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追踪管理法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肾病科、肝病科、内科、肿瘤科的临床护士80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追踪管理小组,观察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对其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应处理。并对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与完善,预防护理时间的再次发生。统计分析两组护士于跟踪管理法干预前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护士上报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跟踪管理法干预后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上报率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追踪管理法应用于临床护理的安全管理中,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促进护患和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分析精细管理在五官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为护理五官科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方向。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五官科患者临床资料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精细管理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实施精细化管理方案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总满意率。结果①实施前,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0.10±2.36)分,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0.15±3.03)分,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9.33±2.25)分,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2.36±2.02)分,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7%,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33%,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0.00%,两组患者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管理在五官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广泛提高患者的总满意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165-167+171
目的 探讨风险因素管理在感染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7月就诊的39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97)和对照组(n=19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风险因素管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投诉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9.34±9.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8±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6%,投诉发生率为7.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80%和16.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188例(95.43%),明显高于对照组154例(7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因素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及投诉率,推动门诊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管理对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所有患者病例资料,以不同的护理措施作为分组依据,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00%)高于对照组(84.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分析精细化护理管理用于呼吸内科患者中,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还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日间化疗患者静脉用药具有一定危险性,为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风险护理联合持续质量改进,评估其护理价值和意义。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日间化疗静脉用药的患者1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并选取2020年5—11月进行日间化疗静脉用药的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风险护理联合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药物素养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药物素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评分均有所升高,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7%(142/150),对照组为87.1%(122/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风险护理联合持续质量改进可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有效降低日间化疗患者静脉用药各环节的风险,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患者药物素养及护理满意度,在日间化疗静脉用药安全管理中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追踪在安全用血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住院输注成分血的患者采用常规的安全用血护理管理,设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6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住院输注成分血的患者采用系统追踪法对患者的安全用血进行追踪检查,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47%,上报率为79.59%,在安全用血护理管理中实施系统追踪法之后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上报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士的输血相关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实践操作考核成绩以及总成绩分别为(45.6±1.3)分、(46.4±2.1)分和(93.3±2.2)分,均比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系统追踪应用在安全用血护理管理中,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减少各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张乔 《中国乡村医生》2023,(18):166-168
目的:探讨六重管理法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贵州航天医院急诊科急诊抢救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将2021年1—6月就诊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1年7—12月就诊的3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六重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专业技术、护理态度、护理安全、整理护理质量、团队精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护理差错、护理意外、护理投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六重管理法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51-154
目的探讨镍钛根管治疗中行护理安全管理对患者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接受镍钛根管治疗的患者,依据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即护理安全管理组(n=40)和常规基础护理组(n=40),对两组患者的PIS指数、VA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安全管理组患者的PIS指数(1.05±0.15)显著低于常规基础护理组(2.45±0.40)(P0.05),附着高度、炎症消退、咀嚼功能、整体美观VAS评分(6.31±1.80)分、(6.91±1.01)分、(7.30±1.00)分、(7.20±1.20)分均显著低于常规基础护理组的(8.05±1.87)分、(7.91±1.02)分、(8.01±1.02)分、(8.06±1.26)分(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2.5%(1/40)显著低于常规基础护理组20.0%(8/40)(P0.05)。结论镍钛根管治疗中行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并降低患者的PIS指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链式护理流程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常规护理措施予以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链式护理流程管理予以干预,两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Frankl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统计两组患者对血液透析护理满意度与投诉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Frankl评分为(2.52±0.4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7±0.41)分(P0.05),投诉率为3.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1%(P0.05),护理满意度为9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5%(P0.05)。结论:链式护理流程管理可有效提高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明显降低并发症、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管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2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安全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标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生命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生命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命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安全管理基础上采用护理标识管理,能有效降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家属满意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114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减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率,还能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小组责任制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病房管理、病历书写和健康教育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3.64%)低于对照组(1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组责任制护理可有效改善ICU患者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综合量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实施护理安全综合量化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护理安全量化管理模式后,患者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和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护理安全综合量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品管圈管理在门急诊优质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门急诊就诊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基于此观察组采取品管圈管理。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在护理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护理行为、健康宣教、导医处护理、门诊台护理等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较高,且二者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护理满意度评分上,观察组健康宣教、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仪表行为、护理态度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二者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风险事件方面,观察组总发生率3.33%较对照组16.67%明显较低,且二者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在门急诊优质护理中的作用显著,即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品管圈给护理管理质量带来的提升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次年3月收治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选取2017年4月至次年4月收治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行品管圈管理。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与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对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8例为对象,以随机分配法将其分常规管理组及风险管理组各44例,对两组采取不同护理管理后观察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理的质量及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常规管理组摔伤、输液反应及给药事故等的总发生率是25.00%,风险管理组是2.27%,差别明显(P0.05);风险管理组的各项护理工作评分均比常规管理组高,差别明显(P0.05);护理前组间生活能力评分差别不明显(P 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分数明显比常规管理组高,差别明显(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中落实风险管理,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专项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中的作用。为加强我科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由护士长牵头成立安全管理工作小组,护理人员参与并积极参加日常工作。方法 (1)健全护理安全不良管理机制;(2)完善护理不良事件制度和运行机制;(3)优化流程。结果 2016年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例数、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与2017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016年不良事件Ⅰ级明显低于2017年,护理不良事件处置时间长于2017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中应用护理专项质量持续改进小组能有效降低上报不良事件例数和提升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节省各种护理问题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安全文化在神经康复科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2016年1—12月实施安全文化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的120例患者,另外选取2015年1—12月神经康复科未实施安全文化护理管理的120例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安全文化理念融入了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之中,对照组沿用以往的优质护理服务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中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评分为(95.5±1.2)分,低于观察组的(97.0±0.8)分(P<0.05);对照组护理安全质量评分为(95.0±1.4)分,低于观察组的(97.2±0.5)分(P<0.05);对照组急救物品、仪器设备管理质量评分为(96.6±0.5)分,低于观察组的(98.6±0.8)分(P<0.05);对照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5.5±1.1)分,低于观察组的(97.2±1.0)分(P<0.05);对照组医院感染与消毒隔离质量评分为(95.4±0.6)分,低于观察组的(97.4±1.2)分(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0.8)分,低于观察组的(98.5±0.4)分(P<0.05);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高于观察组的3.3%(P<0.05)。结论神经康复科开展安全文化的优质护理服务管理,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结构-过程-结果结构模式为指导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7-1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持续质量改进控制模式,指导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工作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护理工作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为指导的质量持续改进,不仅提高了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护士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而且降低了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和投诉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室护理安全管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护理安全管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