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例病程1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电动起立床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接受治疗前后BBS、FMA及MBI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辅以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可提高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均进行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小腿踝跖屈肌群痉挛状态、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测量患者10m最大步行时间以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6周,观察组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10m步行时间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可一定程度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提高平衡能力及改善步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治疗时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运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普通康复健康教育训练,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康复治疗,采用Bobath和Rood技术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评分、改良的巴式指数(MBI)进行康复评价,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FMA、MBI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O.01),但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促进运动功能、ADL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脑梗死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ADL。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服通塞脉片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的影响。方法:将40例发病20~30天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22例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通塞脉片治疗。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1月后、2月后采用简式FMA、Barthel指数评分法及MMESE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早期康复治疗患者的运动功能经FMA评分运动功能明显提高(P〈0.01),日常生活能力经Barthel指数评分也明显提高(P〈0.01),认知功能MMESE评分明显提高(P〈0.01),而治疗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MMESE评分提高更显著(P〈0.01)。研究组各评分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塞脉片联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认知、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能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改良BartheI指数(MBI)、改良Ashworth评定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下肢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70.05)。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与MB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的改善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配合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5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Bobath疗法及电针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作业疗法和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上肢综合运动功能,Barthel(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高压氧治疗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867~0.910,P〈0.001)。结论:针刺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前者优于后者;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说明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点按丘墟穴及踝关节抗阻训练对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头针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丘墟穴穴位点按及踝关节抗阻训练,共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ADL)评分评价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丘墟穴穴位点按及踝关节抗阻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首次发病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接受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后随访1个月,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各项指标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 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生活质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介入时间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病情稳定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90例按康复介入治疗时间不同分为A组(12h内)、B组(72h内)及C组(7d内);出院时比较3组患者住院时问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认知功能成套测定评定(LOTCA)。结果出院时,3组患者FMA均明显降低,ADL和LOTCA均明显升高;A、B2组FMA、ADL、LOTCA明显优于C组(P均〈0.05),A组FMA、ADL、LOTCA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2h内给予介入康复治疗,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运动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活血通腑方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恢复作用。方法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活血通腑方和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于治疗后4周按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和反映ADL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及疗效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通腑方合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头皮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子改良头皮针结合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予针刺疗法。2组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通用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提高(P〈0.05),且治疗组FMA及MBI评分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头皮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偏瘫,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偏瘫功能恢复,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针药结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恢复后期患者61例分为针刺组20例、康复组20例及康复加针刺组(简称针康组)21例。采用患肢运动功能功能积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Barthel指数计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测3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61例脑中风后期患者经过21d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针刺组和针康组的临床疗效更好,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脑中风后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疗效,对神经功能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柏强 《中医药学刊》2010,(7):1540-1542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改善能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作业治疗,治疗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眼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休斯顿大学康复医学部ADL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结合作业疗法可有效提高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20.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与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并在镐小时后开始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0天后进行疗效评分,运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偏瘫侧的肢体运动功能;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银杏达莫与早期康复能够有效地促进脑梗死患者恢复健康,对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