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及其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方法]运用文献法对《脾胃论》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其所记载的方剂进行系统整理,通过Excel进行中药分类统计,最后分析总结其使用规律。[结果]《脾胃论》主要学术思想为脾胃为元气之本“,火与元气不两立”;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顾护胃气。全篇共记载方剂63首,中药101味。单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炙甘草,人参、陈皮次之;从功能分类来看,补气药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解表药与理气药;从药物配伍来看,共有32首方剂中补气药与理气药同用,其中陈皮与炙甘草联用次数高达21次,陈皮与人参20次,陈皮与黄芪15次。[结论]《脾胃论》是李东垣脾胃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其用药组方以补气、升阳、理气为主,重视调达气机。以补气药缓补脾胃之气为多,同用风药以达到升发脾阳、胜湿、开郁之效,并佐以理气药,使其补而不滞,其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特点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乃临床常用方,是一首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其配伍特点是升提药与补气药同用,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白术、橘皮等组成,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短气懒言、体倦肢软、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一首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剂,其配伍特点是升提药与补气药同用,方中黄芪补气益肺固表;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和中;陈皮理气;柴胡、升麻助参、芪以升举阳气;当归补血,专为气虚发热、气虚内脏下陷而设。笔者在临证中试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宁玲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19-2220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乃临床常用方,是一首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其配伍特点是升提药与补气药同用,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白术、橘皮等组成,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短气懒言、体倦肢软、舌质  相似文献   

5.
以白术为切入点,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第一卷至第八卷中所载含有白术的22首方剂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3味中药,用药总频次达159次,方剂剂型多以汤剂为主,治疗最多病证为妇科疾病,其次为癃闭.白术的使用品种以浙地之于术居多,用量多为三钱,但张氏强调临证酌情使用.在药物功效分类上补虚药配伍率最高,占43.40%,且配伍最多的药物为白芍,中药药性配伍频率最高的为温性药52.20%,药味配伍频率最高为甘味药34.62%,归经配伍频率最高的为脾经25.92%.由此可知,张锡纯对白术的药性和临床运用甚为谙熟,常用以温补中焦、健脾化湿、调和肝脾,可为临床用药和其学术思想继承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李东垣《脾胃论》用药组方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脾胃论》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共收集到《脾胃论》中的方剂63首,涉及中药101种。使用频次最高的10味药由高到低依次为炙甘草、陈皮、人参、升麻、当归、白术、黄芪、柴胡、苍术和茯苓,前8味正是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并根据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演化出4首新方。【结论】《脾胃论》用药组方的核心为补中益气汤;其药物配伍以甘温益气药和辛散升阳药为主,辅以理气祛湿、滋阴养血及沉降下行之品等。  相似文献   

7.
<正>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著名方剂之一,系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意。原载于《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身、白术、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八味组成。共起"损者益之""寒者温之"的作用。黄芪补肺气以固表,人参、甘草补脾气和中焦而清虚热,白术健脾,当归补血润肠,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腾诸阳之气。因此,本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特点。笔者收集2003—2013年来有关补中益气汤临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崩漏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37部女科典籍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方剂纳入,提取方剂组成信息,并采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文件,进行频数分析;借助SPSS Statistic22.0、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结果】共得到治疗崩漏的方剂117首,包含中药119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936。所用中药可归为17类,补虚药中的补血药、补气药用药频率较高,祛邪药中的清热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用药频率较高。单味高频药物有当归、甘草、川芎、熟地黄、白芍、白术、人参、黄芩等。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的结果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熟地黄—川芎、白术—黄芪、生地黄—黄芩、柴胡—山药、蒲黄—侧柏叶、茯苓—棕榈炭。【结论】明清医家治疗崩漏补虚时以补血、补气类别为主,祛邪时以清热、化瘀、止血为主,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理论相吻合,可为临床治疗崩漏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医方类聚》中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探索人参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医方类聚》中应用人参治疗内科疾病的方剂,对方剂中出现药物的所属类别、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次数、补虚药详细药物情况、高频使用剂型进行分析。结果人参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等;与人参配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肉桂等,所属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等;与人参配伍的补虚药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均较为常见;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常用剂型有5种,其中,散剂和汤剂使用频率最高。结论《医方类聚》中人参配伍规律的研究能为其临床组方配伍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和总结中国知网(CNKI)相关文献中以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CNKI中用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在筛选治疗亚健康的165首方剂中,涉及中药209种,方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出现频率最高的药对为黄芪-白术。演化得到核心组合8个,新处方4首。结论:分析得出亚健康治疗组方以补虚、疏肝、利水渗湿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胃阳虚证"方药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筛选治疗"脾胃阳虚证"方剂203首,采取"Excel数据透视表","SQL Server 2005_DMAddin关联规则","spss17.0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脾胃阳虚证"方剂中,温里药、补气药分别占整个用药23%、20%,而补阳药仅占用药2%;出现频次超过60次的药物是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厚朴、附子等;关联性较为重要的药物是干姜、白术、人参、炙甘草、附子等;排名较前公因子分别代表"补气药"集合,"理气活血化湿药"集合,"温里药"集合等。结论:"脾胃阳虚证"治疗方剂由"温里药"、"补气药"配伍"理气药","芳香化湿药"等而成,基础方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诃子、茯苓、厚朴"。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车垣先生创建的巨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古代润肠类方剂,探讨其用药规律及治法治则。方法收集古医籍中的润肠类方剂,对所选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和药物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对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所属类别进行统计,总结用药规律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结果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前6位药依次是麻子仁、当归、蜂蜜、桃仁、枳实、大黄。药物功效多为补虚、泻下和理气药。补虚药多运用补气滋阴养血药,泻下药善用润下之品,理气药中主要有宽肠理气、行气排便药。从功用和主治来看,主要治疗老人、体虚之人和产妇大便秘结。结论古代润肠类方剂中治疗便秘的药物主要涉及补虚药、泻下药和理气药,主治的便秘类型主要为气阴、津血亏虚型便秘。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柴胡、升麻、陈皮、甘草8味药组成,适用于脾虚下陷,中气不足诸症.可因时制宜及异病同治,随证加减应变无穷.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 ,为内伤脾胃、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设 ,是临床常用著名方剂之一。方由人参、白术、黄芪、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八味药物组成。笔者近年来 ,在妇科产后病临床中 ,辨证加减运用此方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兹举病案如下。1 产后尿闭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用药详情,总结用药经验。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展开本次研究,以荟萃分析的方法使用计算机整理原发性肝癌中医用药情况,对中医的用药情况、方剂占比等进行分析后,做出统计总结。结果中医常用三种药材依次为白术、茯苓、党参;常见三种方剂归类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常见的三种处方类型为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结论通过荟萃分析发现中医常用的药材为白术、茯苓等,用药的原则主要为益气健脾、疏肝理气、利湿化淤等。  相似文献   

17.
<正>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8味药组成,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所致诸证的名方。后世以补中益气汤命名方剂约有20余首,可见于《丹溪心法》、《万病回春》、《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幼幼集成》、《喉科种福》等古籍中,大多由东垣方加减变化而成。所以,张景岳说:"补中益气汤乃东垣独得之心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吴良村教授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吴良村教授在浙江省中医院门诊诊治的胃癌患者116例,采集患者临床信息,建立临床方剂基础数据库,对处方药味、用药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功效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频次10以上的42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在116例病例中共用药159种,累计用药频次1816,其中用药频次最多者为甘草,其后依次为茯苓、山药、太子参;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补虚药(补气药类最多),其次为清热药、消食药、理气药;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性,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味。聚类分析将药物主要分为5大类,涉及方剂四君子汤、二陈汤,涉及药对稻芽与麦芽、鸡内金与猕猴桃根、蛇舌草与仙鹤草等。[结论]吴老治疗胃癌以补气为主,其主方与四君子汤相类,同时注重养阴清热,顾护胃津,并常常辅以消食理气药物通畅中焦,疏利气机。  相似文献   

19.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20.
在整理归纳历代补气方剂用药特点的基础上,对补气方剂的制方配伍方法及其用药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以补气药为主,配伍温阳药、养阴药、安神药、化痰药、活血药、收敛固涩药、清热药等是补气方剂的主要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