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合并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9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7例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合并康复训练,对照组42例采用康复训练,2周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及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合并康复训练可促进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或康复科中风偏瘫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治疗组采取分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后期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应用简化Fugl-Meyer(FMA)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A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积分均提高,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治疗组运动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分期针刺较传统针刺能更好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肢体运动系统在偏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44例偏瘫患者经过家属的同意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照评定结果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进行下肢模式化运动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及Ashworth痉挛分级法进行下肢功能和肌张力评定.结果:治疗后4周、8周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评定结果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两组比较,发现下肢功能的改善和肌张力的降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MOTOmed在偏瘫模式化训练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指导及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治疗组采用社区康复指导及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家庭护理.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指导及护理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脑梗塞急性期即软瘫期应用康复疗法后其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89例脑梗塞软瘫期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康复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一般治疗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obath康复疗法治疗,疗程是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定法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Barthel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疗法对脑梗塞软瘫期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并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及时有效地提高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后期康复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采用神经科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同时进行良姿位摆放、被动运动,低中频治疗、针灸等综合康复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Brunnstrom评价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结果:在发病后50天内进行治疗,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而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ADL提高,有效降低脑卒中后的致残率,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3个月内接受运动疗法康复,对照组3~6月内接受运动疗法康复,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和AD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早期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预防异常姿势,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晓玲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67-106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98例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于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ADL进行评定。结果4周后两组患者间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评分、微型精神状况检查(MMSE)总分等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较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功能恢复,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给予药物、针灸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运动疗法训练。结果:观察组步行能力、步态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中风偏瘫患者早期运动按摩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脑中风偏瘫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运动按摩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的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脑中风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运动按摩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平衡仪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平衡仪组加用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FMA)、平衡功能(PST值、LOS值)和步行能力(步速、步长)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且平衡仪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偏瘫康复液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脑卒中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偏瘫康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以此来评定两组病例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偏瘫康复液在治疗脑卒中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显著促进病患偏瘫肢体功能改善,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选穴电刺激配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11例和C组11例。3组患者均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A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特选穴电刺激及运动想象疗法,B组患者加用针灸治疗,C组只进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3组均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肢体功能与手功能均有改善,但A组与其他两组上肢运动功能、手指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B组C组。结论:特选穴电刺激、运动想象疗法与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对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制定有效的康复措施,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尽快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法:对60例脑梗塞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与护理,包括训练病人在床上翻身、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瘫肢、坐位及站立行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另55例为对照组.结果:经过肢体功能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塞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入院即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治疗一周及1个月后采用Fegl-Mevyer积分评定法和Barthel指数评估患肢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止关节挛缩、肢体水肿,有效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站立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站床组23例、减重组19例和智能组21例,三组患者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电动起立床、减重系统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前后评价三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三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减重组和智能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显著优于站床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减重系统和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涂擦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锻炼并加强情志及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涂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中药涂擦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并缩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