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余姚市蜱虫种群分布特点和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防制蜱媒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2018年在余姚市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山区、平原以及杭州湾沿岸设立监测点,野外生境采集游离蜱,在饲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采用人工布旗法和体表检蜱法收集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病原体。结果共采集成蜱481只,其中游离蜱7只,占1.46%;寄生蜱474只,占98.54%。共3属3种,分别为血蜱属长角血蜱、扇头蜱属血红扇头蜱和硬蜱属中华硬蜱,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453只占94.18%。检查宿主动物251只(头),其中带蜱63只(头),带蜱率为25.10%,带蜱指数为1.89。游离蜱平均密度指数为0.10只/(布旗100 m·h)。山区宿主动物带蜱率较高,为42.37%;不同生境宿主动物带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的蜱样品中未检测到汉坦病毒和新型布尼亚病毒,属水平上以葡萄球菌属为主,最高丰度达98.76%,寡养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立克次体属3个菌属丰度均15.00%。结论余姚市野外生境和宿主动物体表均有蜱虫孳生,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蜱虫携带的微生物种类较丰富。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扬州市蜱虫种类及分布特点,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布旗法和体表捡蜱法对不同生境和动物体表的蜱虫进行采集。结果 2019—2021年扬州市共采集游离蜱450只,属3种,分别为硬蜱科血蜱属的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和稚鸡血蜱,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431只,占95.78%)。农村外环境密度要高于景区。检查宿主动物389只,有28只带蜱,带蜱率为7.20%。结论 扬州市农村外环境和景区生境以及宿主动物体表均有蜱虫孳生,长角血蜱是扬州市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3.
<正>蜱类是仅次于蚊虫的第二大疾病传播媒介,可以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1]。天台县气候条件适宜蜱类生存,曾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体表捕获长角血蜱、龟形花蜱、中华硬蜱、镰形扇头蜱及血红扇头蜱等多种蜱类,而且有研究者从蜱中检测到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埃立克体等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蜱虫种类与立克次氏体携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蒙古西部地区牛、羊、马等动身上蜱虫的进行研究,将蜱虫种类及立克次氏体菌群携带情况进行探讨,并探讨不明发热患者的病因与蜱虫携带的立克次氏体的相关性。结果所采集的2 000只蜱虫体内,携带立克次氏体的虫体数为1 180只,带菌阳性率为59.0%。其中雄性蜱数量为1 100只,带菌数量为600只,带菌阳性率为54.6%;雌性蜱数量为900只,带菌数量为580只,带菌阳性率为64.4%。经统计学检验,立克次氏体菌群在蜱虫体内分布有性别差异(=20.05,P0.001)。2 000只蜱虫中包括草原草蜱700只,带菌率为44.3%;短小扇头蜱200,带菌率为85.0%;血红扇头蜱200只,带菌率为90.0%;二棘血蜱300只,带菌率为83.3%;长角血蜱600只,带菌率为45.0%。蜱虫带菌情况与蜱虫种类具有相关性,血红扇头蜱、短小扇头蜱、二棘血蜱带菌率较高,草原草蜱、长角血蜱带菌率相对较低。抽取680例患者血液进行检测,有68例患者血液中检测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相关DNA,检测阳性率为10%。结论内蒙古西部地区蜱虫是立克次氏体传播重要途径之一,可能是引起人不明发热等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成都市山区蜱虫种类及分布情况,为蜱虫及蜱媒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布旗法调查游离蜱和人工拣拾法调查动物体表寄生蜱。结果 野外生境采集到游离蜱50只,平均密度为0.045只/100 m,其中长角血蜱平均密度为0.038只/100 m,血红扇头蜱平均密度为0.007只/100 m;调查1 158只动物,总带蜱率为2.94%,总带蜱指数为0.037。龙门山脉以大邑县捕获最多,共计捕获21只;龙泉山脉以龙泉驿区捕获最多,共计捕获52只。除3月外,5—9月均捕获到游离蜱和寄生蜱。结论 成都市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均有蜱虫分布,长角血蜱是成都市的优势种,林地和羊群孳生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媒介蜱类生态学特征,为蜱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苏州市的虎丘区、吴中区、吴江区、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和太仓市7个区域设立调查点,于2018年和2019年4—11月,采用布旗法调查植被中的游离蜱;采用宿主体检蜱法调查家养动物寄生蜱;用鼠笼捕捉小型野生动物,检查全身寄生蜱。每月调查1次。结果共采集硬蜱6 881只,隶属于硬蜱科的血蜱属、扇头蜱属和硬蜱属。蜱种分别是褐黄血蜱(4 569只,66.40%)、铃头血蜱(1 788只,25.98%)、血红扇头蜱(349只,5.07%)、长角血蜱(166只,2.41%)、雉鸡血蜱(4只)、豪猪血蜱(2只)、台湾血蜱(1只)和硬蜱属spp.(2只)。动物寄生蜱共检获3 575只,蜱种有铃头血蜱(1 784只,49.90%)、褐黄血蜱(1 308只,36.59%)、血红扇头蜱(349只,9.76%)、长角血蜱(133只,3.72%)和雉鸡血蜱(1只,0.03%)。植被中的游离蜱共采集3 306只,蜱种分别是褐黄血蜱(3 261只,98.64%)、长角血蜱(33只,1.02%)、铃头血蜱(4只,0.12%)、雉鸡血蜱(3只,0.09%)、豪猪血蜱(2只,0.06%)、台湾血蜱(1只,0.03%)、硬蜱属spp.(2只,0.06%)。动物平均染蜱率为31.49%,黄鼬染蜱率为100%,刺猬92.86%,犬32.26%,山羊和绵羊分别是31.30%和21.43%,家猫4.55%。结论苏州市蜱种较丰富,分布广泛。褐黄血蜱为优势蜱种,铃头血蜱是第二大种群,动物染蜱率较高,因此蜱媒疾病传播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无锡市小型兽类寄生蜱,为防控相关蜱媒传染病提供参考。方法在野外采用鼠笼法,在室内采用电子猫灭鼠法捕捉鼠类等小型兽类,检获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蜱,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锡市小型兽类主要为鼠类、刺猬、黄鼬、鼩鼱,野外优势鼠类为黑线姬鼠和北社鼠,分别占野外鼠类总数的47.5%和43.2%;室内优势鼠类为黄胸鼠和褐家鼠,分别占室内鼠类总数的67.6%和29.7%。发现7种蜱虫,分别为褐黄血蜱、长角血蜱、越原血蜱、粒形硬蜱、中华硬蜱、寄麝硬蜱和镰形扇头蜱,分别占检获总数的71.7%、10.3%、2.2%、14.0%、0.7%、0.7%、0.4%。刺猬、黄鼬、野外鼠的蜱虫感染率分别为100%、66.7%、15.4%,室内鼠和鼩鼱未发现蜱感染。卡方检验显示,除鼩鼱分别和野外鼠和室内鼠的蜱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类群的小型兽类蜱虫感染率差异都显著。结论无锡市的蜱媒传染病防控工作,应主要关注黑线姬鼠、北社鼠、刺猬等宿主动物,以及长角血蜱、褐黄血蜱、粒形硬蜱等优势蜱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曲阜市蜱类的种群分布、活动规律及侵害状况。方法采用布旗法和体表查捉法分别调查野外游离蜱和动物体表寄生蜱,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在宿主动物和环境中分别捕获蜱294和62只,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在所调查的458只(头)宿主动物中,阳性宿主130只(头),侵害率为28.38%。结论调查采集到的356只蜱均为长角血蜱,是当地的优势种,夏、秋季为活动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西藏察隅县蜱类组成。方法 对察隅3个乡镇10个行政村饲养的家畜和丛林环境中的蜱进行调查采样,提取蜱DNA,对CO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在线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进行蜱虫种属鉴定。结果 经COI基因序列分析,共鉴定出蜱虫7种,其中牛身上的寄生蜱虫主要为微小扇头蜱,同时也发现了西藏血蜱、长角血蜱、卵形硬蜱,丛林环境中的游离蜱虫有微小扇头蜱、锐跗硬蜱、克拉斯比尔血蜱。结论 西藏察隅县蜱虫分布广泛,本研究可为察隅县蜱虫调查和疾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舟山海岛岱山县新型布尼亚病毒相关病媒生物监测情况,探讨防控策略效果。【方法】2012—2014年采用鼠笼法监测鼠形动物;2015—2018年在岱山县有确诊病例的乡镇采用布旗法监测游离蜱密度,采用体表梳检法监测寄生蜱,所有蜱和鼠类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2011—2015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2016—2018年,实施精准健康教育,化学药剂消杀等综合防控措施。【结果】捕获鼠类5种327只,其中臭鼩鼱172只,占52.60%,黄毛鼠92只,占28.13%。捕获蜱类以长角血蜱为主,占94.20%。其中寄生蜱3种135只,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和微小牛蜱;游离蜱6种382只,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血红扇头蜱、卵形硬蜱、粒形硬蜱和中华硬蜱。2015年5—10月野外蜱密度≥50只/布旗,2016年5月—2018年采用化学药剂消杀后,蜱密度≤50只/布旗。所有蜱和鼠类标本经RT-PCR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特异核酸均为阴性。经精准健康教育后,农村地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知晓率由32.05%提高到83.33%;预判疫情,提前发布疫情预警告知书70余份。2017年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人数逐年下降,2018年仅为8例。【结论】该地区野外环境中臭鼩鼱为优势鼠种,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类。政府牵头、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健康教育、降低居住环境周边蜱密度、适时发送风险预警告示书等综合防控策略取得一定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宁夏蜱类种群及分布情况。方法:用布旗法在自然生境采集,以牛、羊体表直接查捉,并鉴定种群。结果:已知蜱类隶属2种6属18种,其中1属4种(扇头蜱属的血红扇头蜱、卵圆硬蜱、全沟硬蜱、嗜群血蜱)为宁夏首次发现。本次共采集鉴定141只蜱,全沟硬蜱占688%,为优势种群。按宁夏昆虫地理划分及区系分布,蜱类分布于3个昆虫区(Ⅰ~Ⅲ)和3个昆虫亚区(Ⅲ1~Ⅲ3),且各有其分布特点。结论:全沟硬蜱是当地莱姆病的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12.
目的:2000年4-10月对北京部分林分进行了设点调查,了解不同调查点蜱和鼠的组成,密度,优势种,季节消长。方法: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用夹日法捕获野鼠。结果:采集游离蜱1608只,分属长角血蜱,嗜群血蜱,森林革蜱;从野鼠体表检获寄生蜱14只,其中8只全沟硬蜱,6只血红扇头蜱。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占捕蜱数的77.3%。除怀柔青龙峡外,各调查点均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占捕获蜱数的70%以上。怀柔汤河口蜱于4-9月活动,在5月下旬出现高峰,7月上旬出现次高峰;房山区十渡蜱于4月下旬至10月活动,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下旬出现高峰和次高峰。夹日法捕获8种野鼠共87只,捕鼠率为2.42%(87/3 600),社鼠占的比例最高,为46%。结论:不同调查点蜱和鼠的组成,密度,季节变化不同,这可能与调查点的生境有关。本次调查共发现5种硬蜱和8种野鼠,它们可能在某些蜱传疾病的形成,维持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河南省蜱的种类、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方法 2011-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采用布旗法和体表查捉法分别调查野外游离蜱和动物体表寄生蜱。结果全省共采集到蜱2科6属8种,分别是长角血蜱、雉鸡血蜱、褐黄血蜱、微小扇头蜱、中华革蜱、中华硬蜱、残缘璃眼蜱和翘缘锐缘蜱,其中长角血蜱遍布全省。优势种长角血蜱3-4月开始出现,7-8月达到密度最高值,之后逐渐消退,10月以后进入蛰伏,越冬后至次年再次出现。结论蜱在河南省的分布广泛,种类较多,优势种长角血蜱的活动以夏、秋季为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莱州市蜱的种类以及蜱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的感染状况,为证实当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莱州市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生的自然村,收集动物体表的寄生蜱和采用布旗法收集野外的游离蜱,开展蜱的分类鉴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新布尼亚病毒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1年在莱州市共采集到2 593只蜱。按蜱的种类分类,莱州地区共采集到长角血蜱2 573只和血红扇头蜱6只,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20%和16.67%;采集到铃头血蜱9只和中华革蜱5只,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按照蜱的不同发育时期分类,共采集到成蜱1 449只、若蜱995只、幼蜱149只,成蜱、若蜱和幼蜱的最低感染率分别为4.07%、4.52%和2.68%;实验室培养期间收获22份卵,其中2份卵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最低感染率为9.09%;按照动物来源分类,共采集羊蜱1 435只、狗蜱74只、牛蜱128只、鸡蜱61只、刺猬蜱24只,除鸡蜱、刺猬蜱未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外,羊蜱、狗蜱和牛蜱中SFTSV最低感染率分别为5.37%、12.16%和1.56%;野外采集蜱871只,最低感染率为2.18%。结论不同发育时期的蜱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布尼亚病毒感染;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可能为新布尼亚病毒的传播媒介,且新布尼亚病毒具有垂直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苏州市丘陵山地风景区蜱的地理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感染率,旨在评估和预警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方法】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巴贝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共捕蜱148只,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占47.3%)、中华血蜱(占49.3%)、血红扇头蜱(占2.0%)及微小牛蜱(占1.4%)。蜱标本中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最小感染率为2.8%。【结论】该地区蜱分布广泛,种类以长角血蜱和中华血蜱为主;部分蜱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应加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监控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苏州市丘陵山地风景区蜱的地理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感染率?旨在评估和预警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方法】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巴贝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共捕蜱148只?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占47.3%)、中华血蜱(占49.3%)、血红扇头蜱(占2.0%)及微小牛蜱(占1.4%)?蜱标本中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最小感染率为2.8%?【结论】该地区蜱分布广泛?种类以长角血蜱和中华血蜱为主?部分蜱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应加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监控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和莱姆病病原携带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蜱,用PCR法检测蜱类中携带的莱姆病DNA片段。结果采集蜱872只,隶属于1科3属3种,分别为中华硬蜱、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其中长角血蜱占97.36%,为优势种;3-9月均可捕获蜱,3-6月为高峰期,7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减少;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检测均呈阴性。结论查清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结构,宁波口岸尚无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豫南地区蜱虫分布特点,蜱媒病原体类型及流行性特征。方法 采用布旗法、体表检蜱法采集不同环境中蜱虫,采用PCR方法对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3-10月份采集蜱虫730只,分2属3种,其中长角血蜱占80.71%,为当地优势蜱种;蜱虫分布呈季节性消长;经PCR扩增出2种蜱媒病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比对显示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有高度同源性;SFTSV阳性率为4.9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2.49%。结论 豫南地区蜱虫分布有生态及季节性规律,蜱中携带SFTSV、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体,是造成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无形体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疫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查清口岸地区蜱类本底种群构成、分布特点及与宿主的寄生关系,监测蜱类跨界动态信息,为识别外来物种、传疫情况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主要在口岸地区鼠疫监测点范围内,用人工诱捕法、布旗法,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洞穴中采集蜱类,将优势种群进行病原体监测。结果经一年的调查,采集蜱类1科5属8种1780只,其中包括进口牛皮中采集的334只蜱。优势种为亚洲璃眼蜱,占78.8%。该蜱除城区外在各监测点均有分布,也是寄生在家畜、小型哺乳动物体表的重要种类。常见种有银盾革蜱、残缘璃眼蜱、盾糙璃眼蜱、短垫血蜱,前3种是寄生在牛、羊、马、骆驼等体表的常见种,后1种是寄生在虎鼬、大耳猬等野生小型动物的常见种。稀有种有雷氏硬蜱、血红扇头蜱,常寄生在狼体表、鼠洞等。罕见种为短小扇头蜱。在进口牛皮中采集蜱类334只。结论经过一年的调查,初步查清了口岸地区蜱类媒介本底的种群构成、分布数量、季节消长及与宿主的染带关系,进口牛皮染蜱的动态信息,为防治疫病疫情、蜱类媒介的传入传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家畜体表寄生蜱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逆毛式检蜱法,定义家畜体表寄生蜱为一个群落,运用生态学中相对优势度(组成比率)、优势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方法进行测定。结果从放养的5群东山羊(20头)、4群黄牛(10头)和水牛(5头)中共检获蜱2614只,分属4个种属(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粒形硬蜱和钝刺血蜱),前两者为优势种;其中东山羊的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均高于黄牛和水牛。结论海南琼中地区家畜体表寄生蜱有4种,优势种为血红扇头蜱和微小牛蜱;其中东山羊的群落结构最丰富。应警惕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