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2017年动物鼠疫流行期间,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对小白鼠和豚鼠的毒力。方法对小白鼠和豚鼠分组并选取2017年分离的鼠疫菌株(201701、201702、201703)为研究对象。将每株菌37℃培养24~36 h制成菌悬液,比浊7个不同浓度,分组进行腹股沟皮下注射,分笼饲养观察14 d,动物死亡后取腺、肝、脾、肺、心进行细菌培养,死亡动物以分离到鼠疫菌为特异性死亡,分别计算每株鼠疫菌对小白鼠和豚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3株鼠疫菌中,201702、201703株毒力均较强,对小鼠LD50分别为463.44、56.23;201701株毒力相对较弱,对小鼠LD50为2157.74。3株菌中201703对豚鼠有较强的毒力,LD50为316.23,201701、201702株对豚鼠毒力弱,LD50均为3162.28。结论2017分离的鼠疫菌毒力属于中等毒力,与河北省疫源地以前分离菌株毒力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四川省新龙县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开展差异区段(DFR)分型研究,为鼠疫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龙县和其他5个鼠疫县分离的鼠疫菌16株,按鼠疫菌DFR分型方法,使用23个DFR和pMT1的扩增引物,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采用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分型,确定新龙县鼠疫菌DFR基因型。结果石渠县鼠疫菌菌株聚为第1类,为Genomovar14型;新龙县鼠疫菌DFR基因型与德格、巴塘、理塘、雅江县相同,聚为第2类,均为Genomovar05型。结论新龙县分离到的鼠疫菌基因型为Genomovar05型,新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鹤庆县2017年分离鼠疫菌分子溯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7年云南省鹤庆县新分离的鼠疫菌的基因分型,为该地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差异片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3种方法对10株鹤庆县新分离鼠疫菌进行分型,并将10株鼠疫菌及邻近疫源地鼠疫菌株93株纳入聚类分析。结果 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相同的DFR型(Genomovar 05型)及CRISPRs型(Ca7簇,22型),在MLVA聚类分析中,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菌株位于同一个簇,两者之间仅有2个位点(N2117,M23)的差异。结论 2017年云南省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鹤庆县疫情可能是丽江鼠疫进一步向南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差异区段分型(DFR)及地理分布,为四川鼠疫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分离自四川省鼠疫疫区的132株鼠疫菌,应用23个DFR和PMT1的扩增引物,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并使用Mapinfo软件和Excel进行分型,确定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DFR基因型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 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DFR分型分为3型,其中石渠县有两型,主要为G14型和G43型,其它疫源地为G05型。结论 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的DFR分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差异区段(DFR)基因分型方法鉴别沙鼠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和鼠疫菌EV76疫苗株。方法采取水煮法对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2003年河北省康保县分离的6株沙鼠型鼠疫菌和鼠疫菌EV76疫苗株提取DNA,引物选用文献报道中的22个差异区段和pMT1,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分析其基因型别。结果沙鼠型鼠疫菌DFR基因型分别为G11、G17和G20。G11缺失位点为DFR01、06、07、13、15、16和17,G17缺失位点较G11增加DFR18,G20缺失位点较G17增加DFR12;鼠疫菌EV76疫苗株的缺失位点则为DFR01、02、04和10。结论利用DFR基因分型方法能快速区分沙鼠型鼠疫菌和鼠疫菌EV76疫苗株,可避免工作中因菌苗污染而造成分离到鼠疫菌的假象,鼠疫菌株基因型别的鉴定可以快速追溯疫情来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分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DFR)分型及地理分布特征。方法 对分离自中国11个疫源地3 044株鼠疫菌,应用23个DFR和质粒验证(PMT1)PCR扩增,进行鼠疫菌DFR基因组分型及地理分布特征分析。结果 3 044株鼠疫菌共包括52个基因组型,其中19个为主要基因组型、33个为次要基因组型。在以往鉴定的31个基因组型基础上又增加了 21个新基因组型。其中增加的3个新基因组型均为主要基因组型,即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加32型、44型,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加50型。结论 在新增加的 21个新基因组型中有3个为主要基因组型,中国鼠疫菌DFR主要基因组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青海高原藏系绵羊鼠疫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高原藏系绵羊鼠疫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汇总1975-2009年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背景资料,分析其地区、时间和人间分布及感染途径和传播的生态学因素,并对藏系绵羊鼠疫分离的14株菌进行生化试验、毒力测定、毒力因子鉴定、质粒分析、差异片段(DFR)分型等研究。结果 1975-2009年从青海省藏系绵羊体内分离的鼠疫菌共14株。由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起人间鼠疫10起,鼠疫病例25例,死亡13例。首发病例均有剥食鼠疫病死藏羊史,其次为接触鼠疫病例而感染;以腺鼠疫为首发病例,由腺鼠疫继发为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病例多且病死率高。藏系绵羊动物鼠疫及人间鼠疫几乎均发生于甘南生态区,与其独特的生态地理景观密切相关。藏羊动物鼠疫与藏羊引发的人间鼠疫几乎一致,其中11月(旱獭入蛰后)从藏羊体内分离的鼠疫菌株数及藏羊作为传染源引发的人间鼠疫病例数最多,构成了青海高原藏羊鼠疫流行时间明显滞后于旱獭鼠疫的特点。分离的14株鼠疫菌均为青藏高原型,其毒力因子及毒力检测均显示为强毒菌。鼠疫菌基因型DFR分析显示,玉树、治多县分离的菌株均为5型,囊谦县分离的2株菌分别为5型和7型,德令哈市分离的菌株为8型。结论 藏系绵羊可感染鼠疫并作为传染源引发人间鼠疫,分离的菌株均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并具有青海鼠疫流行演变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1958--2012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期间自鼠疫患者和尸体中分离的129株鼠疫菌进行病原学研究。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鼠疫菌进行病原学研究,同时采用差异区段(DFR)基因分型技术对2004年囊谦县、2009年兴海县人间肺鼠疫暴发疫情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119株鼠疫菌中,205株属青藏高原型菌株,6株属祁连山型菌株,8株菌具有特殊生化特性;84.03%(100/219)的鼠疫菌具有4个毒力因子(F1+、Pst I+、VW+、Pgm+)。测试的74株菌中,72株(97.30%)为强毒菌;携带大质粒52×106、65X 106、92×106的菌株主要分布于海南、海北、海西、玉树、果洛、黄南6个州和湟源县;鼠疫菌DFR基因型以5、8型为主。其中5型占44.54%(53/119),分布于都兰、湟源、玉树、杂多、治多、称多、曲麻莱、玛多、囊谦、祁连等地区;8型占32.77%(39/119),分布于祁连山南北麓、青海湖环湖地区。2004年囊谦县肺鼠疫暴发分离株均为10型;2009年兴海县肺鼠疫暴发分离株(来自鼠疫患者、人尸和牧犬体内)的基因型均为8型。结论 本次试验菌株均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菌株溯源分析显示,基于DFR的鼠疫菌基因分型与流行病学调查一致,可用于确定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分离自四川省巴塘县的首株鼠疫菌的生态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因地制宜制定鼠疫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传统的鼠疫菌生化表型鉴定方法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的分型方法相结合,确定巴塘县鼠疫菌株的型别,并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四川省巴塘县鼠疫菌株能够酵解甘油、阿拉伯糖和麦芽糖,且具有硝酸盐还原能力,但不能酵解鼠李糖,符合青藏高原生态型鼠疫菌的表型特征;MLVA型别与分离自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青藏高原生态型鼠疫菌相同.结论 四川省巴塘县鼠疫菌的生态型为青藏高原型,与该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鼠疫菌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均有分布.巴塘县是一个新发现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分型在鼠疫暴发中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根据已经证实的23个差异区段设计引物,对2004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期间分离到的13株鼠疫菌进行PCR扩增.结果13株鼠疫菌可分为4个基因组型,即Genomovar 8、10、15和16.其中囊谦的8株菌全部为Genomovar 10;乌兰的2株菌分别为Genomovar 8和15;祁连、曲麻莱、称多的3株鼠疫菌的基因组型均为Genomovar 16.结论鼠疫菌基因分型是鼠疫疫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2002~2003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27株鼠疫菌,得到其生化特性的本底资料。方法采用液体汤管法和固体试管法(斜面或高层)实验测定27株鼠疫菌对糖醇的酵解能力和生化反应。结果(1)27株鼠疫菌对甘油、L-阿胶糖等多种糖酵解,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麦芽糖、鼠李糖,72h内对密二糖不酵解,5d以后有8株菌的部分糖管呈迟缓发酵。(2)生化反应:27株鼠疫菌在还原KNO3、硝化反应、V—P试验、尿素试验、靛基质试验呈阴性.不液化明胶,在无蛋白胨酸性琼脂培基上不生长,不能利用枸橼酸盐;甲基红反应阳性,均能轻微产生H2S。结论被试的27株鼠疫菌按中国鼠疫菌生态型分型标准属于B群鄂尔多斯高原型。主要生化特征稳定,与疫源地过去分离的鼠疫菌株生化特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用于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对来自全国不同疫源地、不同生态型的103株鼠疫耶尔森氏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结果 将鼠疫耶尔森氏菌分成两种基因型别:全国大部分菌株为RAPD-1型,青海省境内的大部分菌株为RAPD-2型。结论 不同生态型的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结构存在差异,为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基础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鼠疫菌某些生化特征及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鼠疫菌株生化表征的遗传变异与分型地位。方法 采用平皿单菌落法,实验观察我国17个生态型共336株鼠疫菌酵解麦芽糖、鼠李糖、阿胶糖、甘油及脱氮反应的变化。结果 发现松辽平原、滇闽居民区和滇西纵谷区3个生态型部分菌株对甘油、阿胶糖、麦芽糖酵解有变异,可同时出现酵解和不酵解的单菌落,而且特性较稳定;其余14个生态型鼠疫菌单菌落酵解能力与过去资料报道一致无明显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可将中国鼠疫菌分为12个生化型。结论 我国鼠疫菌对糖酵解特性稳定,具有一定的分型意义,滇闽居民区与滇西纵谷区生态型鼠疫菌株可能源于一个祖先。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DFR)方法对分离自甘肃省鼠疫疫源地的58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DFR)方法对分离自甘肃省鼠疫疫源地的58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ifferent regions,DFR)方法对分离自甘肃省鼠疫疫源地的58株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7.
利用M28串联重复序列对鼠疫菌进行基因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串联重复序列对我国的鼠疫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对我国的165株鼠疫菌株的染色体DNA进行PCR扩增,然后利用UVlpro GAS7001X凝胶影像分析系统对扩增图谐进行长度分析。结果实验菌株都可以扩增出目的条带,按照其扩增片段长度分析可将实验菌株分为12个菌犁。结论利用串联重复序列的长度多态性对我国的鼠疫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河北省鼠疫菌株进行规律聚集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基因分型。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3对CRISPR引物,对河北省分离的128株鼠疫菌进行扩增,测定扩增产物核酸序列并进行分析,确定河北省菌株CRISPR基因型。结果 128株鼠疫菌在3个CRISPR位点上有8种间隔序列,包括al、a2、a3、b1、b2、c1、c2、c3,分为2个基因型。118株鼠疫菌株为Cb2型,另外10株鼠疫菌均为新基因型(命名为Cc△1型)。结论通过CRISPR分析显示河北省鼠疫菌株遗传进化比较稳定,建立了CRISPR基因库,为鼠疫菌种群遗传进化和鼠疫防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鼠疫菌102kb pgm基因座一端IS100的缺失与pgm~1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国内各型鼠疫菌102kb pgm基因座色素沉着这一端IS100的片段,并选择克隆测序分析。结果 通过PCR扩增,其中只能扩增出约2560bp左右条带的生态型,也就是其102kb pgm基因座色素沉着这一端IS100的片段缺失,除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型,还有北天山东段型、北天山西段A、B型,其pgm~ 表型非常稳定;而有一部分菌株的扩增结果为阴性另一部分菌株扩增出4492bp条带的生态型,扩增出4492bp条带的菌株102kb pgm基因座色素沉着这一端有IS100,结果为阴性的菌株其整个102kb pgm基因座可能已经丢失,此种情况包括祁连山型,青藏高原型,冈底斯山型,滇西纵谷型等,其pgm~ 表型表现出不稳定。结论 鼠疫菌102kb pgm基因座一侧缺失IS100的菌株,可具有较稳定的pgm~ 表型,而鼠疫菌102kb pgm基因座两侧有IS100的菌株,pgm~ 表型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检测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耐链霉素rpsL基因位点,掌握该地区鼠疫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以期为今后该地区鼠疫的治疗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鼠疫菌rpsL基因序列及我国发现的耐链霉素菌株(S19960127)突变位点分别设计非突变菌株FAM(128∶A)和突变菌株VIC(128∶G)两种MGB探针,通过TaqMan-MGB探针法对1962—1991年分离自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49株代表性鼠疫菌进行耐链霉素rpsL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被试菌株对应检测rpsL(128∶A),49株FAM染料RFU峰值均为阳性,其RFU峰值>2 000,阴性<200;对应检测rpsL(128∶G)未检测到VIC染料RFU峰值阳性菌株,RFU峰值均<200,阳性对照>1 000,该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未发现耐链霉素菌株。结论 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49株鼠疫菌对链霉素均敏感。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体系具有较高灵敏性、特异性,可应用于鼠疫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