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CR检测胃黏膜和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48例患者的胃黏膜和唾液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Hp)。结果对于胃黏膜Hp而言,组织学检查和PCR具有高度一致性。在胃黏膜Hp阳性的36例患者中,唾液标本的检出率为72.2%(26/36)。在胃黏膜Hp阴性的12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唾液Hp呈阳性(16.7%)。提示口腔感染可能是Hp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PCR检测唾液Hp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Hp诊断方法,适用于Hp感染流行病学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唾液标本幽门螺杆菌(Hp)的16S rRNA基因及cagA基因,了解消化道疾病患者口腔中Hp存在情况及致病情况。方法 利用生物学信息技术,设计Hp 16S rRNA、cagA基因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Hp 16S rRNA、cagA基因的多重PCR方法;重组克隆质粒构建标准阳性对照品;收集156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唾液标本,提取唾液标本中细菌DNA,应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Hp 16S rRNA基因及cagA基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的检测Hp 16S rRNA基因及cagA基因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较高,最低检测线为103 copies· μL-1;重组质粒pGMT-16s和pGMT-cagA,可作为鉴定Hp的标准阳性对照品;检测Hp感染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唾液标本,口腔携带Hp 16S rRNA基因的阳性率为87.2%,cagA基因阳性率为23.1%。结论 Hp感染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口腔唾液标本中存在Hp,口腔中存在Hp可能是诱发消化道Hp感染及治疗后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以探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4例上消化道症状进行了胃镜检查者取胃粘膜组织44份,唾液38份。结果:其阳性率分别为72.73%和28.28%。胃粘膜患者,其中有胃粘膜阳性30例中有11例唾液P阳性。结论;用PCR检查临床标梧的HP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上这口腔中确定存在H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牙周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Hp)。方法:采用尿素酶试验和石炭酸复红染色油镜下检查,对40例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菌斑内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结果:40例患者治疗前Hp均为阳性;治疗后2h,Hp阳性低于对照组;治疗后4周复查,牙周病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6个牙位平均牙周袋<4mm的患者Hp阳性低于平均袋深≥4mm组的患者(P<0.01)。讨论:口腔幽门螺杆菌与患者的口腔状况有关,牙周治疗是控制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口腔牙菌斑和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探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求一种简便、准确的非创伤性检测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应用PCR技术、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15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粘膜、口腔牙菌斑进行Hp检测。结果 上述4种方法胃粘膜Hp检出率分别为64%、41.5%、51.3%、59.3%。PCR技术检测口腔牙菌斑中Hp感染,特异性、敏感性、预测值、精确度均优于细菌培养和尿素酶试验;且每种方法对患者自身的胃粘  相似文献   

6.
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在慢性胃病患者口腔牙菌斑、唾液中以及胃内能同时检测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而伴有Hp感染的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患者的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提示口腔为Hp重要的聚集地之一,Hp感染与ROU发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结合既往的相关证候研究提示的脾胃湿热证为Hp相关疾病发生过程中邪气最盛、邪正交争最剧烈的阶段,及Hp感染率较高之观点,初步提出:临床ROU反复发作的原因部分可能是缘于湿热粘滞及致病隐匿、渐进和缠绵的特征以及Hp感染;脾胃受损,运化失调,湿热内蕴,熏蒸口舌可能是ROU缠绵难愈的关键病机之一.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口腔中Hp感染的相关研究需要多部位、多方法的同时检测,才有可能综合反映口腔内Hp感染的真实情况,有关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关系的探讨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方法选择胃Hp阳性并伴菌斑Hp阳性患者(6人)的胃粘膜、菌斑样本共10份(胃粘膜4份,菌斑6份)。对比分析其中5位患者和1位家属胃和口腔PCR产物的序列。结果胃和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相同者1例,可能相同者1例,有1-4个碱基不同者2例。1例患者及其家属口腔中均检出Hp,两者的序列有3个不同。结论口腔中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Hp菌株,口腔Hp与胃粘膜Hp基因型相同或基本相同,口腔Hp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时测试的方法,选取有上消化道症状来消化科门诊初诊的患者、经证实有胃Hp感染且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及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入选对象均有较高HP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79.83%和76.7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14C—UBT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51.79%、34.45%、23.2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患者高于抗Hp治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_32,X2=9.18,P〈0.05);在^14C—UBT阳性患者中HPS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82.76%、90.24%、9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腔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胃Hp感染患者中大多存在13腔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肠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与某些口腔疾病亦有一定关系。本文从阐述幽门螺杆菌(Hp)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口腔中Hp检测、口腔Hp与胃内Hp关系、口腔Hp与口腔疾病,五个方面进行综述,揭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内环境改变对牙菌斑内幽门螺杆菌(Hp)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尿素酶试验和甲苯胺蓝染色,对40例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菌斑内Hp进行检测。结果:牙周炎患者治疗前Hp检出率高于牙周健康者(χ^2=7.81,P<0.01);治疗后随着探诊浓度减少和出血指数值减少,龈下菌斑Hp检出率降低(χ^2=12.83,P<0.01),且龈下菌斑HP检出率又高于龈上菌斑。结论:Hp在口腔内生长与其相应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法(HPS)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唾液螺杆菌抗原检测法(HPS)在口腔和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法HPS,对2008年6月~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6个单位共288例进行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第1组129例,为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经根除治疗后4周以上,接受13C或14CUBT复查者;第28组126例,为初诊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同时,进行WS银染、RUT或14CUBT检查;第3组33例,为无消化道症状的对照组,均接受14C-UBT检查。结果288例中HPS阳性217例,3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5.97%、73.02%和81.82%。288例中13C和14CUBT、RUT、WS银染阳性共118例,其中93例HPS阳性,3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8.64%、70.15%和100%。结论唾液中存在高幽门螺杆菌检出现象,口腔可能为幽门螺杆菌除胃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定植地,口腔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炎症密切相关。口腔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以及相关基因bid的表达探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方法 实验分三组,Hp(+)胃炎组,Hp(-)胃炎组,对照组即胃粘膜正常组(Hp均阴性),各组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采用Tunel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及凋亡相关基因bid 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和Hp(-)胃炎组比较,Hp(+)胃炎组凋亡指数显著增高(P<0.01),基因bid mRNA表达也呈现显著性升高(P<0.01);Hp(-)胃炎组和对照组两项检测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Hp感染可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可能通过上调凋亡促进基因bid的表达来调节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吴中平  吴晓茹  季峰 《北京医学》2012,34(8):765-76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阳性、符合Hp根除治疗指征的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200例,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行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测试板(HPS)检测,予以标准质子泵抑制剂(PPI)三联7d疗法治疗。疗程结束后4周同时接受HPS与14C-UBT复查。根据治疗后HPS检测结果,分为HPS阳性组和HPS阴性组,比较胃Hp根除率。结果治疗前HPS检测阳性率为70.00%(140/200),治疗后为64.52%(120/18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掊2=1.32,P>0.05)。186例中治疗后HPS阳性组胃Hp根除率为60.00%(72/120),HPS阴性组胃Hp根除率为87.88%(5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15.73,P<0.005)。结论标准PPI三联7d疗法对口腔Hp感染的治疗几乎无效,有口腔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胃Hp根除率明显低于无口腔Hp感染者,口腔Hp感染与胃Hp感染的同步检测和治疗将是今后Hp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基因和cag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病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6例胃Hp阳性的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检测口腔Hp。结果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的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部位(P<0.05)。6例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口腔仍检出Hp。结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所致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系溃疡的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在我院抽取100例复发性口腔溃肠以及100例非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患,通过检测对比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和非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胃粘膜、口腔中幽门螺杆菌出现的数量对比,将不同患者检测出的结果整理统计。结果: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患和非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患从口腔中检测的幽门螺旋杆菌率,两组检测得出的幽门螺旋杆菌存在显著差异,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患检测得出的幽门螺旋杆菌率更加高。结论:幽门螺杆菌可以在口腔以及肠胃当中转移,但复发性口腔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否引发消化道溃疡感染还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查人体感染牙周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情况,探讨幽门螺杆菌与牙周病病变的相关性,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牙周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方法本实验分为5组,共计158例标本,以幽门螺杆菌为目标菌,应用以16 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PCR)技术和Hp快速诊断试剂盒两种方法检测不同病情下牙周组织中Hp的存在情况。结果经χ2检验正常牙组与正常牙周牙髓炎组间Hp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而正常牙体牙周组,牙体炎症正常牙周组,正常牙体牙周炎症组,牙体牙周联合病变组,单纯龈下牙石组Hp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现在人的感染牙周组织中存在Hp,表明Hp感染与牙周炎有直接的关系,其存在可能与口腔环境适宜Hp聚集和生长,口腔Hp不易清除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简便、可靠、特异的检测手段,发现和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以阻断和延长慢性胃炎致癌变的发生。采用尿素酶方法,对牙周粘膜及胃粘膜检测,同时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HP)。结果:牙周粘膜HP阳性为39.0%,胃粘膜HP阳性为60.3%,血清HP抗体阳性为64.2%,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口腔微生物菌群中有HP存在,通过口腔HP检测,提高胃粘膜HP检出率。HP感染使细胞保护机理受损,胃粘膜易受外来因素损害,形成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间接影响胃癌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扁平苔藓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根据Hp的16rRNA特异基因片段设计引物,以确诊的40例OLP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舌背粘膜、后牙颊粘膜、后牙龈下牙菌斑、口腔含漱液及活检之石蜡包埋病理切片等多部位样本,以2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PCR法检测各样本的Hp阳性率情况。结果 40例OLPHp检出率分别为:舌背粘膜(25%)、后牙颊粘膜(32.5%)、后牙龈下牙菌斑(50%)、口腔含漱液(55%)及活检之石蜡包埋病理切片(32.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糜烂型与非糜烂型OLP患者之间,活检标本Hp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部位样本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OLP患者之间,Hp阳性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腔粘膜扁平苔藓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患者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 W  Cao C  Meng H  Zhang J  Ma D  Zh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5):1037-1041
目的 研究胃炎患者口腔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口腔内Hp与胃内Hp的基因型的异同。方法 依据Hp特异的尿素酶C和cag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检测和鉴定32例慢性胃炎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每人检查6个牙12份菌斑)中的Hp,并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菌斑和胃内Hp的基因型异同。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7例口腔内至少一份牙菌斑中检出Hp,共计384份菌斑有113份(29.4%)检测出Hp,龈下菌斑中Hp检出率(37%),显著高于龈上菌斑(21.9%)(P<0.01)。同一家庭4例患者中有3例菌斑与胃内Hp的SSCP带型相同,4例患者菌斑中至少有一种相同SSCP带型的Hp。结论 口腔Hp可能是胃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唾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ELISA检测9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并与其它三种常规方法比较,评价ELISA检测效果。结果:ELI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73例,幽门螺杆菌阴性25例,RUT检测阳性72例,阴性26例,HE染色检测阳性72例,阴性26例,WS银染色法检测阳性73例,阴性25例,ELISA法与其他三种常规方法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检测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操作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