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的临床特征和氩激光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的临床特征和氩激光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10例224只眼相应视网膜变性的氩激光治疗资料,并与同期尚无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氩激光治疗对照。 结果 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患者,小于60岁者89.7%,男性53.3%,女性46.7%,格子样变性65.6%,变性范围≤1个象限者87.5%,卵圆形裂孔60.7%,伴有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者23.7%。与尚无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患者相比,≥35岁、囊样变性、视网膜纵向小皱襞、有自觉症状的患眼构成比明显偏高,而氩激光视网膜脱离预防性治疗对已出现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变性患者疗效明显偏低(P<0.01)。 结论 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常见于青壮年,多数患者为1个象限内的格子样变性;裂孔多数为卵圆形,多不伴有视网膜脱离;裂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多数没有自觉症状。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单纯性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氩激光视网膜脱离预防性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9-4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氪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将75例(78只眼)视网膜裂孔患者分成两组,一组用氪多波长激光治疗47例(49只眼);一组随访观察28例(29只眼)。结果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周边变性单纯用氪多波长激光治疗49只眼,成功100%;随访组28例(29只眼),22只眼裂孔无变化。有8只眼于24个月内出现局限性视网膜脱离,两组比较P〈0.01。对失败病例立即行激光治疗,8只眼全部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结论使用激光治疗视网膜裂孔和变性可以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单纯视网膜裂孔玻璃体条件好时可以随访观察,但应缩短随访时间,长时间密切观察;对视网膜裂孔伴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试用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用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对917例无症状视网膜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术,记录其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晶状体的状态、对侧眼玻璃体状态、裂孔的类型和位置、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术后随诊时间6mo~5a;记录术后视网膜和玻璃体的情况,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例数,形成的时间和新裂孔发生时玻璃体的状态、新发生裂孔的类型和位置、治疗的方法。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裂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近视、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高度相关,裂孔以变性萎缩孔多见,马蹄孔次之;裂孔常发生的位置依次是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术后发现对侧眼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共21例(2.3%),形成的时间平均为21.6mo(7d~3a),平均年龄41.3岁,15例(71.4%)为男性,全部为近视眼,其中16例(76.2%)高度近视(大于6.00D),全部为有透明晶状体眼,病变类型:15例(71.4%)为变性萎缩孔,6例(28.6%)为马蹄孔伴随广泛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变性区大于6个钟点),术前部分PVD2例(9.5%),无明显的色素颗粒。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后,部分PVD伴色素颗粒18例(85.7%),全部均为马蹄形裂孔,马蹄孔伴后缘卷边2例(9.5%),9例(42.9%)新裂孔形成的位置位于激光光凝区的边缘,12例(57.1%)位于正常或未治疗的视网膜上,发展为视网膜脱离18例(85.7%),累及黄斑6例(28.6%),16例行视网膜裂孔冷凝联合巩膜环扎和外加压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单纯视网膜裂孔3例(14.3%),再次行氩激光光凝术,术后平均随访6mo。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疗效好;中青年高度近视不伴随PVD是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预防性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后脱离牵拉新裂孔形成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高度近视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改变及激光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中、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周边部退行性改变和激光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方法经散瞳三面镜检查的中高度近视病人360人715眼,其中高度近视510眼,中度近视205,观察其周边部视网膜退行性改变的种类,形态及合并的其他相关改变,对格子样变性和裂孔性改变进行预防性532激光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715眼中,有明显不压迫变白改变433眼,占60%,霜样变性371眼,占51%,明显格子样变性210眼(全部为赤道部格子样变性)占29%。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裂孔和疑似全层裂孔134眼,牵引性裂孔19眼,共计153眼进行激光治疗,随访2周至3年,激光斑清晰,视网膜原位,无一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中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格子样变性是周边部玻璃体视网膜退行性变的一种主要而且非常有临床意义的表现。针对部分病例激光预防性治疗,观察结果表明,治疗安全方便,效果稳定,对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不同象限格子样变性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部位的格子样变性发生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方法 选择了4个象限均存在格子样变性而视网膜脱离只发生在一个象限的92个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 由格子样变性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以颞上象限最高,鼻下象限最低。格子样变性发生圆孔的危险性以颞下象限最高,鼻上及鼻下象限最低;发生马蹄形裂孔的危险性以颞上象限最高,鼻上象限最低。由马蹄形裂孔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以鼻上和颞上象限最高;由圆孔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在各象限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格子样变性是引起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根据变性所在象限及引起视网膜裂孔的性质实施预防性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新裂孔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方法对2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同时行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晶状体状态、对侧眼预防性治疗的病变类型和治疗的方法、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到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时间和玻璃体状态、新发生裂孔的类型和位置、治疗的方法。结果平均年龄41.3岁,15例(71.4%)为男性,全部为近视眼,其中16例(76.2%)高度近视(大于6.0D),全部为有透明晶状体眼,对侧眼预防性治疗的病变类型:15例(71.4%)为变性萎缩孔,6例(28.6%)为马蹄孔伴随广泛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变性区大于6个钟点),全部病例均行视网膜裂孔孔周氩激光光凝术,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时间平均为21.6个月,术前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VD)2例(9.5%),无明显的色素颗粒,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后,部分PVD伴色素颗粒18例(85.7%),全部均为马蹄形裂孔,马蹄孔伴后缘卷边2例(9.5%),9例(42.8%)新裂孔形成的位置位于激光光凝区的边缘,12例(57.2%)位于正常或未治疗的视网膜上,发展为视网膜脱离18例(85.7%),累及黄斑6例(28.6%),16例行视网膜裂孔冷凝联合巩膜环扎和外加压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单纯视网膜裂孔3例(14.3%),再次行氩激光光凝术,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论中青年高度近视不伴随PVD是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预防性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后脱离牵拉新裂孔形成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屈光手术前严重视网膜病变的诊治和激光屈光手术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激光屈光术前视网膜病变的及早诊断和处理方法及屈光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对预施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患者,扩瞳行三面镜检查,对有视网膜严重病变如裂孔伴格子样变性和囊样变性等的患者进行治疗,并随访后决定是否行屈光手术及选择何种术式.屈光术后随访24mo以上.结果:共检查648眼,52眼有视网膜裂孔及伴需处理的格子样变性或囊样变性区,占8.0%,有5眼因为视网膜病变严重,在处理眼底病变并随访后,未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其余47眼在行激光处理视网膜病变后3wk以上,或冷凝手术3mo以后,查眼底原有视网膜裂孔牢固闭合、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区激光光凝包绕确切并无新裂孔出现且视网膜无脱离,对其中26眼行LASEK手术、21眼行LASIK手术.结论:屈光手术不可忽视视网膜病变,应该将眼底的三面镜检查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一旦发现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区和裂孔等病变,应及时采取预防性激光光凝等治疗,定期随访,如需行近视矫治手术应考虑手术的方法与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氪多波长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用氪多波长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患者188例(193眼)。结果 视网膜周边干性裂孔和视网膜周边变性单纯用氪多波长激光治疗15眼,成功100%;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浅脱离10眼,先使用脱水剂、卧床休息、单眼加压包扎等措施,而后行激光治疗,成功率80%,2眼因玻璃体有牵引结合局部垫压术后成功;巩膜外扣带术后激光封孔141眼,成功率96.5%。5眼因玻璃体有牵引行玻璃体手术后眼内激光封闭裂孔成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及术后激光封闭裂孔27眼,成功100%。结论 氪多波长激光治疗和预防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创伤小,对于周边视网膜干性裂孔和变性激光治疗可以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激光可根据病情在术中术后选择,作为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玻璃体手术的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对侧眼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有干性裂孔的患者进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疗效观察。方法: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常规行散瞳三面镜或间接眼底镜检查,对明确有对侧眼周边视网膜变性(格子样变性、霜样变性、囊样变性等)或伴有干性裂孔的192例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结果:接受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192例患者对侧眼的眼底周边视网膜变性区或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光凝术后随访6~18mo,所有患者均无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眼底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有干性裂孔的患者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能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圆形裂孔伴有视网膜变性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变性伴有圆形裂孔患者256例(272只眼)接受氩激光治疗,同期192例(198只眼)未接受激光的自然观察病例做对照.分析其在追踪观察时间(36.2±8.6)个月内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视网膜脱离发生时间以及原裂孔与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关系.结果 两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分别为12.6%和13.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组6个月内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35.2%,对照组为19.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治疗组17.7%的患者为原裂孔引发的视网膜脱离,对照组38.4%是原裂孔引起,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网膜变性伴有圆形裂孔自然病例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与激光治疗并无差别,而且激光治疗组在6个月内视网膜脱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多数新裂孔可能与激光有关,对视网膜变性伴有圆形裂孔激光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LASIK术前检查发现的近视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特征,评价眼底氩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施行LASIK术的连续性病例1 100例(2 190眼)的术前资料,在对所有患者术前扩瞳后以检眼镜、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周边视网膜情况并记录,对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如格变、囊样变、干性裂孔、视网膜浅脱离等予以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结果: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均随屈光度增加而提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颞侧病变比例高于鼻侧。在全部患眼的检查中,发现各类视网膜变性132眼,64眼发现格子样变性(48.48%)、37眼发现囊样变性(28.03%)、54眼发现霜样变性(40.91%)、34眼发现不压白变(25.76%)、12眼发现铺路石样变性(9.09%)、14眼发现干性裂孔(10.61%)、4眼发现裂孔伴局限性浅脱离(3.03%)。对出现较严重视网膜病变的43例患者(78眼)施行了眼底氩激光治疗。复诊时见激光斑反应明显、干性裂孔稳定,局限性浅脱离患者经2~4次激光,光凝后视网膜完全平复。对眼底经光凝后行LASIK的患者,在3~6mo复诊中无1例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三面镜详查眼底是十分有必要,对发现的周边视网膜严重变性及时予以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后脱离眼的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体后脱离是指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的分离。临床表现为眼前漂浮物或闪光感,而伴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霜样变性时则易出现视网膜裂孔,从而增加了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视力必受不同程度的损害,脱离超过1周将难以恢复原有的视力[1],因此早期发现及治疗视网膜裂孔或变性是玻璃体后脱离良好视力预后的保证。我们对一组玻璃体后脱离患者进行了三面镜检查及预防性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2003年5月至2004年11月因眼前飘浮物或闪光感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玻璃体后脱离患者628例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中、高度近视选择LASEK术前的预防性视网膜光凝的疗效。方法:对中、高度近视患者279例551眼术前美多丽滴眼液充分散瞳后,用90D裂隙灯前置镜或三面镜详细检查眼底,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格子样变性、蜗牛样变性、囊样变性等)或(伴)有干性裂孔共18例26眼,行倍频Nd:YAG532nm激光治疗并选择LASEK手术矫正近视。结果:对18例26眼行预防性倍频Nd:YAG532nm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EK术后6~18mo随访,没有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预防性行倍频Nd:YAG532nm激光光凝术及选择LASEK术矫正近视是预防准分子激光术后出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苏格兰视网膜脱离研究”组近期在Br J Ophthalmo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1 1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特征的研究报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是严重威胁视力的疾病,常有双眼视网膜病理性改变。以往研究证明,因多存在视网膜变性、裂孔等危险因素,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RRD的风险明显增加。然而,目前关于原发性RRD对侧眼病理改变特征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较少。作者的此项研究旨在观察RRD患眼对侧眼的疾病倾向和临床特征。“苏格兰视网膜脱离研究”是为期2年的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以所有苏格兰人群原发性RRD患者为研究对象。原发性RRD由一位玻璃体视网膜专家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后得出诊断,所有RRD患眼视网膜下液范围 >2个视盘直径(PD),术前或术中确认存在视网膜全层裂孔。记录所有患眼及对侧眼是否存在玻璃体后脱离(PVD)、眼部或头部外伤史、视网膜裂孔及变性等信息。该研究共收集原发性RRD患者1 202例,随访超过2年且对侧眼临床资料齐全者占94%(1 130例)。所有患者按是否存在PVD以及视网膜裂孔类型进行分组。存在PVD的990例(876%)患者中,985%(975例)发现单发或多发马蹄孔,其中15% 存在巨大裂孔。而未发生PVD的140例(124%)患者中,40%存在圆孔,478%存在视网膜筛状孔,121%可见视网膜劈裂。研究发现,84%(95 /1 130例)的患者对侧眼存在全层视网膜裂孔。在患眼已发生PVD的990眼的对侧眼中,85%存在着视网膜裂孔,其中894%为与PVD相关的视网膜裂孔,而另106%为圆孔,无PVD。而RRD患眼未发生PVD的140例患者中,发现10例(71%)对侧眼全层视网膜裂孔,其中7例为圆孔。所有1 130例患者中,RRD患眼、对侧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者分别占187%、 145%。而在RRD患眼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211例患者中,616%的对侧眼同样可见格子样变性。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最常见于因圆孔而导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中(329%)。13%(148/1 130例)的患者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6/18,后者常伴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73%(88/1 202例)的患者存在双眼RRD,仅15%患者(18/1 130)双眼RRD同时被发现,其余多先后发生,两眼间RRD发病的中位数间隔时间为38年(18~64年)。双眼RRD患者与单眼RRD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及眼部症状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双眼RRD患者较少主诉中心视力降低,究其原因,约60%的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未脱离,而单眼RRD患者黄斑区未脱离者仅442%(P<00001)。综上所述,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孔源性病理改变发生的危险性较大,约84%的患者对侧眼存在全层视网膜裂孔,73%的患者双眼RRD,严重威胁视力及生存质量。13%的患者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6/18,其中约20%为RRD所致。  相似文献   

15.
赵乃凡  赵东生 《眼科研究》1997,15(3):200-202
目的分析视网膜脱离各类型裂孔的发病与眼内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通过电脑视网膜脱离病史管理系统检索1361只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眼进行分析。结果有裂孔眼中无晶体眼占2.0%。格子样变性与蜗牛迹变性占68.4%。黄斑裂孔的格子样变性(含蜗牛迹变性)占59.3%,可能与周边多发裂孔有关。睫状体平坦部上皮脱离及裂孔在锯齿状缘截离和巨大裂孔中分别有42.1%与36.8%的出现率。近视性黄斑裂孔占88.6%,特发性黄斑裂孔仅2.8%。结论电脑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检查和诊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病危险性及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08/2007-10住院治疗的11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眼底病变及预防性治疗情况。结果:在114例中对侧眼存在视网膜病变者31例(27.2%),其中46例高度近视者对侧眼眼底病变发生率高于非高度近视者(P<0.05)。对侧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3例,单纯格子样变性18例,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干性裂孔3例,单纯囊样变性或其它变性7例。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3例,经治疗后视网膜全部复位;18例单纯格子样变性和3例格子样变性合并视网膜干性裂孔眼,行激光光凝或冷凝封闭视网膜变性区及裂孔。经3mo~2a定期随访,未发生新的视网膜裂孔、脱离及其它并发症。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高,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病变时,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可安全有效的阻止对侧眼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保持良好的对侧眼视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波长氪激光预防性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多波长氪激光对153例(162眼)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及各种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行视网膜光凝术。结果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62眼,成功率100.00%;伴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的周边裂孔组13眼,成功率76.92%,3眼行局部外垫压术后再行激光治疗;黄斑裂孔组12眼,成功率83.33%,2眼因玻璃体牵拉发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环扎或局部外垫压术后,及各种复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后75眼,成功率96.00%,1眼行玻璃体切除术中行激光治疗成功,1眼再次手术调整外加压块,1眼为硅油填充眼行光凝术后视网膜脱离区扩大行玻璃体腔硅油补充术。结论多波长氪激光用于视网膜脱离的预防和补充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波长,同时掌握好光凝的适应症,控制光能量和范围,就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后脱离(PVD)、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是眼科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存在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的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019年9月美国眼科学会发布了《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眼科临床指南》,基于循证医学对玻璃体后脱离、视网膜裂孔和格子样变性的定义、流行病学资料、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术前眼底检查结果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术前中高度近视眼眼底情况及术前眼底激光预防性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686例(5316只眼)准备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并采用散瞳三面镜检查眼底.对发现视网膜裂孔、变性、脱离的病人进行预防性眼底激光治疗.结果 有45例(49只眼)发现裂孔,发生率为0.9%,视网膜变性有526只眼(9.89%),其中格子样变性132只眼(2.48%),囊样变性97只眼(1.82%),霜样变性57只眼(1.07%)、非压迫白变性192只眼(4.42%),其他变性48只眼(0.90%).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在接受LASIK术前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是必要的,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可能.对于有视网膜脱离者可及时行手术复位,从而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观察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检查的重要性及其激光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17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惠者的病例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对侧眼具有格子样变性者103例,双眼变性区基本对称88例,其中对侧有裂孔者34例,伴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者9例;97例行激光视网膜凝固,6例行巩膜外垫压冷凝术,随访3-6个月,有12例补充激光凝固,无再发视网膜脱离情况.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检查极其重要,多数具有对称性病变,给予早期预防性治疗,能有效的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