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基础。随着临床麻醉条件的改善,国内临床麻醉中全身麻醉的比例明显提高,神经阻滞麻醉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在国外,随着对疼痛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各种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应用,PNB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超声定位外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神经阻滞定位有解剖定位、异感定位、神经刺激器定位、放射学定位及超声定位等。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得以普及。笔者现就国内外外周神经超声影像学研究和常用超声定位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研究及优缺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由最初的单纯运动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逐渐发展为交感神经阻滞用于增加移植术后上肢血流,直至目前以感觉神经阻滞为目的用于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常用的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方法包括非刺激导管技术、刺激导管技术和超声引导下导管技术。输注方法包括固定速率持续输注、持续输注+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和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该方法用于围术期镇痛,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黄伟文 《当代医学》2011,17(34):54-55
目的 观察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102例应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其中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7例,坐骨神经阻滞9例,下肢手术股神经阻滞29例,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41例,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闭孔神经阻滞16例,观察麻醉阻滞效果.结果 不同部位的神...  相似文献   

5.
外周神经阻滞区域镇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患者自控镇痛在疼痛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应用区域神经阻滞并结合自控镇痛形成患者自控区域镇痛,是一种新的镇痛方法。本文就区域镇痛及患者自控区域镇痛的操作技术、药物选择、临床应用及其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袁继凯 《中外医疗》2012,31(34):83-84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总结分析方法。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镇痛效果为指标来观察和比较两组麻醉阻滞效果,并对麻醉良好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下肢手术股神经、坐骨神经以及上肢手术臂丛神经几种类型神经麻醉阻滞后的镇痛效果上,观察组较之对照组均明显更佳,在麻醉良好率上,观察组较之对照组优良率更高。观察组共出现1例穿刺部位感染患者,占2.9%;对照组出现4例神经损伤患者,2例麻药毒性反应患者,占17.1%。观察组并发症更轻,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手术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良好,采取神经刺激器进行准备的穿刺定位,疼痛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阻滞用于80岁以上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两组80岁以上逆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外周神经阻滞)和Ⅱ组腰硬联合麻醉(CSEA),Ⅰ组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坐骨神经阻滞,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Ⅱ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L3-4穿刺置管,给予等比重布比卡因液,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阻滞效果无较大的差异,麻醉前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麻醉后血压明显低于麻醉前及Ⅰ组,注药15min心率Ⅱ组明显增快,尿潴留明显多于Ⅰ组,术后随访患者及家属满意率Ⅰ组大于Ⅱ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不仅满足高龄老人下肢手术要求,也因其费用低,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盛绚宇  王燕君  华汤锋 《浙江医学》2004,26(10):765-766
外周神经定位阻滞(以下简称定位阻滞)是指运用外周神经刺激定位仪,准确定位外周神经,用局麻药将其神经传导可逆性阻断,达到手术无痛的目的.该方法能大大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在临床麻醉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1,2].现将其在下肢膝、踝部手术中的应用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的3种臂丛神经阻滞(肱管神经阻滞、肌间沟神经阻滞、腋路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拟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肱管组(G组)、肌间沟组(J组)和腋路组(Y组),每组40例,局麻药均为1%利多卡因和0.25%左布比卡因混合液。PNS定位后,J组一次性将30ml混合液注射于肌间沟内;Y组刺激到尺神经、桡神经或正中神经的任意一支即向腋鞘内注入28ml局麻药,然后针退至腋部皮下给药2ml以阻滞臂内侧皮神经;G组依次阻滞正中神经(7m1)、尺神经(7m1)、桡神经(7m1)、肌皮神经(7m1)、臂内侧皮神经(2m1)。比较3组患者在臂丛阻滞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G组的阻滞成功率(95%)明显高于J组(80%)和Y组(75%)(均P〈0.05),J组有1例发生喉返神经阻滞、1例发生星状神经节阻滞,Y组有1例发生局部血肿,无其他明显并发症。结论肱管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其效果优于传统的肌间沟神经阻滞和腋路神经阻滞,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管军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4):243-245
目的探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比较。方法54例ASAI-Ⅱ级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28)和对照组(n=26)。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腰肌间隙联合坐骨神经近端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结果实验组在手术过程中的MAP较对照级组平稳,而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能够达到与硬膜外麻醉相同的麻醉效果,并在维持术中患者循环功能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麻醉理念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外周神经阻滞作为一种独特的麻醉方式正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即使借助神经刺激仪或超声介导,仍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神经系统并发症。本文从神经解剖到刺激针的选择、持续外周神经阻滞的置管、患者本身因素、局麻药的毒性及防治等方面详细综述神经阻滞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验证无菌注射用水是否可用于在外周神经阻滞操作中扩开神经外周间隙,且其在帮助神经定位及保护神经方面是否优于传统方法的5%葡萄糖溶液。方法  选取60例需在肌间沟神经阻滞下接受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5%葡萄糖溶液组(G组)和无菌注射用水组(S组),每组30例。先记录在某一位置下获得神经冲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强度(minimal intersity of stimulation,MIS)以及人体电阻(human body resistance,HBR),然后注入5%葡萄糖溶液或者无菌注射用水5 mL,再次记录获得与注射前相同肌肉震颤下的MIS和HBR。分别比较两组患儿注射两种液体前后的MIS及HBR。结果  G组和S组在注射相应的液体后,引发神经冲动所需要的MIS较注射前均减少,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和P=0.001);而HBR较注射前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比较G组和S组之间注射液体后MIS的减少值和HBR的增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和P=0.533)。结论  无菌注射用水可减少神经刺激器所需要释放的MIS,可用于在外周神经阻滞操作中扩开神经外周间隙,其在帮助神经定位、保护神经方面与传统的5%葡萄糖溶液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24周、48周的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按照中国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60例患者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为83.3%(50/60),治疗后48周总有效率达到93.3%(56/60),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1周末、第4周末、第24周末、第48周末,VAS分值分别为(3.49±1.91)、(2.86±1.68)、(2.35±1.64)、(2.18±1.55)分,较治疗前的(8.61±0.73)分显著下降(t=19.34,P<0.01),且治疗后第48周末VAS分值与治疗第1周末比较明显降低(t=4.11,P<0.01);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2.98±15.18)、(72.86±15.68)、(78.35±13.54)、(80.40±12.67)分,较治疗前的(36.78±10.70)分明显提高(t=10.92,P<0.01),且治疗后第48周末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后第1周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82,P<0.01)。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无效者均为颜面部侵犯三叉神经患者。结论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给予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喉罩全身麻醉的镇静镇痛效果及对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贵州航天医院收治的老年TKA患者60例,根据患者自愿选择麻醉方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联合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喉罩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镇静镇痛效果,观察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联合组Ramasy镇静评分、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后15 min的NE、Cor水平与麻醉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麻醉后15 min的NE、Co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麻醉前比较,两组麻醉后24 h的CRP、IL-1β、IL-6、TNF-α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麻醉后24 ...  相似文献   

16.
腋路臂丛经阻滞定位简单,能为前臂和手部手术提供完善的神经阻滞,但麻醉后发生的神经功能暂时性障碍在临床上不容忽视。不同的神经阻滞技术与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关。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已广泛由于腋路臂丛经阻滞中,然而其阻滞效果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比较上肢手术患者三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吴文辉 《当代医学》2016,(23):27-28
目的:探讨高危老年患者行全髋置换术时应用外周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85例行全髋置换术的高危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3例患者借助神经刺激仪,以外周神经阻滞方式对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对照组42例患者以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对比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均全部麻醉成功,不同时段内2组患者麻醉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13.98±2.11)min,维持时间(473.52±86.27)min,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16.13±3.07)min,维持时间(355.59±62.36)min,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在高危老年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麻醉效果优良,且不影响患者胃肠功能,能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讨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细针操作的特点。以更好地为上肢损伤修复术服务。减轻患者痛苦及并发症。方法:对102例上肢损伤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细针操作。结果:96例效果佳。5例效果较差需加用辅助麻醉药,1例无效,并发血管、神经穿刺损伤2例。气胸0例。结论:采用细针操作法能减轻术中、术后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效果佳。能更好的配合外科医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未来下肢战伤麻醉救护中的价值.方法 模拟下肢战伤麻醉处理方式,为58例下肢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外固定支架固定及清创实施麻醉.经抗休克稳定后,将拟接受手术救治的患者随机分入P组和S组,各29例.P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髂筋膜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后行清创和骨折固定手术;S组则采用传统的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隙阻滞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麻醉后接受相同的手术救治.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中麻醉意外发生情况、麻醉效率、麻醉后持续镇痛时间和患者整体感受(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麻醉后,S组有20例(71%)患者循环不稳定、2例(7%)患者呼吸困难,经麻醉医师处理后稳定(1例因插管改全麻退出研究),而P组患者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P组患者从入手术室到手术前的麻醉时间短于S组(P<0.01),同时P组患者输液量低于S组(P<0.01);术后P组麻醉镇痛时间长于S组(P<0.01);患者整体感受提示P组患者从麻醉开始直至术后的舒适度优于S组(P<0.01).结论 从安全性和整体舒适度方面比较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的麻醉处理方式,区域神经阻滞技术优于传统的椎管内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于卫  王春晓 《广东医学》2005,26(3):365-366
目的 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在颈肩部外周神经卡压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30例颈肩部外周神经卡压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 (n =15 ) :口服西乐葆 2 0 0mg ,1次 /d ,盐酸乙哌立松 5 0mg ,3次 /d ,饭后口服 ,维乐生 2片 ,3次 /d。颈部有明显压痛点的 ,于颈部压痛点穿刺 ,注入曲安奈德 5mg与 0 5 %利多卡因的混悬液共 2ml,每周 1次。B组 (n =15 )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组 ,每隔一天阻滞 1次。观察颈肩部活动度、疼痛、酸胀、麻木、发凉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以VAS评分评价 ,0症状消失 ,10症状没改善 )。结果 A组与B组相比 ,颈肩部活动度 3. 4± 0 . 8vs 2 . 4± 0 . 34、疼痛 2 . 9± 1 .1vs 2 . 1± 0 .71、酸胀 3 .0± 0 . 7vs 1 9± 0 . 5 3、麻木 2. 3± 0 . 6 5vs 2.. 1±0 . 4 5、发凉 2 5 3± 1 0vs 1. 93± 0 87,组间比较P <0 . 0 1。A组 3例 ,B组 1例因不能耐受NSAIDS和贝力斯的副作用 ,仅单靠星状神经节阻滞即获得良效。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改善颈肩部外周神经卡压症状 ,但应注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