸形进一步发展 ,加强脊柱的稳定性 ,促进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11.
陈建良  许勇  万蕾  姚光校 《中国骨伤》2020,33(2):121-126
目的:观测Smith-Petersen截骨(SPO)、经椎弓根截骨(PSO)和全椎体切除截骨(VCR)3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探讨截骨矫形术式选择。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对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后路截骨矫形术,患者均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6个月),经过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包括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针灸等。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6~83岁,平均73.4岁;病程8~60个月,平均34.6个月。8例患者共8个椎体骨折。骨折节段:T10 1个;T11 1个;T12 3个;L1 2个,L2 1个。8例患者均表现为单节段椎体陈旧性骨折楔形变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胸腰段局部后凸和疼痛症状均呈渐进性发展,表现为中枢性矢状位失衡。术式选择上采用SPO截骨3例,PSO截骨3例,VCR截骨2例。通过影像学测量分析矫形效果,包括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局部后凸角(localized kyphosis,L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1umbar lordosis,LL),骶骨水平角(sacral tilt angle,ST)及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VAS评分由术前的5~8分(平均6.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分(平均1.88分),评分明显改善。ODI评分由术前的36~78分(平均60.2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10~32分(平均20.38分),功能评分明显进步。随访期间X线检查可见部分患者术后植骨融合椎间隙高度稍微降低,植骨均骨性愈合,未见明显矫正度数丢失和内固定松动失败,胸腰段后凸畸形明显改善。T10-L2 Cobb角平均值由术前的25.3°矫正至2.8°,矫正率89.3%。LK由术前的平均43.4°改善为术后的7.1°,平均矫正率为86.2%。TK由术前的平均49.9°改善为术后的30.6°。LL由术前的平均43.6°减小为术后的30.8°。ST由术前的平均24.0°改善为术后的32.1°。SVA由术前平均6.23 cm减小为术后的2.40 cm。结论:针对不同病理特征和畸形程度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选用SPO、PSO或VCR矫治均可取得良好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3月~2007年4月,1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其中强直性脊柱炎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矫正情况、腰痛和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80ml。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47.2°,术后为18.0°,平均矫正角度32.3°,融合率80%。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4分,术后3.7分。术前ODI平均为58.9%,术后为30.0%。患者主观满意率93.3%。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术对于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有效而安全,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CT在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至201 1年6月行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治疗的32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0~38岁,平均16.8岁;其中19例合并后凸.在术中椎弓根钉置钉完成后应用术中CT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评估螺钉位置并分级,计算在上胸椎(T1-T4),中胸椎(T5-T8),下胸椎(T9-T12)和腰椎的螺钉评级结果及螺钉数目(比率),评估为2级和3级的螺钉为误置螺钉.计算术中应用CT次数.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合并后凸病例手术前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计算侧凸及后凸矫正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胸腰椎螺钉686枚,其中胸椎螺钉544枚,腰椎螺钉142枚,其中14例患者行截骨手术.经术中CT评估分级,在上胸椎、中胸椎、下胸椎和腰椎的误置螺钉率分别是5.6%,11.1%,6.7%和4.3%,在胸腰椎总计是7.3%,误置螺钉在术中进行了修正.术中平均应用CT 2.6次(2~4次).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5°(78°~123°),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为34°(19°~53°),矫正率为64%;合并后凸病例术前后凸Cobb角69°(46°~82°),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为32°(22°~45°),矫正率为54%.术后有4例患者脑脊液漏,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及手术伤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重度脊柱侧凸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手术中应用术中CT可及时发现误置螺钉并进行修正,避免了因螺钉误置导致的二次手术,保障了手术安全,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前路支撑植骨治疗不伴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不伴神经症状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治疗效果,为胸腰段陈旧骨折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患者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8个月(4个月~2年);年龄平均38岁(21~56岁)。均行前入路支撑植骨加前方或后方内固定术,全部患者随访时间在1年以上,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通过VAS评分对患者疼痛、通过X线片对后凸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术前VAS评分为(7.0±0.7)分,术后2周为(1.0±0.6)分,术后1年为(1.2±0.6)分;术前后凸Cobb角为(15.0±2.4)°(8.0°~28.0°),术后2周为(3.0±1.6)°(-2.0°~9.0°),术后1年为(3.5±1.4)°(0.0°~12.0°)。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1例(95.5%)符合骨性融合标准,1例于术后1年截骨面未完全融合,但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结论:对于不伴神经症状而且后凸角相对较小(〈30°)的胸腰段陈旧性骨折选择前路支撑植骨加前方或后方固定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采取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不同原因所致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共10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伴骨折所致后凸2例,均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8例,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6个月,矫正角30°~42°,平均35°.所有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病例截骨融合率100%,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在2年后不全恢复.结论 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是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矫正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3(47.67±13.32)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脊柱陈旧性结核伴后凸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2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将患者脊柱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中,建立脊柱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脊柱模型,然后进行术前规划及模拟手术操作,分析其术后影像学参数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年以上,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参数等相关影像学参数,进一步评估其矫形效果。结果:12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矫形术在1∶1脊柱模型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方式(其中4例畸形较重的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置钉及截骨矫形,效果良好,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损伤,无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侧凸Cobb角为(56.5±22.5)°,后凸Cobb角为(65.2±19.5)°,C7PL-CSVL为(45.8±16.9) mm,SVA为(48.7±25.4) mm。术后4周侧凸Cobb角为(20.8±11.5)°,后凸Cobb角为(22.0±6.6)°,矫正率分别为(65.1±9.7)%和(64.6±10.6)%;C7PL-CSVL为(22.3±8.9) mm,SVA为(23.3±13.1)m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2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平均(18.5±7.9)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后凸Cobb角分别为(22.2±10.8)°和(23.6±7.7)°,C7PL-CSVL为(23.5±10.8) mm,SVA为(24.7±12.5) mm,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较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模型可直观清晰地显示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椎体形态结构以及其与邻近椎体、血管、神经的空间关系,为手术方案个体化制定提供了良好、直观的立体解剖结构观察。术前预模拟手术操作,确定手术内固定、融合节段及截骨矫形方式,可以为实际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并能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期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对12例胸椎结核患者行术前、术后常规抗痨治疗,Ⅰ期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病程15个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局部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良好。手术时间120~210min,平均170min;术中出血量200~1000ml,平均510ml。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28.7±9.2)°,术后平均(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无内固定并发症,无后凸矫正丢失,无结核复发。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恢复为E级。结论:单纯Ⅰ期后路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后凸畸形矫正明显、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楼宇梁  全仁夫  李伟  韩雷 《中国骨伤》2020,33(2):144-148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0~71(62.1±12.3)岁;术前Cobb角25.3°~36.7°,平均(28.6±10.2)°。32例患者均使用多节段Ponte截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根据术中截骨工具不同分为传统工具组(A组,18例)和超声骨刀组(B组,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平均椎板切除时间、截骨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4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单椎板切除时间A组多于B组(P<0.05);截骨节段数A组少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A组均多于B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神经及脊髓损伤,无器械操作不当及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进行Ponte截骨安全有效,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同时,能有效节省单椎板切除时间,且安全性、临床疗效不亚于传统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应用“部分蛋壳”技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9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71°(45°~93°)。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对顶椎和/或相邻楔形变椎体予以楔形截骨。结果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单侧神经根功能障碍,1例肺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12.4°,平均矫正度数为58.6°,平均矫正率为82.5%。结论后路经椎弓根“部分蛋壳”技术能够在充分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前提下实现对椎间盘和部分椎体的切除,在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后路椎间隙楔形截骨矫形术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