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脉诊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和标志性一种诊断方法,但对中医脉诊进行准确掌握、灵活运用具有较大难度。自上世纪50年代,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对中医脉诊进行客观化研究,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脉诊的客观化并未产生突破性进展,在临床应用上也未凸显出脉诊——这种无创诊断的优势。因此,脉诊的客观化研究倍受关注。金氏脉学理论在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实现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思想的统一,搭建中医脉学与现代医学的桥梁,根据金氏脉学理论进行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可能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的根本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39-540
伴随精神行为病证志意辨证理论与方药体系的实践应用,相应的志意脉象诊法需要构建;临床脉学研读体会,单因素、典型脉象的感悟须从重视儿科开始。病证、体质、志意脉象的拾取与诊断技能提升,应秉承中医传统脉学理法,学习汲取现代脉家精华,注重脉感的训练与研习,区分疾病类属,选择相宜脉诊方法,依据脉征特点,选择相宜脉诊指法,顺应脉象规律,选择相宜脉诊层位。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有"能和色脉,可以万全""微妙在脉,不得不察",说明脉诊在古典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论》对于脉诊尤为重视,形成了独特的脉法体系,也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本文系统梳理分析近三十年有关《伤寒论》脉法研究的文献,并对其分类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主要对仲景脉法的源流考证争议比较大,对脉法的内涵,尤其是阴阳的定义以及平脉、变脉的诠释说法不一,对《伤寒论》中单脉和兼脉的解读也存在不同观点。此外,对脉与病机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还有结合现代技术对仲景脉法进行分析研究,期望更好地还原仲景脉法的科学内涵。本文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详细分析《伤寒论》脉法研究现状,从而论证仲景脉法真实内涵,以求更好地指导张仲景脉法体系的研究和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5.
王磊  刘鑫  沙洪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2):2820-2822
在研究传统中医脉诊基础上,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从仿生学观点出发,设计模仿人手指触觉的柔性面接触型多信息传感模式,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尽可能接近传统中医脉诊的方法,提取脉诊信息,建立一种动态三维的新型中医脉象检测系统。通过采用新型传感器提取指感脉象信息,以三维数据模式传输给计算机重现中医指下感觉的脉诊信息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文章提出的脉诊客观化新方法切实可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中医临床的脉诊客观化研究和中医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特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工程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工程技术融合后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舌、脉诊仪等为代表的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发是中医工程学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其广泛应用于中医四诊的数据化与客观化研究,使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阶段,从宏观走向微观,并与宏观相结合的阶段;同时应用于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评价与预测研究,为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中医工程学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诊断智能系统和中医客观化诊察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中医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医脉诊是临床极具特色的诊察方法之一。在传统的中医脉诊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机会体会临床各种各样的脉象,无法获得对脉象特征的直观认识,给教学带来很多不便之处。研究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中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数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研制新型中医脉象模拟系统,以满足国内外数百所中医药教育、研究机构的中医教学、科研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脉诊研究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的巨系统,笔者在复杂性科学理论指导下,引进“复杂一简单一复杂”的理念,对中医脉诊信息数字化后按“位、数、形、势”4种特征属性进行多维的提取、降阶分析与升维升阶整合。按此机理进行新型脉诊仪的研制,实现脉诊数字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源流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源流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检索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相关现代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初步确定检索词。古籍文献梳理相关度高的古籍条文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专家咨询判断中医病名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程度,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源流进行初步探索。结果:现代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17篇,提取相关中医病名11个,采用内容分析法,确定初步检索词"消肾,肾消,内消,肾渴,下消"。专家咨询研究认为"肾消"、"下消"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度较高。"消肾"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度,专家之间争议较大。而"肾渴"和"内消"的吻合度则相对较低。结论:中医病名源流探索研究是中医病名规范化的前提,其研究方法仍有待不断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是中医师最核心的技术.但由于脉诊难于学习和掌握,使中医学生脉诊技能的培养效果不佳.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脉诊七步法,使学生由浅入深,便于操作.脉诊七步法分别从脉位、脉体、脉势、迟数、滑涩5个方面,与三部九候进行组合分析,及特殊脉象甄别,使初学者易于掌握,易入门径,中医医学生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11.
浮脉略谈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脉诊更是神中之妙。"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脉象中蕴含的信息恒河沙数,内知脏腑,外识肌表,兼以辨识气、血、津液等的盛衰,特别是在望、闻、问诊无法准确萃取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病证中,脉诊更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诸多脉象中"浮脉"位居其首,历代论述脉诊的医籍均以浮脉为篇首进行论述,可见其处尊居显。浮脉为阳,表病居,但不限于表。其主病为截然相反之两证,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不可局限。在临床中浮脉较常见,无论外感,内伤,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都可涉及。  相似文献   

12.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浮、滑、数、伏、芤、涩、大、数、紧、微、弦、迟、沉等13种趺阳脉脉象,为使张仲景趺阳脉诊法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中医临床,就仲景趺阳脉诊法作一整理和分析,以期能探究其意义,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脉象可因情志刺激、心理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情志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情志脉学在中医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寻古代情志脉学的发展,分析现代几位代表性心理脉学专家的学术特点,总结目前已有的情志脉学客观化研究结果,了解中医情志脉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研究进展,从理论上证实了情志脉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学丰富的诊法中,脉诊是其中重要内容,自古以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伏脉代表自然界在冬季不能把太阳辐射的能量封存在水系统之中,或能量物质不能正常释放而造成的病态现象,伏脉代表了气内实,即热深与痰闭,又代表了气内虚,阳气不升,阴气内闭。临床上见伏脉多与沉、数、迟、弦脉相兼出现,均以有力无力、脉诊合参,判断实证与虚证。笔者通过临证16年,对伏脉的脉象和机理、主病辨析、现代研究与临床意义进行了总结,凡得伏脉,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转化,易患急危重症及疑难病,应高度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曹东  易珺 《辽宁中医杂志》2012,(10):1938-1939
目的:探讨中医脉象信号的采集方法,促进中医脉诊客观化。方法:分析当前现有中医脉象采集方式的优缺点,提出把声音传感技术应用于中医脉象信号的采集。使用心音传感器在寸口部位采集脉象信号后再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实验表明利用心音传感器,可以采集到多元化的脉象信息。结论:利用声音传感技术采集中医脉象信号是可行的,并且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医国际化的发展,中医数字化和标准化研究日益深入,应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进行中医交流、教学、科研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是在原有的TCMCADS生成系统的基础上,从中医的脉诊和舌诊数字化入手,可采集并重现中医的脉图、舌图,并建立了以中医教材为基础的中医诊疗数据库,为中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易用的辅助诊疗系统平台,也为中医学生和海外中医师提供远程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德患者舌诊、脉诊及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显示:德国患者中医辨证多偏气虚和阳虚的证型,中国患者则较多偏气虚和阴虚的证型,舌象和脉象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传统医学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总结,重视医学教育和经验的继承与创新,重视临床技术和辨证论治的实际传授。  相似文献   

18.
伍怀芝  杨佳 《世界中医药》2021,16(2):335-338,345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针刺是中医治疗里的重要方法,为了解脉诊在近代针刺治疗中的运用情况,并了解近代临床针刺运用脉诊的适应范围及临床意义,检索"针刺+脉诊"相关文献后发现近代针刺治疗中配合诊脉的文献较少,然而诊脉对临床针刺的指导意义有理论依据可循,脉诊对针刺得气的重要性确有依据,脉诊指导针刺的原则多源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9.
五诊十纲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首次提出的,是对中医传统四诊八纲的补充和创新。五诊十纲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传统宏观辨证和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加入"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形成了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新体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变,临证时须结合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早期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优势互补,以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陈存仁先生是海派中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丁氏内科流派传人,一生著述颇丰。通过发掘整理,文章初步归纳陈存仁先生在胃病诊治方面的经验:陈氏认为胃病的基础病因为饮食失调、情绪失畅、起居失常,临床上以痛、胀、呕、酸四大症最为常见,治疗上重视标本缓急,用药上秉承丁氏内科用药轻灵的特点,以轻去实,重视和法,同时注重日常调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