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推拿在促进妇女产后缺乳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探索推拿在治疗妇女产后痰病的组方原则,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后缺乳妇女6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13.1版统计软件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用罗凛教授主编的康复推拿手法,对照组选用猪蹄通草汤。观察新生儿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及体重、产妇泌乳量的改善程度、乳房的充盈程度、泌乳素等指标,比较两组治疗方法干预妇女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法治疗组与传统护理治疗组均能有效改善新生儿人工喂养次数、人工喂养容量、新生儿大小便次数及体重、产妇泌乳量的改善程度、乳房的充盈程度,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泌乳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推拿促进产后泌乳疗效肯定,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治疗组。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2)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后路单开门术治疗的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门轴固定方法分为丝线组25例、锚钉组16例和钛板组20例,评估3组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后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结果 3组术后1年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锚钉组和钛板组术后1年VAS评分均低于丝线组(P均0.05),但锚钉组和钛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锚钉组和钛板组术后1年CCI、ROM均高于丝线组(P均0.05),二者丢失量均低于丝线组(P均0.05),但锚钉组和钛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线悬吊、带线锚钉和微型钛板固定临床疗效均显著,但后两者在保持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方面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颖的颈椎牵引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一种新颖的 ,可以恢复颈椎前凸曲度牵引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 1 5例颈椎曲度变直的颈椎病患者使用牵引器后的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 :未牵引前的颈曲值 :0 .40 67± 0 .45 98mm,牵引后颈曲值 :1 .2 40 0± 0 .3 1 5 5 mm,两者比较 P<0 .0 1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新型颈椎牵引器简便、实用 ,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颈椎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针刺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的疗效进行影像学评价。方法:将本院收治的青年颈椎曲度异常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行综合疗法,即按摩、药物、自我保健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电针仪针刺,针刺穴位包括后溪、内关、外关、风驰以及第六颈椎棘突旁开2寸经验穴等5对;疗程结束后结合两组患者临床疼痛症状改善情况,比较X线片和CT扫描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背疼痛、肌肉僵直痛、头晕头痛三项疼痛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头颈动脉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有效纠正青年颈椎曲度异常患者临床疼痛症状,纠正颈椎生理曲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颈椎活动度测量仪在颈椎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温热配合颈后软组织挤压的方法,通过颈椎活动度测量仪测量颈椎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范围的变化;结果:经温热理疗床8周的治疗后,两组颈椎活动度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度变化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一步证实了颈后肌群与颈椎病的发生及发展存在密切关联;颈椎活动度测量仪是衡量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期疗效,观察假体植入后的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方法:2008年108~2009年12月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5例,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术后3个月进行Odom评级。评价早期治疗效果;术后l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置换节段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稳定性和植入节段的活动度,进一步确定假体位置和置换部位是否存在早期的异位骨化现象。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伤口感染病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颈椎活动大部分接近正常。有1例术后3个月发现假体有轻度位移,但不超过2mm且没有明显的症状。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8分提高到术后的15-2分。拍摄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未见假体周围异位骨化。结论: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效果良好,能保留颈椎运动功能,同时提供颈椎所需要的稳定性,防止和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和发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颈椎曲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椎曲度的变化及其意义Ralphetal颈部肌肉痉挛或初带紊乱可导致颈椎前凸弧度减小、前凸消失甚至后凸或成角。颈曲上这些改变可在颈部无创伤病史或在与颈椎有关疾病的患者中观察到。作者回顾有关颈曲变化的文献报导,对其可能导致的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9.
小针刀治疗对颈椎病颈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针刀治疗对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对96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小针刀松解术与牵引治疗,1个月后观察曲度的变化,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前后小针刀组颈曲分别为(7.92±4.62)mm、(9.21±2.50)mm,牵引组分别为(7.22±3.51)mm、(8.34±2.62)mm,经统计学处理,小针刀组优于牵引组(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对恢复颈椎曲度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测量颈椎活动度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以及颈椎活动度与年龄、根型颈椎病的关系.方法 甲、乙、丙3位医师分别测量A组30例年轻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活动度;甲医师分别测量B组30例年老健康志愿者及C组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年龄45~65岁)的颈椎活动度.结果 3位医师测量的颈椎活动度各个方向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信度较好;B、C组测量数据除前屈外,其余颈椎活动方向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测量数据在前屈、右旋颈椎活动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C组颈椎活动度在各个方向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盔式颈椎活动仪测量数据准确,可重复性好;颈椎活动度与年龄及有无根型颈椎病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A手术对椎间盘退变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双盲的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CDA手术)和对照组(ACDF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年时NDI平均分、颈痛VAS平均分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颈椎活动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8.1±1.9)°VS(1.5±0.2)°](P<0.05),五年时间内的随访调研结果也具有类似规律。结论 CDA手术更有助于保存患者颈椎活动度,防止关节退化。 相似文献
12.
手法对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更趋向于科学的选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注意到颈椎生理曲度的治疗价值[1]。为了进一步了解手法作用机制及探讨颈椎生理曲度(以下简称颈曲)对颈椎病的治疗价值,我们自1996年以来运用手法治疗颈椎病110例,并着重对比观察颈曲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选择临床确诊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110例,其中颈形10例,神经根型35例,椎动脉型27型,脊髓型8例,交感神经型30型。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2 106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统计,分析青少年颈椎病生理曲度改变的现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研究,分析其可能的发病原因,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将2010年4月—2014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且有影像资料的2 106例颈椎病患者,按年龄不同分组,并运用SPSS 19.0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发病情况。结果:6~15岁组、16~25岁组、26~35岁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变直及反弓)患者分别为37例(61.67%)、430例(71.67%)、1105例(76.42%),3组患者进行χ2检验得出不同年龄组之间在发病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5),6~15岁组与16~25岁组颈椎曲度异常发病率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040.0167);6~15岁与26~35岁颈椎曲度异常发病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167)。结论:青少年颈椎病发病同青少年曲度异常有直接关系,不同年龄组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有明显差异(P0.05),以26~35岁组发病率高(76.42%)。 相似文献
14.
颈椎曲度异常与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颈椎独特的解剖生理功能决定了其临床表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临床症状繁多,客观体征少,而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客观指标,对诊断及治疗具有意义。以下就颈椎曲度异常与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天弓颈椎牵引仪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疗效.方法:将72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天弓颈椎牵引仪卧位牵引和传统坐位垂直牵引,对比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2%,对照组有效率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颈曲值治疗前测定为(1.33±1.39)mm,治疗后为(7.15±2.90)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曲值治疗前测定为(1.66±1.79),治疗后为(2.89±2.1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天弓颈椎牵引仪治疗颈椎曲度异常,方法简便,疗效高,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颈椎曲度变化与退变关系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为了解颈椎曲度变化与其退变的关系,重新探讨颈椎曲率的临床意义,选择240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健康无症关的成人,拍摄颈部标准侧位片,以Borden氏法测量颈椎曲率并加以比较,结果说明颈椎曲度是复杂的临床观察指标,年龄及性别均对颈曲有明显影响;男女颈曲变化规律完全不同;随着年龄增加,颈曲测量精度下降。认为颈曲是反映颈椎整体退变的指标,在60岁以前,它能较好的反应颈椎功能状态,但在60岁以后,则只能作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