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语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失语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可能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8例失语症患者(失语组)进行评定,并与104例卒中无失语患者(对照组)对比。结果失语组各因子均分大多高于对照组,以抑郁、焦虑及躯体化得分最高。前部失语总症状指数(GSI)(1.76±0.37),抑郁因子分(2.19±0.61);后部失语GSI为(1.82±0.49),焦虑因子分(1.90±0.39),皮层性失语GSI>皮层下失语,双侧病变GSI>单侧病变。结论失语症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为63.89%,明显大于卒中无失语组,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及躯体化。心理障碍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病变部位、侧位、失语类型及失语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的特点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贾强 《中国血液净化》2004,3(3):117-119
1 概述 近些年来我国对透析患者心理障碍方面的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周安琪早在1993年就报道了较大系列透析患者心理障碍情况的调查,发现有85.11%的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中以抑郁和焦虑最常见.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所致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抑郁与焦急,人格改变,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对运动及语言功能恢复失去信心。根据患者出现的心理障碍,采取以心理护理为主的护理对策,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我科2001—2003年对68例脑卒中后产生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其结果不但病人死亡率降低,且瘫痪肢体得到恢复,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心理障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康复过程中,不能只注意残疾对患躯体结构的影响,而应当对生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都加以综合考虑,并做出相应的评定和处理。脑卒中患的心理问题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消极作用影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为了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脑卒中患在康复训练中常见的情感障碍,在改善患的躯体功能的同时,应注重对患心理反应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心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尹振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43-1143
对80例有心理障碍的恶性血液患者进行分析,将心理障碍归为3类,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心理障碍的改变。结果表明治疗后抑郁类、焦虑类、疏忽大意侥幸类心理障碍的严重度指数下降率分别为85%,75%和91%,与治疗前心理障碍的严重度指数比较有显著差异。心理干预可纠正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干预措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所选病人随几分为两组.治疗组进行早期抗焦虑及抑郁治疗,并每周一次心理咨询师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远期发生抑郁症的比例明显下降。而且神经功能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将有利于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症状自评表(SCL-90)对162名健康中老年人和284名心血管病人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心血管病人组 SCL-90总均分,阳性均分和阳性项目与健康中老年组结果相近(P=N)在9组因子中,心血管病人组与健康中老年组比较仅抑郁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障碍与康复疗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理障碍实施心理康复疗法不仅可使心肌梗塞的患心理状态有明显改善,对心肌梗塞的整体治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患中进行心理康复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医疗措施。章重点就焦虑的发生与康复疗法;否认的产生与康复疗法;抑郁的出现与康复疗法;病态性格及行为与康复疗法;谵妄的发病因素与康复疗法;睡眠周期紊乱与康复疗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临床合理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166例确诊为冠心病合并有心理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冠心病常规治疗组58例、抗焦虑抑郁组52例、中西医结合组56例,在初次就诊及治疗后4周、8周,同时检测患者的心理量表评分及心绞痛症状、心电图ST-T变化、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值。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Student-Newman-Keals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三组之间以上四个观察指标在4周及8周共24个数据在有效率上差别明显,中西医结合组及抗焦虑抑郁组均比常规治疗组为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除了NT-pro BNP指标的获益情况,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在第8周时抗焦虑抑郁组和中西医结合两组之间获益差别变得不明显,NT-pro BNP组均值分别为1 235 pg/ml,1 196 pg/ml vs.1 026 pg/ml(P>0.05)。并且,中西医结合组药物依从性较抗焦虑抑郁组更好。结论冠心病伴心理障碍患者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或中药治疗均能获得明显的疗效,并且一些中药具有肯定的抗焦虑抑郁效应。  相似文献   

10.
肺结核病为慢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此病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特别是老年人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情较重,复治患者占多数。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起居、充足的睡眠、乐观的情绪和专业的护理是结核病治疗、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老年肺结核患者应当解除对疾病、对工作、对生活的各种精神负担,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综合医院内科患者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临床特点,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内科门诊就诊患者和常见慢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内科门诊患者心理障碍患病率27.7%,发病率以神经内科患者为最高,住院患者患病率27%。心理障碍多以躯体不适为突出症状,尤其是睡眠障碍最为突出,高达95%。提示心理障碍是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性疾病,患者多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临床医师在明确了器质性疾病之后,对某些症状应考虑有无心理障碍的存在,可用SDS和SAS进行测查,以便及时发现躯体疾病背景下的抑郁症、焦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震荡患者有哪些心理障碍及实施护理干预后对治疗脑震荡的疗效影响.方法对82例脑震荡患者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后,对42例脑震荡患者在治疗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并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较.结果 42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加上护理干预后较单药物治疗的患者症状改善早.结论脑震荡可导致患者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心理障碍的患者的疾病恢复与护理干预有关,应早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3.
<正>焦虑、抑郁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以易激惹、焦虑、运动阻滞、睡眠障碍及躯体化症状为主要表现[1]。在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同时,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障碍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为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现状,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分析,分析其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2]。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心身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自卑、抑郁、焦虑、性功能障碍、自杀等。本文对银屑病与心理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具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它与其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在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及抗凝、降脂药物治疗外还应积极进行正确的心理支持、认知治疗及不良行为矫正,甚至应用相关的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药物治疗,改善患者心境,对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焕芝 《临床医学》2002,22(8):34-34
脑血管病患者,无论是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多安全度过了危险期,保住了生命,但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及肢体活动障碍。同时也就发生了不同程度、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临床医生必须兼做心理医生,重视心理治疗。笔者根据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浅谈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汉语失语症早期康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语言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脑血管病汉语失语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的30例患者分别于发病7天内和8-14天内进行28天的语言康复训练;另外30例患者不做语言康复训练为对照组.在康复训练前及28天后和3个月后追踪分别用汉语失语检查法测查此60例患者的失语商,并进行自身和三组间比较.结果应用语言康复训练效果更好(P<0.01),康复训练越早越好(P<0.05).结论语言康复训练对急性脑血管病汉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早期康复效果明显且稳定.  相似文献   

18.
身心因素可互相影响,疾病可引起抑郁、焦虑、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而心理因素也会反过来导致或加重躯体症状。为了解肺结核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及这种心理障碍是否随着肺结核的康复而减轻,笔者进行了前瞻性对比观察。对象和方法一、病例选择(1)随机选取1998年1月~199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成年已婚浸润型肺结核患者男女各45例,年龄27~56岁,平均37.2岁。(2)完成六个月抗结核化疗。(3)无严重的肝肾耳疾病,无肺外结核、糖尿病、精神病。二、治疗方法异烟肼0.3~0.4/日,利福平0.45~0.6/日,乙胺丁醇0…  相似文献   

19.
白血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调查分析白血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寻求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白血病患者诊断前、诱导治疗阶段、完全缓解、治疗无效或复发等四个不同阶段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发生情况,并评价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心理护理的效果。结果患者诊断前以焦虑症状为主,诱导治疗阶段可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完全缓解后又以焦虑症状为主,治疗无效或复发阶段则以抑郁症状为主。针对性采用不同心理护理方法后,抑郁和焦虑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白血病患者在诊治的不同阶段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其焦虑、抑郁症状,消除心理障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卒中后失语患者的焦虑情绪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20例卒中后失语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总分43分-75分,平均(65.12±17.23)分,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P<0.05),焦虑情绪检出率为98.3%.结论 卒中后失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临床上应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以利于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