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常见病因及异型淋巴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方法:对197例经血涂片证实的异型淋巴细胞≥0.05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形态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7例患儿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病因包括:病毒性感染、几种病毒混合感染或病毒混合其他菌感染,形态以Ⅰ型、Ⅱ型最多见,Ⅲ型次之,个别可见两种形态的异型淋巴细胞。结论:异型淋巴细胞增高提示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及早正确的病因诊断是临床及早合理治疗的前提;同时了解到自动血液分析仪不能检出异型淋巴细胞,不能取代血细胞形态显微镜检查,实验室复检率低,检验人员掌握显微镜下异形淋巴细胞的形态特点,提高复检率是防止异型淋巴细胞漏检、误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血常规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早期发病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采集EDTA-K2抗凝末梢血,使用希森美康-XN350血细胞分析仪对患儿血常规进行分析,将符合医生镜检申请和检查要求的75例血涂片作为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 80例早期发病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血常规结果:白细胞(WBC)计数较低的患儿,50.0%(40/80)淋巴细胞百分率和绝对值较高;WBC计数较高的患儿,47.5%(38/80)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和绝对值较高。75例镜检血涂片结果,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比例超过5%的有27例(WBC计数较高),其中3例在20%~30%,中毒颗粒常见的中性粒细胞为3%~5%,临床诊断属于合并脓性急性化扁桃体炎Ⅱ°;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2%的有32例(淋巴细胞计数较高),其中11例在5%~10%,3例超过10%;4例异型淋巴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结论疱疹性咽峡炎多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早期患儿血常规检查中,50%存在合并细菌感染情况,血涂片结果表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双重性。对患儿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诊断疱疹性咽峡炎和该疾病感染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辛小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43-3344
目的探讨血涂片镜检在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性。方法我院儿科门诊及病房775例患儿进行血常规检测,对异常标本进行血涂片镜检,观察形态学及白细胞分类。对125例异常血常规标本作涂片比对分析。结果775例患儿中,有125例血常规异常,其中经血涂片确认异常有42例。可见血常规检测假阳率高达66.4%,并且在血涂片上发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异型淋巴细胞、幼稚细胞和异常红细胞等现象。结论血液分析仪检测异常标本,必须进行血涂片观察,以提高检测报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涂片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必要性.方法 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标本血涂片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白细胞分类,并对本院住院病人经化验的350例正常的血标本和1125例异常血标本作比对分析.结果 350例正常者中经血涂片检查有5例异常,其假阴性为1.4%,1125例异常者中经血涂片检查有531正常,其假阳性率为47.2%,并且在血涂片上发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异型淋巴细胞,幼稚细胞和异常红细胞等现象.结论 无论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如何,必须进行血涂片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收治的110例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比较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检出率以及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单一检测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检测中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的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检测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检测,能准确检验患者体内各项细胞、蛋白的水平,提高临床检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项研究共纳入26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于2016年1-12月到我院就诊,采取所有患者血清标本,并以镜检分类作为标准,比较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γ值依次为0.935、0.928、0.865、0.819、0.534;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前者的特异度为76.5%,后者特异度为86.9%;灵敏度分别为63.5%和76.8%。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均有重要价值,前者可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参数,但无法提供血细胞形态变化的相关信息,而显微镜镜检可明确血细胞形态变化情况,两者联用,可互相避免自身缺陷,保证血检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应用效果。方法就2017年5月至10月8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开展研究,采集每例患者静脉血样本各1份,分别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2种方式检查结果。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报警样本经血涂片复查阳性率为70.49%,血涂片检查RBC、WBC、PLT、MCV与HB阳性率为98.17%、99.67%、98.76%、99.32%、98.75%。在未报警样本中,2种检查方法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嗜酸性细胞分类中具有较高的相符性(P0.05),在嗜碱性粒细胞分类中相符性较低(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但其仍存在较高的误差率,配合血涂片检查可以显著提高异常细胞阳性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发热病人病因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发热患者50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的4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常规分析和血涂片显微镜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相关参数Hct、MCV、MCH、MCHC明显低于对照组,RDW-SD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发热疾病的病因,为患者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当中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方法取笔者所在检验科已经接受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后确认符合血细胞形态学复检标准的标本作为分析对象,随机选378份,同时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涂片镜检两种检测方式,归纳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镜检检查后以下指标阳性率无明显差异:NE(中性粒细胞)、LY(淋巴细胞)、BA(嗜碱性粒细胞)、EO(嗜酸性粒细胞),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以下指标方面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阳性率优于涂片镜检:MO(单核细胞)、IG(幼稚细胞/核左移)、OTHER(原始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应用涂片镜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均对临床指导存在价值,但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能帮助医生掌握受检者血细胞数量参数,在血常规检验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联合检测可更好的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实施血常规检测的血液标本100例。对所有血液标本均实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涂片检测以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检测。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血涂片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一血涂片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检测相比,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血常规检验的应用效果明显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讨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中所讨论的350例标本均随机选取于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中,均先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再接受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两种方式联合检查的临床意义。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阳性率和阴性率为22%、78%,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阳性率、阴性率为10.86%、89.14%,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式幼稚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等检验状况,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假阳性率。结论: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两种检查方式联合使用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检验质量有提升作用,实现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至2006年间我院住院患者白细胞(WBC)数据,包括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异常标本968例(实验组),另收集300例健康人群(门诊及体检)血常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标本(对照组)。结果:若N%、L%、M%、E%、B%增高或M%与B同时增高,无论WBC总数是否改变,镜下均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或右移)、中毒颗粒、空泡以及有核红细胞、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若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消失以及红细胞体积增大时,RBC、HGB、MCV、MCH、MCHC、RDW等指标异常。健康人群组细胞异常检出率低。结论:全自动仪器为临床检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都不能完全省去镜检,特别是临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出血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均有必要行镜下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13.
徐敬东 《中外医疗》2015,(2):195-196
目的探究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发热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60例发热患者,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无发热者6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行常规检验和血液涂片染色显微镜检,观察显微镜下有核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比较两组HCT、RDW-SD、MCH、MCHC、MCV水平。结果研究组血细胞标本中白细胞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变化、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异常细胞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MC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T、RDW-SD、MCHC、M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发热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外周血细胞形态容易出现变化,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科学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发热疾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4.
方向  蒋婧 《黑龙江医学》2021,45(23):2549-2551
目的:分析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间固始县中医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16例患者,均行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对比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血细胞阳性检出率和血常规具体指标阳性检出率.结果: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阳性检出率90.52%、84.48%、87.07%,高于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单独检查70.69%、56.90%、66.38%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单独检查71.55%、57.76%、6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56,25.572,16.342,P<0.05)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检查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阳性检出率88.79%、89.66%、91.38%、90.52%、84.48%,高于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单独检查69.83%、70.69%、66.38%、68.97%、68.97%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单独检查72.41%、68.97%、63.79%、70.69%、6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2,16.976,27.855,18.633,10.208,P<0.05).结论: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应用于血常规检查中,可提高各项指标的阳性检出率,为临床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先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验,再采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效果。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阳性率较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明显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阴性率多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于幼稚粒细胞、红细胞形态异常均具有假阳性率。结论: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发热患者病因诊断中实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发热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段入院健康体检的1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给予两组入选者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分析2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白细胞变化、异型淋巴细胞变化、小及大细胞性贫血等异常阳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CT、RDW-SD、MCHC、MCV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发热出现以进展期间,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实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对发热患者病因进行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指标异常时,血细胞形态学观察。方法收集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单核细胞百分率(M%)、淋巴细胞百分率(L%)、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的标本576例,和182例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涂片形态学观察并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细胞异常检出率特别高,WBC总指数增高,并伴有N%、L%、M%、B%、E%、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可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空泡、中毒颗粒、异淋、幼稚细胞、有核红细胞,RBC、Hb、MCH、MCV、MCHC、RDW指标异常,可见红细胞大小不一,红细胞中心浅染区扩大。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低。结论当血液分析仪报警时,临床上有白细胞增高,特别是临床上有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疑似白血病时,必须做血涂片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血细胞形态检测的患者160例,并进行分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细胞形态学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多的同时,可在血细胞形态检测中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变性以及幼稚细胞出现等现象,其红细胞、血小板的相关参数亦有所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在临床中当患者出现贫血、发热、骨痛、淋巴肿大等症状时,通过血细胞形态检查,可以初步确定诊断方向。血细胞形态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与帮助,以利于其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治疗效果,从而制定和修改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来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80例患者,所有的血液标本实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然后再实施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复检,对两次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阳性率为22.5%,阴性率77.5%,联合检查阳性率为8.75%,阴性率为91.25%,联合检查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显著性(P0.05);在27例无报警提示患者的白细胞分类镜检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具有较高的相符性(P 0.05),嗜碱性细胞比较则比较低下(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提高检测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检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血细胞形态检测的患者160例,并进行分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细胞形态学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多的同时,可在血细胞形态检测中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变性以及幼稚细胞出现等现象,其红细胞、血小板的相关参数亦有所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在临床中当患者出现贫血、发热、骨痛、淋巴肿大等症状时,通过血细胞形态检查,可以初步确定诊断方向。血细胞形态检测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与帮助,以利于其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治疗效果,从而制定和修改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